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2:1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齐桓公集中全国力量煮海制盐并大量储存,同时严禁民众向其他诸侯国贩卖。不久,楚国、燕国、宋国、卫国等国的盐价上涨十多倍。这说明( )
A.齐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
C.关税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D.齐国控制着大部分战略资源
2.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去声)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总条数的一半,如关于商业损失补偿、风险分担机制的规定等。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
A.商业历史悠久 B.对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了商业发展 D.商业非常繁荣
4.南宋政府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有亏蕃商者,皆重治其罪。”这些规定( )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C.大大推动了纸币的普及
D.增进了宋辽两国的友谊
5.下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年)的金币,这种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黄金为古代中国的流通货币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古代中西方密切的商贸联系
D.中国是世界贸易中心
6.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富商经营的“飞钱”,经营货币汇兑业务。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商业信贷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与阶级分化
C.坊市界限开始被打破
D.中国早期的商业交换形式
7.(2021·河北高考)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8.(2021·江苏高考)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9.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庄票的出现说明( )
A.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
B.传统借贷关系衰落
C.经营性放贷开始出现
D.货币兑换较为普遍
10.(2021·浙江高考)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11.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 )
A.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12.(2022·全国乙卷·4)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绫》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据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17~18世纪,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就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齐桓公集中全国力量煮海制盐并大量储存,同时严禁民众向其他诸侯国贩卖。不久,楚国、燕国、宋国、卫国等国的盐价上涨十多倍。这说明( )
A.齐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
C.关税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D.齐国控制着大部分战略资源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齐国储存海盐行为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盐价上涨,说明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与关税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海盐,不能代表大部分战略资源,排除D项。
2.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去声)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商人在荔枝树开花结果之前就立劵买断,待到荔枝成熟,商人转运至京师贩卖,这体现了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变,A项正确;荔枝开花之时买断,“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体现了商业诚信,排除B项;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3.《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总条数的一半,如关于商业损失补偿、风险分担机制的规定等。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
A.商业历史悠久 B.对外贸易发达
C.政府垄断了商业发展 D.商业非常繁荣
解析:法律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古巴比伦商品经济繁荣,是国家重视商业法律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B、C三项,排除。
4.南宋政府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有亏蕃商者,皆重治其罪。”这些规定( )
A.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C.大大推动了纸币的普及
D.增进了宋辽两国的友谊
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宋政府规定对外贸易达到一定数量的可以做官,严禁坑害外来客商,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纸币的普及无关,排除C项;海外贸易的对象并不是辽国,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5.下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年)的金币,这种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黄金为古代中国的流通货币
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古代中西方密切的商贸联系
D.中国是世界贸易中心
解析:北魏墓葬中出土了拜占庭帝国的金币,这说明当时中国和拜占庭之间存在经济往来,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黄金为古代中国的流通货币,排除A项;北魏时期,中国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中国在当时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排除D项。
6.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富商经营的“飞钱”,经营货币汇兑业务。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商业信贷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与阶级分化
C.坊市界限开始被打破
D.中国早期的商业交换形式
解析:根据“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飞钱”等信息可得出,这些都是与商业信贷相关的机构,体现的是商业信贷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阶级分化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材料中的唐朝不是中国早期,排除D项。
7.(2021·河北高考)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商品运到北方,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
8.(2021·江苏高考)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解析:根据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可知,淮扬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没有表明“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排除D项。
9.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庄票的出现说明( )
A.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
B.传统借贷关系衰落
C.经营性放贷开始出现
D.货币兑换较为普遍
解析:从材料中的“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等信息可以看出,庄票作为资本性借贷凭证可以流通转让,较为灵活,是借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A项;庄票的出现是在传统借贷关系基础上的发展,排除B项;C项中的“开始出现”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普及状况,排除D项。
10.(2021·浙江高考)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禁止官员“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这说明宋代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不能说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故B错误;材料和“市的设立废止”没有关联,故C错误。
11.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 )
A.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
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解析:材料“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是对民间对外贸易的描述,说明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A项正确;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朝贡贸易针对的是官方行为,而材料强调的是民间对外贸易,排除C项;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2022·全国乙卷·4)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绫》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据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17~18世纪,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就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特点: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技艺高超;兼收并蓄,融合外来艺术;生产范围广,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转移。
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江南地区发展;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传播中华文明。
(2)发展:法国成为生产中心;“中国风”丝绸盛行。
原因:法国政府大力支持丝织业;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欧洲;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法国是欧洲时尚中心,被其他各国模仿。
(3)认识:商业贸易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商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商业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