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下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二下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7 15:58:52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情感目标: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是岳麓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紧扣“工业文明冲
击下的改革”这一主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在19世纪末进行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在知识方面,本节课的内容是必修三第五单元中《西学东渐》内容的升华和拓展。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同时,它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不同版本教材内容:人教版本课分为四个课时“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运动的兴起”“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对过程的讲解更详尽。
三、教材内容及对教材的运用:
本课共七个子目,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包括“甲午的震撼”、“维新思潮的兴起”;(二)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强学会和时务报”、“百日新政”和“无力回天”四个子目;(三)戊戌变法的影响:主要包括“维新时期的遗产”。具体分析如下:
1、甲午的震撼:本目主要讲述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造成的巨大影响和对中国民众心理产生的强烈震撼,这是戊戌变法的一个重大的社会背景,也是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通过图片展示和谭嗣同的诗句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2、维新思潮的兴起:本目主要讲述了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潮和90年代的戊戌维新思潮,旨在阐述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其中戊戌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等的思想主张是本目的重点。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代表作品和主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思想特点。
3、公车上书:1895年,随着《马关条约》签订消息的传开,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教材重点介绍了“公车上书”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找出。
4、强学会和《时务报》:本目主要讲述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维新思想的深入传播,具体表现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本目要求学生结合学案表格填写,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地图展示。
5、百日新政:本目是全课的重点,主要讲述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及其重要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本的表格内容,对变法措施进行逐条分析,让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如何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同时存在哪些不足。
6、无力回天:此目讲变法的失败,重点是戊戌政变。对于新旧势力的斗争,结合课本梳理知识即可。对于戊戌政变,结合视频材料,让学生讨论课中的思考题“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7、维新时期的遗产:本目阐述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也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对此,教材围绕着维新运动引发的思想浪潮、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的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进行全面的把握。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课中思考题】是教材的深化,在授课的同时选取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本课的【阅读与思考】是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要做到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注重逻辑关系,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解析与探究】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进行“比较”方法的指导,充分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对于【自我测评】更侧重于同桌间的相互检查,自己从中查找不足,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总之,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
学情分析
一、学情调查
1、本班是高二普通文科班,共有52名学生,男生18名,女生34名。学生学习习惯较好,60%以上的的学生对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主动学习新知识。30%左右的学生没有自学的主动性,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学习;还有近10%的学生对学习无所谓,不太乐于学习。
2、知识储备方面:本课作为选修教材,是对必修的深化,与必修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必修三《西学东渐》一课内容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甲午战争和维新思想都有所认识,因此对于戊戌变法的背景讲解起来相对容易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在初中学过。
3、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对基础史实了解得多,对于“戊戌变法”的内容、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分析得少。缺少对本课的整体把握,更是没有将其放在“工业文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去分析其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上的重要一环,学生没有明确的认识,也就无法从中体会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多样性,这是本节课着力解决的难题。
二、解决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1、知识: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等形式,梳理课本基础知识。
2、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在结合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结束后,进行系统的总结,讲解对于历史背景要结合“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进行分析,而国内方面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对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学会分析。对于失败原因,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给学生材料,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
3、情感:在上课开始,让学生齐声朗读鲁迅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将学生带入到戊戌变法的历史氛围中。在讲述“戊戌政变”的时候,播放视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在小结部分以“我们将铭记”让学生齐读,再次回扣题目。
总之,在授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分析历史,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活动】
1、在自习课上,预先印制学案,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2、利用周末时间预先观看影片《大刀王五》,感受戊戌政变。
在对课标、教材以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本课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
【教学流程】(见下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运用(含评测)
Ⅰ、创设情境,
感情导入
?? 教师:播放鲁迅的“中国的脊梁”一段话
?
齐声朗读
引起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带着一种激昂的情绪走进历史。
Ⅱ、新课讲解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创设情境,在PPT中展示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分析《时局图》和“中国龙”的漫画
2、展示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
基础。
3.展示表格,学生迅速阅读教材,找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4.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历史背景
1、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发言。
2、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分析
3、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填写空格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机,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解读图片,回顾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让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注重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注重能力的培养。
?
Ⅲ、戊戌变法过程
1、展示公车上书图片,提出问题“公车上书”的内容及影响是什么?
2、结合地图展示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活动。
3、展示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
4、教师播放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视频,讲述戊戌六君子的故事。
1、学生阅读教材P105,找出公车上书中提出的“权宜之计”和“长久之计”分别是什么?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学生观看,填写学案表格。
3、在教师示范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
4、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3、通过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内容,让学生对改革的评价能做到从局部到整体,史论结合分析问题。
评测:通过做组题,对知识进行升华认识,总结规律
4、让学生感受历史,走进历史,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Ⅳ、失败原因
ⅥⅦⅧ
1、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1、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提高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根据不同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
Ⅴ、历史意义
1、展示图片,结合课本知识分析维新变法的遗产
2、进行列举,让学生填空,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完成空格部分
?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Ⅵ、小结与升华
1、教师展示“课堂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回扣总结
2、展示“我们将铭记”
1、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课堂小结,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
2、学生齐声朗读
1、引导学生回扣课标,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回扣课题,和本课开始相呼应,使感情再次升华
效果分析
1.从课堂活动来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较高,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对于小组合作讨论,能积极发言,进行总结。
2.通过随堂检测,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对重点问题如“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认识基本掌握,对材料的解读基本正确。
3.课后检测通过收交批阅,大部分同学能很好完成,对于材料解析题目的语言表述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4.通过对中日改革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近代化过程的曲折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从中感悟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不惜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
观评记录
亮点:
贺老师:
本节课,魏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较好达到教学目的;
吴老师:
魏老师的这节课,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本堂课选取了典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王老师:这节课问题设置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结合教材内容,列出表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基本内容。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评价,提供模式,指明方法,要求学生相互讨论并认真写出,这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马老师:这节课重视合作探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评价,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赵老师:本节课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很好的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完成了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建议:?
