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2:1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 79 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2.《礼记·王制》有云:“诸侯无故不杀牛。”汉代的法律明文规定严禁杀牛,此后历代几乎都沿袭此法,只有老死、病死的牛经过检验后才能屠宰以供食用。唐宣宗时,擅自杀牛会被判“徒一年半”或“徒一年”。中国古代历朝政府严禁杀牛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断疫病传播途径 B.塑造封建神权
C.保护农业生产资料 D.维护生态平衡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令》反映的工具是( )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提花机
4.(2023·滨州)据下表内容可以推断,战国时期( )
文明遗址 出土实物(部分)
河南辉县战国魏墓 铁农具58件,有犁铧、鏳、锄、铲、镰、斧等
河北兴隆县燕国冶铁手工业遗址 铁范87件,有铁铲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
广西武鸣县马头圩安等秧山战国墓群 铁臿1件
A.铁器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C.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
D.劳作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6.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发展迅速。依附于庄园的农民丧失了原有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他们不仅要将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还要为佛寺服役、做杂务,不准随意离开。这一现象导致了( )
A.政府征发赋税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进步
C.农副业产品逐步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唐朝,丝纺和麻纺在安州都较普及。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以货殖见称”的安州富商彭志筠上表政府“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织品成为大众的衣料
B.抑商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C.安州丝织技术最为先进
D.私营纺织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
8.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古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制造出结构复杂的生产工具。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对其演变解读正确的是( )
A.与时俱进 B.日益式微
C.递代积累 D.领先世界
9.世界上多数的早期文明区域,不但天文历法、数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较早、较快的发展,而且大都发明了灌溉工具,修建、疏浚、维护水利工程也往往被当作地区发展的大事。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
A.天文历法的历史悠久
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的不可或缺
D.农耕文明的必然要求
10.“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土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 下刘村 秦始皇陵 西刑徒墓 秦始皇 陵园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 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
神兵”真的存在吗?》
材料二 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等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 79 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B )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解析:据材料,燕下都44号墓发现的铁器中,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一半,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排除D项。
2.《礼记·王制》有云:“诸侯无故不杀牛。”汉代的法律明文规定严禁杀牛,此后历代几乎都沿袭此法,只有老死、病死的牛经过检验后才能屠宰以供食用。唐宣宗时,擅自杀牛会被判“徒一年半”或“徒一年”。中国古代历朝政府严禁杀牛的主要目的是( C )
A.阻断疫病传播途径 B.塑造封建神权
C.保护农业生产资料 D.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中耕牛是主要畜力来源,因此,中国古代历朝政府严禁杀牛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资料,C项正确;材料与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塑造封建神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说法无关,排除A、B、D三项。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令》反映的工具是( A )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提花机
解析:根据材料的意思可知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翻车要依靠人力,B项错误;水排是冶铁工具,C项错误;提花机是织布工具,D项错误。
4.(2023·滨州)据下表内容可以推断,战国时期( D )
文明遗址 出土实物(部分)
河南辉县战国魏墓 铁农具58件,有犁铧、鏳、锄、铲、镰、斧等
河北兴隆县燕国冶铁手工业遗址 铁范87件,有铁铲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
广西武鸣县马头圩安等秧山战国墓群 铁臿1件
A.铁器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C.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
D.劳作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解析:根据材料“铁农具58件”“铁范87件”“铁臿1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很多铁范用于生产铁农具,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得农业劳作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D项正确;“普及全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政府提倡革新工具”的信息,排除C项。
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D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可得出汉代的家庭农业以夫妻为主,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的妻子也参加农业劳动,并不是反映男耕女织,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家庭农业模式的出现,没有反映对土地如何耕作,排除C项。
6.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发展迅速。依附于庄园的农民丧失了原有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他们不仅要将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还要为佛寺服役、做杂务,不准随意离开。这一现象导致了( A )
A.政府征发赋税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进步
C.农副业产品逐步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材料中依附于庄园的农民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导致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古代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耕作方式,庄园农民生产耕作方式没有改进,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庄园农民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看不出农副业产品有没有商品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主要社会阶级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魏晋时期社会阶级关系没有变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
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唐朝,丝纺和麻纺在安州都较普及。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以货殖见称”的安州富商彭志筠上表政府“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D )
A.丝织品成为大众的衣料
B.抑商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C.安州丝织技术最为先进
D.私营纺织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
解析:根据材料“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可知,安州富商彭志筠能以自家纺织的二万段绢布捐给军队,并因此被授予官职,体现了当时私营纺织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大众穿衣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因而“安州丝织技术最高”无从得出,排除C项。
8.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古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制造出结构复杂的生产工具。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对其演变解读正确的是( C )
A.与时俱进 B.日益式微
C.递代积累 D.领先世界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制造出结构复杂的生产工具……汉朝提花机模型……明朝花楼机”可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在不断地演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汉朝的提花机到明朝的花楼机,结构更加复杂,工艺更加精细,说明纺织工具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换代,C项正确;与时俱进是指和时代一起进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日益式微是指事物由盛转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无法判定是否领先世界,排除D项。
9.世界上多数的早期文明区域,不但天文历法、数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较早、较快的发展,而且大都发明了灌溉工具,修建、疏浚、维护水利工程也往往被当作地区发展的大事。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D )
A.天文历法的历史悠久
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的不可或缺
D.农耕文明的必然要求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早期的文明区域属于大河文明,其经济表现形态是农耕经济,因此重视对天文历法研究和水利工程的修建,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 )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土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 下刘村 秦始皇陵 西刑徒墓 秦始皇 陵园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江西遂川
铁戟2件 铁剑1把 铁匕首1件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铁铤铜镞 80件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
神兵”真的存在吗?》
材料二 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等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