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7 17:36:01

文档简介

《欧洲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全面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道宗教改革的主张,分析其历史作用,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比较原始材料,分析、探究问题的答案,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原因和实质的分析,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评价,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基督教学生的了解较少,尤其对于基督教教义认识不多,在讲述宗教改革的主张时,需要具体讲解。作为选修课程,人文倾向的学生已经有了三本必修模块知识的铺垫,如:必修一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必修三文艺复兴和挑战教皇的权威,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由于时间的关系,具体的内容记忆不清,需要教师的引导梳理,温故知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1.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理解宗教改革的有关主张。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有关宗教改革的相关书籍,或者观看相关影视节目,回顾必修教材相关内容。
2.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材知识点的勾画。
3.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记忆基础知识,初步完成学案课堂探究案题目。
4.找一名同学准备课堂讲故事的内容。
5.课前完成对小组长学案题目完成情况的的检查和指导培训。
【教学过程】
询问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导出现在的罗马教皇方济各一世,幻灯片呈现图片:2013年3月,76岁阿根廷主教贝尔奥利奥当选为第266任天主教罗马教皇。9个月后,美国《时代》杂志评选教皇方济各为2013年度人物。
提出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天主教会的影响力巨大。
导入新课。
幻灯片呈现并概述本节课的主体内容: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幻灯片呈现)
知识与技能: 全面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道宗教改革的主张,分析其历史作用,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比较原始材料,分析、探究问题的答案,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原因和实质的分析,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评价,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进入自主预习展示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幻灯片打出具体内容和要求:
1.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2.分别列举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观点?
3.欧洲宗教改革有何影响?
要求:
1.小组内一对一检查,小组长协调。
2.将检查结果提交小组长备案。
3.检查完毕后坐下查缺补漏。
在学生相互检查的时间,找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概括书写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学生检查结束后进入重难点突破阶段。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出示材料,总结背景
材料一:一名学生到讲台讲述故事“卡诺莎之辱”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最后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剥夺亨利所有的自主权。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七世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时之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皇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亨利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格里高利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七世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当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跪着。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意志皇帝在室外整整跪了三天三夜,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饶恕了他。历史上称之为“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同时,幻灯片随故事情节呈现图片。
讲述完后,呈现问题: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中世纪天主教势力强大,居统治地位
材料二: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三: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四: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 21倍。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三、四,概括宗教改革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总结呈现: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必要性:天主教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可能性:
①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化。1517年兜售“赎罪券”
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④思想文化因素: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提出问题:背景里面哪一项是根本原因?
学生回答:天主教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从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分析宗教改革实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利用学案课堂探究案题目分析理解宗教改革的内容。
材料一 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马丁·路德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分析其提出的社会原因。(6分)
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加尔文派的改革自始至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
(2)与材料一相比,加尔文与马丁·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分别由1、3组同学口头展示回答,2、4组同学点评补充并总结答题方法。
教师呈现参考答案,补充点评:
(1)观点:因信称义;平等思想;政教分离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教皇和教会的压迫;文艺复兴的影响;民族国家的出现。
(2)不同:加尔文将因信称义发展为先定论;从政教分离到建立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会,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从刚才题目中我们了解到加尔文的主张更加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为什么呢?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材料一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二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问:为什么加尔文的信条最适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学生回答:
根据回答内容,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概括,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所学所知的知识,勇于接受新知识。呈现参考答案:
(1)先定论彻底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作用,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2)建立共和式民主教会的主张,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幻灯片呈现“欧洲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小结”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改革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
马丁·路德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简化仪式神甫娶妻民族教会
德国
北欧
加尔文
加尔文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发展为先定论③政教合一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
法国
英国等
亨利八世
英国国教
①建立民族教会②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①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
英国
根据表格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欧洲宗教改革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其意义,学生逐一回答后呈现:
共同主张:否定教皇权威,主张信仰得救;宣扬《圣经》权威;简化宗教仪式;建立民族教会
意义:在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明确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信仰得救。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出示材料,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学生依据材料思考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近代化在西方世界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材料二 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性质: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政治运动。
2、影响:①政治上: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思想文化: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④结论: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局限:宗教迫害纷争愈演愈烈,宗教宽容任重道远。
以上我们这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下面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幻灯片呈现要求和分工:
讨论内容:
探究案中的思路及疑难点 (时间 6分钟)
要求:
1.小组内共同讨论,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发现思考的异同,丰富自己的理解。
2.边讨论边做记录,注意总结本组好的答题方法,小组长整理未解决问题,准备质疑。
3.将讨论的新思想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本组的最佳创意,准备展示交流。
4.解决所有问题后,自动坐下整理、沉淀。
题 目
展 示 人
方 式
点 评
问题 3
5 组
口头
6 组
问题4
9 组
口头
7 组
学生展示、点评完毕后教师呈现参考答案:
2、(1)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否定教会神学说教,神甫娶妻;
加尔文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英国《至尊法案》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貌合”:宗教改革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人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
“神离”:新教的信仰与教条实质上是设立了新的思想权威和精神枷锁,与科学自由、理性精神背道而驰。 不同:材料一肯定了宗教改革在推动西方近代化的作用;
材料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改革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主干知识:

