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2: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2.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兢兢以圣经理学诏学者,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这反映出(  )
A.京师大学堂仍以理学为宗旨
B.变法并未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C.传统思想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D.教育机制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3.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4.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5.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 819个,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馆1 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7个,而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个。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6.1924年11月5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搬出紫禁城,随即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着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昭示大众……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藉彰文化,而垂永久。”这反映出当时(  )
A.注重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
B.军阀派系斗争引发思想混乱
C.民族平等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D.社会氛围宽松推动学术发展
7.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C.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开放后,九年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9.15世纪后期以来,谷登堡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
A.印刷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B.宗教信仰在欧洲广泛流行
C.文艺复兴开阔了人们视野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10.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书籍“一本难求”,活字印刷的技术应用远不及雕版印刷术。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了活字印刷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书籍市场需求受时代限制
11.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也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12.18世纪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国家博物馆,它们都拥有大量藏品,如大英博物馆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卢浮宫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古罗马时期的马赛克贴画。这些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对外殖民扩张的结果
B.文艺复兴运动提供大量藏品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文明传承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就宋代历史而言,书院的发展,其实是政治、社会与文化三方面的交集点。唐中期以来,门阀特权地主阶层遭到削弱,地主阶层崛起,迫切需要自己的教育机构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宋初80余年间,中央已无二馆六学之盛,只能勉强维持国子监与太学。广大士人只好将求学的目光转移至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书院上。北宋时期,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并逐渐形成了兼具教学与学术研究之功能、讲明义理之精神和开放自由之学风的特点。
——据《数量远超唐代十倍:宋代书院为何如此兴盛》等整理
材料二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据《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奏设同文馆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书院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目的。
1.解析: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项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官学,未涉及私学,B项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由材料“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可知,戊戌变法后,京师大学堂仍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D项正确;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所设10科中包括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不能由此得出其以理学为宗旨,A项错误;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传统思想是教育改革的阻力,C项错误。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没有涉及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
答案:C
4.解析:据材料“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状况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国家的发展,A项错误。文艺复兴发生在14~17世纪初,B项错误。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C项错误。
答案:D
5.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共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从材料中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数量可知,经济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
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将宫禁一律开放……藉彰文化,而垂永久”可知,民国年间,故宫逐渐由清代皇帝的私家财产变为国家和公众所有的文化遗产,这有利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军阀派系斗争引发思想混乱,没有涉及民族平等观念和学术发展问题,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7.解析:A对,由“郡国”可知,此时是西汉时期,由材料中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官学和私学不同形式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B错,“唯一”说法太过绝对;C错,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D错,春秋时期孔子设立私学,打破了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
答案:A
8.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九年义务教育才逐渐普及,即我国的教育制度随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故B项正确。
答案:B
9.解析:D对,根据“谷登堡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可知,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宗教改革;A错,“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B错,表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C错,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
答案:D
10.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地位与社会审美观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属于民间发明,不是官营作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故C项排除;由于当时人们对书籍的社会需求量小,通过雕版印刷已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这影响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导致“活字印刷的技术应用远不及雕版印刷术”,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B对,据材料“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也在城市普遍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因而各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A错,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C错,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决定性作用;D错,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B
12.解析:C对,18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国家博物馆。A、B、D错,对外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国家注重文明传承均非近代博物馆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C
13.解析:(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北宋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得出社会的广泛认同;根据“地主阶层崛起,迫切需要自己的教育机构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得出新兴庶族地主阶层的崛起;根据“中央已无二馆六学之盛,只能勉强维持国子监与太学”得出传统官学的衰落;根据所学,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理学的繁荣以及科举制的发展都是北宋书院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小问“意义”,根据“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得出推动教育发展,培养青年学子;根据“形成了兼具教学与学术研究之功能、讲明义理之精神和开放自由之学风”得出传播学术思想,弘扬民族文化。(2)问“目的”,根据“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得出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以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不受人欺蒙”。
答案:(1)原因:社会的广泛认同;新兴庶族地主阶层的崛起;传统官学的衰落;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或统治阶层的提倡);理学的繁荣;科举制的发展。意义:推动教育发展,培养青年学子;传播学术思想,弘扬民族文化。
(2)目的: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处理外交事务时“不受人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