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酸和碱专题复习
一、单选题
1.已知下列物质的pH范围,其中显酸性的是( )
A.食醋:pH为3~4 B.海水:pH为8~9
C.肥皂水:pH为10~11 D.洗涤剂:pH为12~13
2.下列物质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变大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烧碱 D.食盐
3.下列能正确表达现象变化及对应原理的是( )
A.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C.向大理石中滴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D.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钉,溶液蓝色消失: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其变化过程的是( )
A. 向pH=10的KOH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 用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取O2
C. 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
D. 20℃时,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5.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A.浓硫酸 B.大理石 C.烧碱 D.浓盐酸
6.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减小的是()
A.碳酸钙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浓盐酸
7.一些重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范围如下:
作物 马铃薯 草莓 薄荷
pH 4.8~5.5 5~7.5 7~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薄荷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
B.草莓只适宜在酸性土壤生长
C.马铃薯不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D.以上作物都不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8.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所以酸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B.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中和反应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9.下列一些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唾液6.6﹣7.1 B.尿液4.7﹣8.4
C.胃液0.9﹣1.5 D.胆汁7.1﹣7.3
10.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氧化钙,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而变质,经测定该固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未变质的氧化钙占变质前纯氧化钙的质量分数约为()
A.65.2% B.34.8% C.74.4% D.22.4%
11.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
A.有机物一定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B.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12.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Cu(OH)2固体: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B.鉴别稀H2SO4和稀盐酸:取样,分别滴加Ba(NO3)2溶液
C.除去CO中的少量CO2气体: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13.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的氢氧化钾溶液和稀盐酸相混合,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
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色
14.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
A.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
B.将pH试纸伸入溶液中测定溶液的pH
C.测定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
D.用胶头滴管滴1小滴待测液到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
15.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塞紧橡皮塞
B. 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C. 稀释浓硫酸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6.盐酸与生铁反应,当生铁反应完毕后,留有残渣,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A.氧化铁 B.氯化铁 C.碳 D.铁
二、填空题
17.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浓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并用pH传感器测绘出pH曲线如图2,图3为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图1所示,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盛有NaOH溶液的左管,再将浓盐酸滴入右管,一段时间后,发现左管 ,说明NaOH与HCl发生了化学反应。
(2)如图2所示,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写化学式)。
(3)图3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18.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 。
(2)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为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
(3)实验室可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计算题
19. 实验室中盛装还未使用的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如图所示,根据有关信息计算:
硫酸 化学纯(CP) (500mL) 品名:硫酸 化学式:H2SO4 相对分子质量:98 密度:1.84g/cm3 质量分数:98%
(1)硫酸中氢、硫、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2)该试剂瓶中含硫酸的质量是 g;(精确到0.1)
(3)要把5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的体积是 mL。
20.工业盐酸中通常溶有少量的氯化铁而呈黄色,小红为测定某工业盐酸中HCl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取某工业盐酸100 g,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测得加入NaOH溶液质量与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g。
(2)请按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该工业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探究题
21.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容易挥发出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又极易溶于水生成氨水。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成 ,由此说明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而遇浓氨水会 ;
(2)实验2:(如图Ⅰ所示)烧杯乙中的现象是 ;这一现象说明 。
(3)实验2中同学们闻到了一段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杨同学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II,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发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讨论。
①试管 (填序号)中液体变为红色,且试管 (填序号)变色速度更快;
②由此可以得列的实验结论是 ;
②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22.