课堂检测
1.16——17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资本主义的兴起
C.宗教裁判所的建立 D.马丁·路德个人因素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 )
A.阂采尔起义 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C.加尔文宗教改革 D.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3.《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4.16世纪30年代,加尔文发表著作,提出一些新的神学观点,包括( )
①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②简化宗教仪式③建立民主教会④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5.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学生做完后,由一名学生公布所做答案,集中讲解疑问点。
【教学总结】
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没有丢弃他们的宗教信仰,而是进行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宗教改革运动。如果没有宗教,仅靠科学和民主是不可能使西方崛起的。基督从小就已经印在孩子们心中了。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基督教的文化根基使西方社会有一种道德的教化形式。如果没有道德教化,光靠市场、法律、民主投票是不能完全解决西方社会的问题的,而必须有一种无形的宪法,要有道德的自律,使得他们在接触彼此的时候,有一种关怀其他人的道德情怀,这或许就是宗教在现代社会存在的意义。
【自主预习展示问题】
1、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2、分别列举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观点?
3、欧洲宗教改革有何影响?
【课堂探究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马丁·路德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分析其提出的社会原因。(6分)
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加尔文派的改革自始至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
(2)与材料一相比,加尔文与马丁·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材料二? 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 (1)结合所学简述欧洲宗教改革中“世俗主义”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分析为什么说新教与自然科学是“貌合神离”?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宗教改革的认识有何不同?
【课堂检测练习】
1.16——17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资本主义的兴起
C.宗教裁判所的建立 D.马丁·路德个人因素
2.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改革是( )
A阂采尔起义 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C.加尔文宗教改革 D.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3.《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4.16世纪30年代,加尔文发表著作,提出一些新的神学观点,包括( )
①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②简化宗教仪式③建立民主教会④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D. ①②③④
5.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课件18张PPT。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欧洲宗教改革76岁阿根廷主教贝尔奥利奥当选为第266任罗马教皇
美国《时代》杂志评选教皇方济各为2013年度人物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二、宗教改革的内容三、宗教改革的影响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全面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道宗教改革的主张,分析其历史作用,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比较原始材料,分析、探究问题的答案,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宗教改革原因和实质的分析,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宗教改革过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评价,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1、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2、分别列举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观点?
3、欧洲宗教改革有何影响?自主预习展示要求:
1.小组内一对一检查,小组长协调。
2.将检查结果提交小组长备案。
3.检查完毕后坐下查缺补漏。5分钟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 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中世纪天主教势力强大,居统治地位材料一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材料二: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三: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莫
材料四: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 21倍。根据材料一、二、三、四,概括宗教改革的原因。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必要性:天主教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可能性:
①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化。1517年兜售“赎罪券”
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④思想文化因素: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实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之宗教改革的主张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加尔文派的改革自始至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材料一 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马丁·路德  (1)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的观点,分析其提出的社会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加尔文与马丁·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观点:因信称义;平等思想;政教分离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教皇和教会的压迫;文艺复兴的影响;民族国家的出现。
(2)不同:加尔文将因信称义发展为先定论;从政教分离到建立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会,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材料一: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二: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为什么加尔文的信条最适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先定论彻底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作用,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2)建立共和式民主教会的主张,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二、宗教改革的内容共同主张:否定教皇权威,主张信仰得救; 宣扬《圣经》权威;简化宗教仪式;建立民族教会 在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明确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信仰得救。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材料二 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近代化在西方世界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1、性质:   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政治运动。2、影响:①政治上: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②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思想文化: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④结论: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局限:宗教迫害纷争愈演愈烈,宗教宽容任重道远。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昌乐县及第中学走向合作讨论内容:
探究案中的思路及疑难点 (时间 6分钟)要求:
1、小组内共同讨论,认真倾听同伴的声音,发现思考的异同,丰富自己的理解。

2、边讨论边做记录,注意总结本组好的答题方法,小组长整理未解决问题,准备质疑。
3、将讨论的新思想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本组的最佳创意,准备展示交流。
4、解决所有问题后,自动坐下整理、沉淀。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昌乐县及第中学舞台有我更精彩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2、(1)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否定教会神学说教,神甫娶妻;
加尔文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英国《至尊法案》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貌合”:宗教改革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解放人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
“神离”:新教的信仰与教条实质上是设立了新的思想权威和精神枷锁,与科学自由、理性精神背道而驰。 不同:材料一肯定了宗教改革在推动西方近代化的作用;材料二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改革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崇德 尚能 励志 笃行 整体感知天主教会阻碍社会发展英国宗教改革天




对加尔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宗教宽容 内部纯洁运动对外打击“异端”宗教冲突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