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1:5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贵州贵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开凿的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佛像造型大都身形丰满圆润、阔脸、大眼、鼻梁挺拔;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则体态修长、面部端方、线条细腻、表情中正平和。这些体貌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B.佛教在中国传播渐趋本土化
C.佛像造型融入西域民族的形象
D.中原工匠雕塑技术日益精湛
2.(2023·四川成都)东晋著名道士陶弘景在建立道教神仙体系时,把孔子、颜回、周公、周武王等历代圣贤列入道家门下神仙。东晋高僧释道安称:“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B.先代圣贤成为三教领袖
C.不同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D.南北文化交融日益加深
3.(2023·四川成都)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作诗的情景。该作品( )
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
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4.(2023·陕西商洛)唐代画家吴道子一生绘制了大量的佛本生经变壁画,如“西方净土变”“降魔变”“地狱变”等,他创造的人物奇踪异状,充满力量,极富阳刚美。据此可知,吴道子的绘画( )
A.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绘
B.挑战了传统价值观念
C.展现了盛唐的恢宏气象
D.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5.(2023·重庆九龙坡)古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唐代也颇多此类现象,如高适50岁毅然投笔从戎,从一介书生变成驰骋疆场的大将军。这反映了唐代( )
A.实行了重武轻文的政策
B.建立了新的军功爵制
C.安史之乱加剧政治危局
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6.(2023·重庆渝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儒学为中心,认为自己是中华正统。曹植的《神农赞》、牵秀的《黄帝颂》《北齐五郊乐歌·黄帝文明乐》等诗歌皆咏唱炎黄。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政权更替频繁 B.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北方民族关系融洽
7.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 )
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
8.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9.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10.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 )
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二、综合题
12.[2023·四川成都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贵州贵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开凿的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佛像造型大都身形丰满圆润、阔脸、大眼、鼻梁挺拔;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则体态修长、面部端方、线条细腻、表情中正平和。这些体貌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B.佛教在中国传播渐趋本土化
C.佛像造型融入西域民族的形象
D.中原工匠雕塑技术日益精湛
[解析] 依据材料“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佛像造型大都身形丰满圆润、阔脸、大眼、鼻梁挺拔;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型则体态修长……”可以看出,在西北的佛像还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外来的佛像艺术,但是到了中原地区,佛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反映佛教在中国传播渐趋本土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从西域到中原的佛像变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佛教的传播,而不是中原工匠的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四川成都)东晋著名道士陶弘景在建立道教神仙体系时,把孔子、颜回、周公、周武王等历代圣贤列入道家门下神仙。东晋高僧释道安称:“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B.先代圣贤成为三教领袖
C.不同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D.南北文化交融日益加深
[解析] 根据题干,东晋道士在建立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儒家的代表人物列入道家门下,东晋高僧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颜回、道家尊崇的孔子纳入佛教的体系之中,由此可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出现融合的趋势,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三教之间的影响和融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学的正统地位,且根据所学知识,此时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佛教和道教把儒家思想的先贤纳入其信仰体系之中,但并非领袖,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而非南北文化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四川成都)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描述了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作诗的情景。该作品( )
A.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反映了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C.兼具了艺术与史料价值
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解析] 根据材料“《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该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根据材料“王羲之与谢安等官员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饮酒作诗的情景”可知,该作品可以用来研究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具有史料价值,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通过该作品不能得出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涉及民族关系,无法体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陕西商洛)唐代画家吴道子一生绘制了大量的佛本生经变壁画,如“西方净土变”“降魔变”“地狱变”等,他创造的人物奇踪异状,充满力量,极富阳刚美。据此可知,吴道子的绘画( )
A.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绘
B.挑战了传统价值观念
C.展现了盛唐的恢宏气象
D.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唐代画家吴道子一生绘制了大量的佛本生经变壁画,如‘西方净土变’‘降魔变’‘地狱变’等”可知,吴道子的绘画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吴道子的绘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吴道子的绘画挑战了传统价值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吴道子的绘画展现了盛唐的恢宏气象,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重庆九龙坡)古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唐代也颇多此类现象,如高适50岁毅然投笔从戎,从一介书生变成驰骋疆场的大将军。这反映了唐代( )
A.实行了重武轻文的政策
B.建立了新的军功爵制
C.安史之乱加剧政治危局
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现象颇多,这种爱国、报国的行为说明唐代文人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唐代崇文尚武,而非重武轻文,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唐代建立了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普遍现象,并未强调安史之乱或政治危机是文人投笔从戎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重庆渝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儒学为中心,认为自己是中华正统。曹植的《神农赞》、牵秀的《黄帝颂》《北齐五郊乐歌·黄帝文明乐》等诗歌皆咏唱炎黄。这反映了当时( )
A.南北政权更替频繁 B.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北方民族关系融洽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也推崇儒学,自称中华正统,咏唱炎黄,反映出当时文化认同的不断增强,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魏晋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成就,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北方民族关系融洽,排除D项。故选B项。
7.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 )
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
[解析] 新疆地区的儿童抄写《论语·郑氏注》内容,说明儒家文化在当时的吐鲁番地区已经流传,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科举制,排除B、C两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解析] 敦煌在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在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9.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解析] 依据题干“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可知,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三国时期对火药材料的认知,不能说明火药已经发明和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故A、B两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0.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 )
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解析] 材料中张季鹰的“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的“诗缘情”思想、陶渊明的“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言论,均反映了他们追求超脱与自由,不追求功名利禄,这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故选A项;当时儒家思想依然是统治思想,故排除B项;“赋”这种文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故排除C项;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2.[2023·四川成都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论题: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
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虽然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入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
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可拟定论题为: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关于阐释可从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佛教传入、道教的产生及玄学的兴起等角度去分析汉唐文化的兼容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