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文明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阿拉伯文化是最先进文化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2.它是人头、牛身的组合,生有鹰的翅膀,更特别的是它有五条腿。人从其身边走过时,从大多数角度,都可以看到它的四条腿,以充分显示其完整性。它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该雕像属于古代哪个文明的产物( )
A.古巴比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亚述
3.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4.非洲各地区的文物古迹资源丰富,有的属于古代埃及文明,有的属于希腊、罗马文明,有的属于阿拉伯文明,还有众多古代王国的遗址,与此文明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多种文明在各地高度交融
B.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
C.与古代帝国的扩张战争有关
D.非洲文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5.20世纪初,经著名翻译家严复翻译,一部名为《天方夜谭》的文学作品来到中国,该书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引起了轰动。该书来自于
A.古希腊 B.古代阿拉伯 C.古代印度 D.古代奥斯曼土耳其
6.腓尼基人对古代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并非他们自制的紫色燃料,也不是航海、殖民,而是他们创制出的一套字母文字。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东西方多种字母文字,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是今天多国字母的始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 B.字母文字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C.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D.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具有优势
7.某网站计划拍卖一批声称是公元3世纪罗马贵族的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包括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写有象形文字的纸草、拉丁文书写的基督教经典、阿拉伯文撰写的伊斯兰教经典。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中属于赝品的文物应是
A.泥版 B.纸草 C.基督教经典 D.伊斯兰教经典
8.初创之时楔形文字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工具。后来,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
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字产生后就具备了完善的功能 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9.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10.“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的影响 D.历史形成的残酷
11.桑科尔大学是非洲撒哈拉以南最古老的大学,它建立于14世纪末的廷巴克图,是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文化中心的标志。当时建造这座大学的是( )
A.加纳 B.马里 C.桑海 D.津巴布韦
12.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1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选出的“解说员”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所选专题的相关资料。有一组的解说员展示搜集的材料如下方框所示。请你判断其所选的专题是
(1)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2)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3)其统治者称“法老”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14.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说明
A.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B.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
C.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 D.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
15.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16.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文化和古代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留下了辉煌的建筑和艺术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7.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这说明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18.央视频道的《世界历史》是一部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其中第6、7集《古代埃及文明》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埃及历史。下面说法不可能出现在该纪录片中的是
A.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了统一 B.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
C.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D.留下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19.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20.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吉尔伽美什》 D.阿拉伯数字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汉谟拉比法典》(节选)
材料二 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萨城(今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225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满了楔形文字。经过全世界楔形文字专家的研究、解读,最后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这块石碑就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摘编自(美)约翰·H.威格摩尔《世界法系概览》
(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社会状况。
(2)假如你是见证这根石柱的楔形文字专家,从其发现地到图文,最有可能得到哪些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了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借助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下进行的,故B项正确;欧洲文明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故A项错误;“阿拉伯文化是最先进文化”说法错误,因为文明没有优劣,各具特色,故C项错误;“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D
【详解】
材料中描述的是古雕像人首飞牛,这是亚述帝国修建的守护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故选D;ABC项文明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其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人传播和沟通东西方文化,其强调的是阿拉伯人“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传播,而不是国家统治范围内,故排除C;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故排除D。
4.C
【详解】
古代希腊、罗马、埃及等地区出现过大帝国,这些帝国采取扩张手段,占领了非洲,因此非洲地区文物古迹资源丰富,C正确;存在文物古迹只能证明文明在该地出现,不等于文明高度交融,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没有强调非洲对于世界的影响,排除D。
5.B
【详解】
《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的文学作品,B正确;A、C、D不是《天方夜谭》的来源地,排除。
6.C
【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创制出的一套字母文字。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东西方多种字母文字,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是今天多国字母的始祖”可知,腓尼基字母影响了东西方多种字母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C正确;“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说法绝对且材料无体现,所以A错误;“字母文字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本身说法错误,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的优劣,而且两种文字各有利弊,所以D错误。
7.D
【详解】
伊斯兰教经典是《古兰经》,成书于公元7世纪,不可能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贵族的墓葬中出土,故D项正确;ABC项均可能在当时出现,排除。故选D。
8.B
【详解】
楔形文字由被用来记账到辅助人们记忆,再到记录口头语言,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可以得出文字的功能是不断丰富完善的,B项正确;A、C两项说法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D项错误。
【点睛】
9.B
【详解】
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0.C
【详解】
材料中的观点表明古代北方印欧人及南方闪米特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是为了肥沃的两河流域,说明古代人口迁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C正确;题意没有提及文明和历史的残酷,故排除AD;题意只提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古代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大河流域的争夺,故B排除。
11.B
【详解】
马里征服加纳后,逐步成为西非最大的国家,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详解】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排除ABD,故C项符合题意。
13.B
【详解】
由题干中“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判断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故选B项;排除ACD。
14.B
【详解】
题干中主要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及其对后世天文学的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17世纪兴起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涉及阿拉伯人取得的科学成就的领域,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阿拉伯人在科学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但不能因此得出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15.B
【详解】
材料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A项;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的说法表述错误,排除C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在材料中虽有涉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16.A
【详解】
古代埃及有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①正确;古埃及有豪华的陵墓建筑和神庙,古代西亚有泥偶雕像和规模宏大的王宫,③正确;②符合西亚,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④符合古代埃及文化。故选A;排除BCD。
17.A
【详解】
从题干中可看出卡尔纳克神庙给人以高大夸张的感觉,尤其是女法老的方尖碑更为厚重高大,这些均可以说明古代埃及以法老为代表的统治者通过宏伟的神庙建筑加强神学统治,故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看出神庙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来世说,故C项错误;神庙不属于陵墓建筑,故D项错误。
18.D
【详解】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因此D错误,符合题意;ABC关于古埃及文化的描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A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故B项排除;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故排除D项。
20.D
【详解】
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后经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D正确;ABC项都不符合题意。
21.(1)社会状况:古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古巴比伦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明显保护贵族利益。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认识:从发现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发现地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曾遭古埃兰人入侵,此后古埃兰人将这一石柱搬到其首都;从石柱上半段的浮雕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从石柱下半段所呈现的字体看,古巴比伦王国使用楔形文字;从其内容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成文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
【详解】
第(1)问,根据材料一,应从私有制及观念、社会阶级关系、生产和生活状况等角度来概述。可得出古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古巴比伦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明显保护贵族利益。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第(2)问,从发现地看,应分析古埃兰王国与古巴比伦王国的关系;从石柱上的浮雕看,应分析法典宣扬的内容;从石柱下半段的文字看,应分析使用的字体及释读出的内容。
22.(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详解】
(1)据材料一“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得出重视人才;据材料一“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得出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得出整合东西方文化。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对欧洲近代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加以分析。据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概括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概括得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概括得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