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D.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
2.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3.如图为1858年修建的英国伦敦标志性建筑——大本钟。与此同时,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人们的时间观念得以加强。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近代英国社会生活节奏放缓
B.时间观念消除了阶级间隔阂
C.当时伦敦城市建筑追求时尚
D.工业化推动了时间的标准化
4.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9世纪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5.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该学堂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传统科举制的废除
B.反映了近代教育改革的进行
C.表明传统官制改革成为共识
D.标志着学堂选官制正式确立
6.(2023·四川统考)18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女性的口袋是藏进宽大蓬裙里的系带腰包,可以装很多东西,常沉重地摆动着。18世纪中后期,女性衬裙下放置口袋的空间消失,挂在手臂上的口袋逐渐流行起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浪漫主义思潮盛行
B.近代交通工具出现
C.工业城市大量涌现
D.社会分工发生变动
7.(2021·湖北卷)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8.(2022·广东高考)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9.(2023·太原)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C.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10.(2023·太原)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狄更斯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双城记》(1859年发表)。“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双城记》开头那段文字的理解。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D.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
解析:根据材料“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克莱特最早成功地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工厂制度之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工业革命由英国向其他地区扩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将发动机、纺纱机、工人集中到一起,提高生产效率,没有强调蒸汽机的使用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排除B项;“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垄断产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可知,出现了男性回归家庭,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现象,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冲击,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工人就业门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妇女的经济地位提升,而非政治地位,排除D项。
3.如图为1858年修建的英国伦敦标志性建筑——大本钟。与此同时,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人们的时间观念得以加强。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近代英国社会生活节奏放缓
B.时间观念消除了阶级间隔阂
C.当时伦敦城市建筑追求时尚
D.工业化推动了时间的标准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兴起和发展起来,工人上下班有严格的时间规定,需要有标准化的时间,说明工业化推动了时间的标准化,故D项正确;工业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排除A项;阶级隔阂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时尚无关,排除C项。
4.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第一部《工厂法》。19世纪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解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改变,为改善生活,争取政治权利,工人阶级展开斗争,在工人斗争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被迫通过立法等手段,缓和阶级矛盾,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该学堂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传统科举制的废除
B.反映了近代教育改革的进行
C.表明传统官制改革成为共识
D.标志着学堂选官制正式确立
解析:材料“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体现的是清末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B项正确;科举制是在1905年新政时期废除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制改革,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2023·四川统考)18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女性的口袋是藏进宽大蓬裙里的系带腰包,可以装很多东西,常沉重地摆动着。18世纪中后期,女性衬裙下放置口袋的空间消失,挂在手臂上的口袋逐渐流行起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浪漫主义思潮盛行
B.近代交通工具出现
C.工业城市大量涌现
D.社会分工发生变动
解析:欧洲女性口袋由大而重变成小而轻,这是因为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女性从家庭妇女角色为主变为工厂劳动妇女角色为主,反映的是社会分工发生变动,这与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有关,D项正确;浪漫主义思潮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排除A项;火车、汽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于19世纪初,排除B项;工业城市大量涌现是在19世纪后,排除C项。
7.(2021·湖北卷)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解析:据题意可知,英国从印度进口棉花,纺织的棉布比印度低廉劳动力生产的棉布还要便宜,这说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是优于印度的手工劳动的,D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印度并没有开启工业革命进程,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无关,排除C项。
8.(2022·广东高考)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解析:材料中“机器的使用”和“工厂的规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相比工场手工业时代),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特指原来承担着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的社会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向地位相异的过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物价上涨,排除D项。
9.(2023·太原)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C.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1867年英国《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必须学习,并明确童工教育的强制性,可看出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工业革命所需的工人必须要受相应的教育,英国明确童工受教育正是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一法案的颁布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D项正确;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了童工的教育,但材料并未体现是义务教育,所谓的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承担学费学生必须受教育,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排除B项;这一法案的颁布无法解决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C项。
10.(2023·太原)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带领570名旅游者从英国莱斯特到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这表明当时( )
A.交通变迁推动新兴产业出现
B.乘坐火车成为主要出行方式
C.远途旅行成为西方消费时尚
D.运输业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知,火车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新的交通工具,通过材料“成为世界近代商业性旅游服务的开端”可知,商业旅游服务业是当时出现的新行业,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到了火车,不能得出火车是当时主要的出行工具,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国家是英国,没有提及整个西方社会,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出现新的交通工具带动了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出现,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狄更斯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双城记》(1859年发表)。“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双城记》开头那段文字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个时期”是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国家和地区发生社会变革,加快融入现代化潮流。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频发;阶级对立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殖民扩张加强,亚非拉人民灾难加深;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日益破坏。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主流毋庸置疑还是进步的。
解析:本题以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双城记》为载体,实际上考查工业革命时期的诸多社会问题,考查形式新颖、立意高。根据所学,容易判定“这个时期”即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从近(现)代化史观来看,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促进了这些国家的近代化,这个时期的主流是进步的。但是,工业革命时期,生态环境日益破坏,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殖民掠夺与扩张不断加强,加剧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与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