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
趣味引入
)
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 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 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 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 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 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1 页
(
知识梳理
)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孔氏,名丘,字仲尼,祖
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著名的大
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 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 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 ”,则跳过取 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 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第 2 页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世的看法)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三、《论语》 体式归纳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 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论语》的主要内容
《论语》的主要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 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 ”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 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
五、《论语》所体现的思想
(1)《论语》书中的“鬼神”思想
孔子已具有无神论的思想萌芽,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作为孔子的世界观,对 其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2)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 展,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3)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 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 要求。
(4)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第 3 页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 乐学,这是关键。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 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其四,关于学习的目 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5)《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 主张“因材施教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 广泛。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 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
六、《论语十二章》
(
乐学
好思,
) (
学习
态度
)知之者……乐之者 三人行……而改之
(
学 习 是 为 了 更
好
地
做
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取长 补短,
(
勤于
复习,
学思
结合,
仁义
厚道,
安贫
守志
) (
学习
方法
修身
做人
) (
《论语》
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则殆 博学而笃志……其中矣
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不逾矩
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夺志也
(
典题探究
)
第 4 页
典题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2.词语积累。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不亦说乎 说: (3)吾日三省吾身 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笔记(解题要点、 技巧、重难点)
第 5 页
(5)学而不思则罔 罔: (6)思而不学则殆 殆: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9)逝者如斯夫 逝: (10)博学而笃志 笃: 3.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各体现在文中哪几章中?试举出例子加以说 明。
5.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总结归纳《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堂练习
)
题目 总结(错因)
一、阅读《论语》1—5 章,回答下列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 ) .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 . 2.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五十而知天命 3.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三章中,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 30 岁,“不惑之年”指的是 40 岁;我们常说 50 岁已过半百,而 60 岁则称为 ,70 岁称为 之 年,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 之年。 5.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 。
参考答案
典题探究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2.(1)愠:生气,发怒。 (2)说:同“悦”,愉快。 (3)省:自我检查, 反省。 (4)信:真诚,诚实,诚信。 (5)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6)殆:有害。 (7)好:喜欢,爱好。 (8)乐:以……为乐趣。 (9)逝: 流逝。 (10)笃:忠实,坚守。
3.(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3)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4)(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 它为乐的人。
(5)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 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课文主要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生追求。 例: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博 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追求: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夺志也。
5.(1)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对富与贵的追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3)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6.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诚信。殆:有害。 2.C(C 项中的“而”表转折,其它项的“而”表顺承)
3.这三个方面是: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4.60 岁则称花甲;70 岁则称为古稀;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耄耋。 5.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