??(1)语言节奏、语调要适当控制;???(2)要培养让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课后反思
静下心来,仔细回味本节课。感觉有收获,也有不足。
成功:1、 采用多媒体,材料丰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对知识的总结,进行适当的点拨。如第一个问题“历史背景在提供史料、图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分析历史背景。重点内容,结合表格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 能力培养方面:整堂课贯穿着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供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堂导入到观看“戊戌政变”的视频,最后以“我们将铭记”为结束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不足:1、课堂容量偏大,有些细节问题学生没有很好把握。
2、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改进:1、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适当进行角色分配,还原历史,模拟表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互动中。
《戊戌变法》评测练习
【随堂训练】
命题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训练。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结合题目,加深对教材知识的深化理解。
1、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设“议郎”一职,其目的是
A.选拔直言才俊之士 B.请求皇帝破格提拔人才
C.减少变革阻力 D.模仿西方实行议会政治
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将下列哪些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了起来?① 设议院 ②开国会 ③ 定宪法 ④ 废科举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C.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他们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他们对封建势力做了妥协
C.他们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他们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和中国国情
答案:1.D 2.D 3.B
知识升华:综合以上题目,说明了什么?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命题思路:维新时期的遗产内容丰富,在展示图片和结合课本讲解之后,应适当让学生进行总结,把知识条理化。
4.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
①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②开辟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路。
③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④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⑤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⑥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⑦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
⑧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答案:③④⑥⑦⑧
5.填空
(1)性质:是一场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一场______________ ,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______________ ,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_____________的发展。
(5)文化:推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6)习俗:提倡_____________
答案: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就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文化:推动了文化 和教育事业和的发展
(6)习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课后检测】
1.下列各项中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的相同背景是
A.封建割据严重,中央无权 B.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强烈要求
C.民族危机严重 D.各地起义频繁,政权摇摇欲坠
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3.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4.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6.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7.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  )
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核心是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开始 ④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9.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
参考答案:
1—5 C C B B C 6—9 C C C B
10.【解析】第(1)问,西方国家变法的经验借鉴,以及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因素;第(2)问,“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说明变法急于求成,材料二最后一句,也说明康有为维新思想为许多了不接受,材料三说明变法触动了当时的即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都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课件37张PPT。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慈禧太后中国近代化探索之戊戌变法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第15课 戊戌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紧扣课标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升华情感 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追问历史 有感一章
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甲午的震撼思考: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背景1: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思考: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张謇 背景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王韬 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早期维新思想。背景3国内:(1)社会原因:
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国际环境: 工业文明的冲击
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潮流(根本原因)思考:“公车上书”的影响理论宣传→
政治实践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2.发展——组织宣传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强学会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南学会保国会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上。思考: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什么?
3、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持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1日——9月21日)。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戊戌变法的内容(探究一)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1.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设“议郎”一职,其目的是
A.选拔直言才俊之士 B.请求皇帝破格提拔人才
C.减少变革阻力 D.模仿西方实行议会政治D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将下列哪些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了起来?① 设议院 ②开国会 ③ 定宪法 ④ 废科举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C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D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他们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他们对封建势力做了妥协
C.他们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他们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和中国国情B知识升华综合以上题目,说明了什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感受历史4.失败——戊戌政变谭嗣同刘光第杨 锐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林旭看过视频后分析: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 “ 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 ”,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提示:
舍生取义;民族脊梁;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不贪生怕死,不趋炎附势。
太过执着,作无谓的牺牲。
探究历史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探究二) 以下是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
(1)1898年6月11日,上谕:《定国是诏》
(2)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户部尚书职务,开缺回籍。
(3)1898年6月15日,上谕:授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三军。
(4)1898年6月15日,上谕:以后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跟前谢恩。丧失人事任免权丧失军权丧失有力支持材料1 请看以下四道上谕:
材料2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思考:结合材料2分析维新派的表现提示(1)变法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2)变法理论偏激,导致内部分歧;材料3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思考:材料3与戊戌变法失败有何关系?提示:树敌太多,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概括归纳:戊戌变法败因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只采取改良办法;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④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
⑤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措施激进,缺乏循序渐进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教训: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行不通,近代化漫长而坎坷。维新时期的遗产维新时期的遗产维新时期的遗产⑧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⑤改变了中国的政体。⑥出版印刷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⑦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①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②开辟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路。
③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④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思想启蒙③ ④ ⑥ ⑦ ⑧练一练 政治:一场______________ ,具有爱国性。
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______________ ,具有启蒙性。
经济:有利于_____________的发展。
文化:推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习俗:提倡_____________评说历史性质:是一场__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政治: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具有启蒙性。
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习俗:提倡 文明的生活方式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评说历史课堂小结(自主构建)甲午战争后,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戊戌变法发生:“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成立团体、学会、学堂,使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保国会等救亡团体成立,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高潮: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教育结局:戊戌政变变法失败资身软弱、封势强大课堂小结 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我们将铭记课后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