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再现历史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而同为北朝民歌的《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呢?
引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过渡:在我国历史上,对民族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位少数民族领袖是?
引出本课标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PPT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简要介绍: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少数民族混战局面,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通过材料找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还有哪些?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1:“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魏书》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材料3: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以上材料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4: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
[学生自我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前提、必要性、可能性)
预习反馈,对照梳理(PPT展示表格)
措施名称
措施内容
主要影响
前期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重点点拨:均田制的主要影响。
重点突破:均田制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20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乐迁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处罚)如律。
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及性质?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过渡:以上是由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平城迁都到洛阳。(PPT展示地图)
重点突破:迁都洛阳
材料一: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理由有哪些?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
过渡:既然阻力重重,为何非要迁都,洛阳与平城相比有哪些好处值得孝文帝这样做?
预习反馈,对照梳理(PPT展示表格)
平城
洛阳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考: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PPT展示移风易俗图片。
[学生自我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两个阶段各自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
阶段
重点
主要措施
前期
后期
材料一: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看出北魏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的不同说明了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我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疏理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2、列举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均田制、迁都洛阳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4、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思路点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孝文帝
正是这位雄心壮志的魏孝文帝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
华夏不是单一民族,历史上不是,现在也不是。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
从我们的身边入手进行小调查,看一看我们汉族的生活习俗上都有哪些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服饰 、饮食 、艺术)
课件25张PPT。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化了的北朝家庭的一个写照!“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魏蜀吴西 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 朝宋齐梁陈东 汉南 朝隋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1:“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魏书》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材料3: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以上材料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材料4: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前提:我来总结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盾激化②阶级矛盾尖锐①民族矛盾尖锐冯太后和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北魏社会发展水平落后预习反馈,对照梳理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政府分给农民土地,农民交纳赋税,担负徭役、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兼并;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巩固中央集权
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俸禄制和任期考核制,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生活安定,农业得到 恢复发展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20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乐
迁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处罚)如律。
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及性质?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地主土地私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材料一: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理由有哪些?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2)材料二反映了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以南伐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不利于控制中原,易受强敌“柔然”威胁利于控制中原,并可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思考: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预习反馈,对照疏理移风易俗、
改行汉制
创建
新制推行均田制
实行三长制
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全面
汉化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穿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
改行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措施各有哪些?重点是什么?我来总结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材料一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艺术鉴定鲜卑人乐俑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看出北魏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材料二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的不同说明了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材料三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我来总结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疏理巩固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2、列举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均田制、迁都洛阳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4、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评价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思路点拨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总结升华“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孝文帝
正是这位雄心壮志的魏孝文帝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
华夏不是单一民族,历史上不是,现在也不是。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从我们的身边入手进行小调查,看一看我们汉族的生活习俗上都有哪些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服饰 、饮食 、艺术)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巩固训练】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5.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 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2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1分) 作用如何?(2分)
材料二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材料三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2)材料三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