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23: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通市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单元练习
初二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5题)
1.1950年1月,南通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市长邹强汇报了1949年10-12月的主要工作: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治安:配合沪、锡、扬、泰稳定物价:支援工业生产,并指导工商业活动等。这反映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 )
A.开展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B.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2.下图为一张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领息的凭证,这反映了当时(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直是一项重要课题。下面是某同学参照化学方程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题制作的等式,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探索实践=科学发展观
B.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实践=邓小平理论
C.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新发展理念
D.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国梦
4.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的指引下,我国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健全。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已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5.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下列与这一理念最相符的事是( )
A.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B.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下图所示的“制度”( )
A.都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都符合“一国两制”原则 D.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7.据如表内容,可以推知( )
时间 生产总值 人均GDP
1999年 519亿 12万
2011年 2921亿 53.6万
2023年 3500亿 55.9万
A.“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 B.社会主义制度有优越性
C.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8.图片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如图图片体现的共同内容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9.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事实共同表明( )
中国海军第一艘驱逐舰 准备下潜的中国海军弹道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鞍山舰” 核潜艇
A.中国具备称霸世界的实力 B.中国海军军事装备的进步
C.中国海军实力达到世界最强 D.中国各军种军事实力不均衡
10.2024年2月24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两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了12条对俄乌冲突的国家立场。中国立场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各国主权。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1.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 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可见,这两大事件推动( )
A.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亚洲逐渐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
C.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崛起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广泛认可
12.1972年,毛泽东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能够佐证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是( )
A.出席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苏关系破裂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55年,中国参加在万隆 出席第26屈联合国大会 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
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 的中国代表开怀大笑 世界贸易组织鉴定书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建设 B.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D.现代科技文化成就
14.下面这张示意图最想表达的主题是( )
A.中国积极推动多方面的国际合作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15.1992年,在联合国的邀请下,中国首次派遣成建制的“蓝盔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1年来,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多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先后有25名维和人员献出宝贵生命。由此可知,中国( )
A.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同联合国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C.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D.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2题)
16.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格萨尔王传》为藏族史诗,由国家整理出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援藏干部孔繁森在西藏,截止2021年,国家共派出9682名援藏干部。
③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
材料二: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如下图)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总长约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外媒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6.7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世界最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某同学在了解有关国家帮助西藏地区发展时查找的资料,请将以上资料按照下面的类别进行分类。(请将序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3分)
政策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认为两岸“共同的立场”是什么?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哪一对台基本方针?(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港珠澳大桥修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青少年应当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2分)
17.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外交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了中国宪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是当代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摘编自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人物和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公告”的名称及其发表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特点。并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3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