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1:5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郑州)《晋书》记载,晋明帝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材料反映当时选官( )
A.以门第为主要标准
B.较重视家训和品德
C.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D.具有公平公正特点
2.(2023·云南玉溪)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 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 )
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
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
3.(2023·云南大理)九品中正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 )
A.使中央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B.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C.一定程度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4.(2023·湖北荆州)有学者指出:“在唐代统治阶层之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就其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而言,与实施九品官人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相同的。”据此可知,唐代( )
A.科举制维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B.社会阶层的演化具有渐进性
C.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一脉相承
D.门阀士族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5.(2023·湖南益阳)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使官僚机构膨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6.(2023·河南驻马店)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这表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 )
A.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
D.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
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8.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9.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
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
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
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10.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二、综合题
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体制,自秦建立,经汉、唐、宋、元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75年发现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秦简共1 155枚,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内容极其丰富。
材料二 在唐朝,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书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批驳,甚至将其封还重拟。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认可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
——摘编自韩萍主编《中国古代文明概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郑州)《晋书》记载,晋明帝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材料反映当时选官( )
A.以门第为主要标准
B.较重视家训和品德
C.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D.具有公平公正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体现的是晋明帝在选官时候对家训和品德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家训和品德,非门第,排除A项;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权力被世家大族垄断,排除C项;受政治体制的影响,当时的选官并不能保障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云南玉溪)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 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 )
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
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察举制依据品德推荐官员,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选官的标准趋向于才学,C项正确;察举制看重道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不能反映出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排除A、B两项;战国时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授予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云南大理)九品中正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 )
A.使中央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B.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C.一定程度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C项正确;从实践看,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把持官吏选拔之权,排除A项;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湖北荆州)有学者指出:“在唐代统治阶层之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就其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而言,与实施九品官人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相同的。”据此可知,唐代( )
A.科举制维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B.社会阶层的演化具有渐进性
C.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一脉相承
D.门阀士族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产生并发展,但尚未改变门阀士族力量强大的社会面貌,这表明社会阶层演化具有渐进性,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施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渠道,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A项;魏晋时期选官依据门第家世,隋唐时期科举制选官依据才学,选官标准改变,并非一脉相承,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力量较大,并未直接体现其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湖南益阳)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使官僚机构膨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政事堂成为最高议事机关,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加强了君主权力,排除B项;唐朝相制的变化并没有使官僚机构膨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河南驻马店)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这表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 )
A.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
D.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初期的税收制度已经有名无实,安史之乱后出现了税收困境,地方苛捐杂税众多,而两税法的推行,实现了税收名目简化,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故两税法的实行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两税法与解决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不足,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两税法实行的目的并非为了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项;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项;“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8.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由唐初“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到唐玄宗时期“男15、女13,听婚嫁”可知,统治者降低婚嫁年龄,有利于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降低婚嫁年龄对男女平等观念没有影响,故B项错;降低婚嫁年龄助长了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故C项错;降低婚嫁年龄与政治统治关系不大,故D项错,故选A项。
9.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 )
A.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
B.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
C.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
D.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变成“参总庶务”的政务官,可知宰相决策权力弱化,使君主的决策权力得到增强,故C项正确。A项,“废止”不符合史实,错误。B项,据材料宰相职权范围实际上有所缩小,错误。D项,设置政事堂使三省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错误。
10.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解析] 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排除。
二、综合题
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体制,自秦建立,经汉、唐、宋、元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75年发现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秦简共1 155枚,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内容极其丰富。
材料二 在唐朝,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书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批驳,甚至将其封还重拟。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认可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
——摘编自韩萍主编《中国古代文明概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答案:(1)①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②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定权由皇帝掌控。③地方上,秦朝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等。④秦朝法律有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等相对丰富的内容。
(2)①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②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