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泰安)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D.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2.(2023·湖北十堰)面对唐初的内忧外患,唐太宗敕令魏征等重臣名儒编撰《群书治要》。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治国理政理论的精华以及国家治理领域的主要问题,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开创“贞观之治”提供了重要参考。据此可知( )
A.历史可为现实提供借鉴
B.内忧外患推动政治改革
C.皇帝能力决定国家兴衰
D.《群书治要》成为治国纲领
3.(2023·安徽合肥)知名学者纽先钟教授即认为,公元七世纪,当时的唐朝,已经建立了类似现代集体安全组织的天可汗制度。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主要是( )
A.广开言路,促进政治清明
B.轻赋省刑,缓和社会矛盾
C.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D.团结友爱,民族政策开明
4.(2023·广东汕尾)唐代典籍《册府元龟》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其中尤以太湖地区所负担的赋税为重。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赋税改革势在必行
5.(2023·辽宁葫芦岛)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这两位唐朝公主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 )
A.实现男女平等 B.拓展唐朝版图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民族交融
6.(2023·广东期末)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安史之乱后则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这一变化说明了( )
A.新式税法的实施 B.中央权威的下降
C.农耕经济的衰退 D.外贸税收的增多
7.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8.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9.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10.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帝业兴衰世几重,风流犹自惜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炀帝冢》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三、四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泰安)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D.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解析] 依据材料“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隋朝大运河的政治作用,排除B项;“消除隐患”,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其对统治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湖北十堰)面对唐初的内忧外患,唐太宗敕令魏征等重臣名儒编撰《群书治要》。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治国理政理论的精华以及国家治理领域的主要问题,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开创“贞观之治”提供了重要参考。据此可知( )
A.历史可为现实提供借鉴
B.内忧外患推动政治改革
C.皇帝能力决定国家兴衰
D.《群书治要》成为治国纲领
[解析] 根据“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治国理政理论的精华以及国家治理领域的主要问题,为……提供了重要参考”可得出,以史为鉴对于国家治理有一定的帮助,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太绝对,排除;《群书治要》并不是治国纲领,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安徽合肥)知名学者纽先钟教授即认为,公元七世纪,当时的唐朝,已经建立了类似现代集体安全组织的天可汗制度。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主要是( )
A.广开言路,促进政治清明
B.轻赋省刑,缓和社会矛盾
C.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D.团结友爱,民族政策开明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弱小邻国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融洽的民族关系,没有体现他广开言路、轻赋省刑的统治政策,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融洽的民族关系,没有体现他任用贤良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广东汕尾)唐代典籍《册府元龟》载:“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时江淮人甚困而聚敛不息。”其中尤以太湖地区所负担的赋税为重。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赋税改革势在必行
[解析] 根据材料“天下贡赋根本既出江淮”可知,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国家赋税主要依靠南方地区,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未体现赋税改革势在必行,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辽宁葫芦岛)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这两位唐朝公主对当时历史发展做出的相同贡献是( )
A.实现男女平等 B.拓展唐朝版图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 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嫁给赞普尺带珠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对推动汉族与藏族的民族融合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实现男女平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拓展唐朝版图,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B项;西藏地区在唐朝时期尚不是唐中央政府管辖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广东期末)唐代前期实行“统收统支”的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安史之乱后则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这一变化说明了( )
A.新式税法的实施 B.中央权威的下降
C.农耕经济的衰退 D.外贸税收的增多
[解析] 从材料“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并结合安史之乱后的史实可知,这一变化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有关,反映了中央权威的下降,B项正确;材料与新式税法的实施无关,排除A项;农耕经济的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财政体制的变化无法说明外贸税收的增多,排除D项。故选B项。
7.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解析] 8世纪中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地方大权,它的平定并没起到实质作用,所以A项排除。B项不是主要因素;C项是客观因素,是外部因素。D项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即节度使拥有大权是出于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的需要,故选本项。
8.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解析] C项对:题干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A项错: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B项错:材料只是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D项错: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
9.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 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A项违背历史潮流说法错误;B项中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C项中灭亡的根源说法错误,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
10.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解析] 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绢布绫罗丝绵可以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交换在市价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钱物兼用,否则违者科罪。这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政府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帝业兴衰世几重,风流犹自惜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炀帝冢》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三、四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答案】(1)相似之处:隋亡于运河。
看法:隋亡于暴政,并非亡于运河本身。
(2)不符合史实。材料二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享乐,而实际上隋朝开凿大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相同之处:都肯定了运河之利。
材料三虽然认识到了运河之利,但同材料一、二一样,对运河的弊端认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