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阅读
)
1.明确文言文的知识结构。
2.能够熟练掌握课内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3.可以独立完成相应的文言文阅读。
有一子弟不学无术,但却爱卖弄斯文,之乎者也时不离口, 以至其岳父甚轻之。
一日,岳父有疾卧床不起,此子弟前往探之。到其家,入 岳父室见其卧于床即摇头曰:“岳父大人何以病之? ”岳父见其 酸相而不答理。
子弟见其不答又曰:“何不请先生乎? ”岳父凝然闭目不 理。
子弟茫然曰: “莫非是死者? ”话一离口,岳父立即从床跃起用瓷枕恨恨向其一抛, 子弟抱头滚地闪枕惊呼曰: “险也! ”
一、常考题型以及考点
常考点:
1.字词句翻译,解释文言实词,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翻译文 中句子,重点考查关键语句的翻译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2.断句,断句是文言文的常考题型,是一个难点,也是易错点,考试分值为 1-3 分。
3.鉴赏,古诗文鉴赏是文言文的常考题型,是一个难点,考试分值为 2-4 分。 考查形式:填空、选择、简答等。
二、学习文言文技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1.字词翻译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 虚词两大类。考试主要会考一些重点实词的翻译。
实词可以分为五类: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
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 ”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 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 引 ”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 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 同音代替 ”。
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 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
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
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 曰 ”、“云 ”、“谓 ”
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
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 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
2
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
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 ”作为衡量一篇译 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 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 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
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
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
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 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是翻译文言文时 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 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 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
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
来。
1.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面的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 ,而日中时 也。
一儿以日初出 ,而日中时 也。
一儿曰: “ 日初出大如 ,及日中则如 ,此不为近者
3
而近者 乎? ”
一儿曰: “ 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近者 而远者
乎? ”
孔子 决也。
两小儿笑曰: “ 为 多知乎? ”
(1)按原文填空。
(2)用“\ ”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 ,及 日 中 则 如 盘 盂 ,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3)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 的角度来看,认为“ 日初出苍苍凉凉 ”;一儿从
的角度来看,认为“ 日初出大如车盖 ”。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
论不同。
(4)从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5)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可以用现 在的话来说,也可用文言文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 ( )——( ) ( )——( ) ( )——( ) (7)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8)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争论不休?
(9)作为当时很有学问的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4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②使弈秋诲 二人弈 ③思援 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 弗若与 ⑤弗然 也 学奕 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 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 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 “ 非然也 。 ” (选自《孟子·告子上》 ) (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通国之善 弈者也
(2) 下列各句与 “ 奕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 ”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 ,勇气也 。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 ,汝之不惠 。 D.莲 ,花之君子者也。 (3)下面句子中的“ 而 ”与“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中的“ 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 。 《狼》 B.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 C.夺而杀尉 。 《陈涉世家》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愚公移山》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人虽听之 ,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5) 本文通过学奕这件小事 ,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6) 跟同一个老师学艺 ,为什么两个人的技艺差别很大? 这说明了什么?
5
(7) 你是如何看待 “ 惟弈秋之为听 ”这种学习态度的?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 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 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 ” 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也。 ”
(1)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 ( ) 既长 ( ) . . (2)解释加点字。 既长: 再适长山: . . 五年未尝解衣: 知其世家: . . (3)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①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相。 ( )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 )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
6
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 仕: 并: 或: 去: 此: 而: 坐: 啖: (2)翻译。 北土亦有此物否?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宋人有闵其苗( ) 予助苗长矣( )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 今日病矣( ) 谓其人曰( ) 其子趋而往视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 ”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 .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 (3)翻译。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7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 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先自度其足: 乃曰:
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及反: 何不试之以足:
(2)翻译。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
宁信度,无自信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 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 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8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引酒且饮之( )
.
终亡其酒( )
.
(2)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 )
. .
夺其卮曰( )
.
(3)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 》, 编者是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 ②是 ( ) ③遽 ( ) ④求 ( ) (3)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9
参考答案
精讲精练
1 .
(1)辩斗 近 远 远 近 车盖 盘盂 大 小 沧沧凉凉 探汤 热 凉 不能 孰 汝
(2)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及 日 中/ 则 如 盘 盂,此 /不 为 /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3)温度 形状 (4)
孔子: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两小儿:敢于质疑,敢于辩论。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
(6)大 小 远 近 热 凉 (7)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也。 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也。
(8)太阳什么时候离地最近;他们各自根据单方面的现象而持自己的意见,所以才会争论 不休。
(9)示例:孔子当时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没有能够用科学方法向两个孩子解答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自称知识丰富,难免 要被人嘲笑。
2 .
( 1)
①善于 ,擅长②教诲③拉④聪明才智⑤这样
(2) C (3) C (4)
①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但是他心里总想着将有天鹅要飞过来。
10
②只听弈秋的教导。
③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
(5) 阐明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6) 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用心不专。 无论做什么事,都须用心专一才能成功。
(7)这种方法也不完全合理。对待老师的话:要听,但更要敢于质疑;要有自己独到的简 介,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
3 .
(1)cháng zhǎng
(2) 已经 嫁 曾经 他的 (3)
有时候晚上头昏疲倦。
于是十分通晓六经的要义,慷慨地有在天下干一番事业的意愿。
(4) × ×
(5)一是昼夜苦学。二是通读六经志于天下。
演练方阵
1.
(1)做官 连同 有的人 去掉 这,这个 却 因为,由于 吃 (2)
北方也有菱角吗?
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后果。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2.
(1)担忧 我 少 疲倦 告诉,对……说 快步走
(2)A(A 项中“之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 、C 、D 项 中“之 ”是“它 ”,指代禾苗。)
(3)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4)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3.
(1)度量 才 拿 量好的尺码 返回 用
11
(2)
有人说: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做事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迂腐、固执。 4.
(1)拿起 于是 代词,指那壶酒 失掉 指代“他 ”,先画完那个人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画它的脚呢?
(3)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琢。无论做什么 事,都要遵守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5.
(1) 吕氏春秋 吕不韦
(2)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 (3)
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 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4)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 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