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新风貌 B.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进行主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作战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 B.油画《烈火中的邱少云》
C.文学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 D.影视作品《上甘岭战役》
3.汽车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汽车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生产出来,增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自信心。与它同时期同领域的成就还有( )
A.川藏公路通车 B.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C.兰新铁路通车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4.中国革命和建设都经历了一个从“学苏联的道路”转变为“走自己的道路”的过程。我们没有采用苏联办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和平赎买政策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5.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因为它( )
A.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6.历史长河中每一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主题。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选项能够全面反映这一阶段历史特征的是(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C.探索前进,曲折发展 D.文革结束,徘徊前进
7.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发展状况,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苏联对华经济的援助
8.流行词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在我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如“阶级斗争”“红卫兵”“四人帮”等具有时代烙印的词汇。“某个时期”指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9.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以下诗词描述符合“他”的是( )
A.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 B.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
C.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 D.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10.下图是1978年5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因为该文章的发表( )
A.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C.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11.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
A.遵义会议 B.新中国成立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12.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这个地方,下麦田、进农家,总书记感慨地说:“当年18户农民拼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这个地方”应该是( )
A.上海浦东 B.广东深圳 C.湖南常德谢家铺 D.安徽凤阳小岗村
1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普遍共识
C.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 D.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取得新认识
14.下图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建立经济特区
15.小杨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党史知识竞赛”。在他收集到的资料中,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②中共十二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中共十三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根据以上内容判断此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最严重的问题还有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产生巨变,也使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状况。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委员会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材料四: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说明“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地位。
(3)材料四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通过什么事件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经济的新变动,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我国政府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的科学管理经验,中国经济也开始融入世界。……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进一步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14个大中城市。1985年2月,将长江、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县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1992年,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经济的繁荣,已成为带动国际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充分显示出通过改革以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对外开放”实施的有利条件,并归纳指出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党和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纵观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历程,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3)材料三中的“这一伟大创举”指的是什么?请你谈谈这一“伟大创举”的意义。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迎来了曙光,但新生政权也面临诸多考验,巩固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要解决的一个紧迫任务。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系列成功的重大决策,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渡过重重难关,政治上追歼残匪解放领土、军事上赢得安定的外部环境、经济上为农民翻身开路等,这些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简史》
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文献资料、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能准确真实的再现历史史实,“作战双方签署的《停战协定》作为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A项正确;“油画《烈火中的邱少云》”掺杂了作者的主观因素,可信度较低,排除B项;文学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第二手史料,可信度低,排除C项;影视作品掺杂了艺术加工,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
4.答案:B
解析: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的成果,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文革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八大被认为是“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的原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我国在八大之前就始终坚持,排除B项;八大召开的背景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
7.答案:A
解析:观察图表可知,从C到D工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1961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开始实施全面调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于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与不是C点到D点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960—1965年中苏关系破裂,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
9.答案:D
解析:焦裕禄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反映的是焦裕禄。故D符合题意;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反映的是王进喜,排除A;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反映的是袁隆平,排除B;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反映的是雷锋,排除C。故选:D。
10.答案:A
解析: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A项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作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1.答案:C
解析:根据“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性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项正确;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不符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等信息可得出,政府对商品经济的认可,表明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取得新认识,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项;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开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开始进行城市改革,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当时并未出现此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共二十大的主题,D项正确;中共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排除B项;中共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背景: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侧重东北,兼顾内地。意义: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特点:参与的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事件:三大改造。评价: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8.答案:(1)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主题;我国政府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点:具有主动性;由沿海到内地;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形成全方位格局。
(2)原因:农民人口众多;农村稳定了,政局才能稳定;农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富裕。启示: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注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创举: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答案:示例:观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政权作了不懈努力。
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始,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孤立、封锁,新生政权面临严峻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政权作了不懈努力。政治上,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经济上,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军事上,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结论: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面临诸多考验,但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系列成功的重大决策,巩固了政权。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