(1)在复习酸的专题时,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锌粒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能与碱反应
【现象与结论】写表格中的2处实验现象。
(2)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 。
(3)【反思与评价】
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因此可以用来除锈,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为了证明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若有 现象,证明发生了反应。
(5)实验结束后,大家决定用 处理废酸液(填写一种具体物质)。
五、综合题
23.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对含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气进行的无害化处理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和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措施。
(1)向含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气中喷洒石灰浆[Ca(OH)2]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硫,生成Ca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SO3可用于制备石膏。
(2)用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的工业废液,吸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得到Na2SO3,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反应过程中溶液组成变化如图所示 。
①吸收初期(通入废气体积小于V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不断通入废气,最终产物是 。
24.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将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将t1℃时,将盛有c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水中加入一 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溶液pH小于7,显酸性,pH大于7,显碱性;pH等于7,显中性,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2.【答案】C
【解析】【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使溶液质量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质量增加,但不是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烧碱在空气中潮解,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因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变大,故符合题意。
D、食盐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变化,也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能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即是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质量变大进行分析。
3.【答案】B
【解析】【解答】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点燃方程式为:,A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B选项正确;
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向大理石中滴入稀盐酸,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选项错误 ;
D、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D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而正确写出方程式进行分析;
D、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硫酸亚铁是浅绿色进行分析。
4.【答案】D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钾溶液的 pH=10,呈碱性,氢氧化钾溶液稀释过程中,pH不可能小于7,故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少,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二氧化锰质量分数增大,反应完毕,二氧化锰质量分数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C、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硝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等硝酸消耗尽,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开始没有沉淀,过一段时间再出现沉淀,故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质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KNO3固体溶解,溶液质量增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溶液饱和后,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础上,多关注专项坐标曲线题
5.【答案】C
【解析】【解答】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变质,不符合题意。
B、大理石不具有吸水性、挥发性,不与空气中物质反应,不会发生变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由于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导致质量增加,符合题意。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使其质量减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物理变化质量增加而不变质;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增加,且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而变质。
6.【答案】D
【解析】【解答】A、碳酸钙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会变化,故错;
B、氯化钠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变化,故错。
C、氢氧化钠固体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质量要增加,故错;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要减少,故对;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碳酸钙、氯化钠、氢氧化钠、浓盐酸的性质分析,解答时注意选择总质量减小的物质。
7.【答案】C
【解析】【解答】A. 薄荷适宜在碱性土壤(pH7~8)中生长,故不符合题意;
B. 草莓适宜在酸性或中性、弱碱性的土壤生长,故不符合题意;
C. 马铃薯适宜在酸性土壤生长,不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故符合题意;
D. 薄荷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溶液的pH值<7,显酸性,从7到1,酸性逐渐增强;
溶液的pH值=7,显中性;
溶液的pH值>7,显碱性,从7到14,碱性逐渐增强。
8.【答案】B
【解析】【解答】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是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A错。
B、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符合题意。
C、中和反应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都会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C错。
D、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就不属于燃烧,D错。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无色酚酞溶液只遇碱性物质变红色分析
B、根据化合物的概念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分析
D、根据灯泡的发光、放热分析
9.【答案】C
【解析】【解答】A、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
B、尿液的pH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
C、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D、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
故答案为:C。
【分析】pH<7,溶液显酸性,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H=7,溶液显中性;pH>7,溶液显碱性,pH值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
10.【答案】C
【解析】【解答】设久置的氧化钙固体的质量为100g,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00g×2.4%=2.4g,则含有的碳酸钙的质量为:2.4g÷12%=20g,设生成碳酸钙所消耗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OH)2 CaCO3
74 100
x 20g
x=14.8g则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100g×0.4%=0.4g,则久置固体中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14.8g;设共变质的氧化钙的质量为y,
CaO Ca(OH)2
56 74
y 14.8g+14.8g
y=22.4g因此原固体中氧化钙的总质量=久置固体﹣碳酸钙的质量﹣氢氧化钙的质量+变质的氧化钙的质量=100g﹣20g﹣14.8g+22.4g=87.6g,未变质的氧化钙占变质前纯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74.4%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根据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
11.【答案】A
【解析】【解答】A. 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物,故符合题意;
B.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中含氧元素,但是氯酸钾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C. 催化剂的定义中指出,催化剂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存在加快和减慢两种情况,故不符合题意;
D.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由于反应物不是酸和碱,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特点分析。
D、根据中和反应的概念分析。
12.【答案】B
【解析】【解答】A、CuO不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制备Cu(OH)2固体,故不符合题意;
B、稀H2SO4和Ba(NO3)2溶液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稀盐酸不与Ba(NO3)2溶液反应,故可以用Ba(NO3)2溶液鉴别稀H2SO4和稀盐酸,故符合题意;
C、CO通过灼热的CuO粉末生成红色的铜,该方法不能除去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最后还需要从溶液中将氯化钾结晶出来,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碱的定义分析,碱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根据硫酸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除杂原则分析;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
13.【答案】A
【解析】【解答】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OH+HCl=KCl+H2O,K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在反应中,参与反应的KOH质量>HCl质量,故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溶液呈现红色。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氢氧化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结合方程式的意义分析
14.【答案】D
【解析】【解答】A、使用pH试纸时,不可将溶液倒在pH试纸上测定溶液的pH,不符合题意;
B、不能将pH试纸伸入溶液中检测溶液的pH,否则会污染试剂,不符合题意;
C、可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沾在干燥的pH试纸,试纸不能先用水润湿,不符合题意;
D、可用胶头滴管滴1滴待测液到pH试纸上检测溶液的pH,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测定溶液的pH值的方法分析,即把pH试纸放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或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滴到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伸入试剂会污染试剂,用蒸馏水湿润会改变试剂的pH值。
15.【答案】C
【解析】【解答】A、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把橡胶塞压入试管口,易导致压坏试管;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很强的腐蚀性,应放在烧杯中称量;B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大,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且腐蚀性太强,稀释浓硫酸时,应酸入水,C符合题意;
D、铁丝燃烧时很剧烈,高温的生成物溅落会使集气瓶底部炸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仪器连接的方法解答
B根据实验室称取腐蚀性药品的方法解答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是水中加酸解答
D根据铁丝燃烧时试管底部要放少量的水或细沙
16.【答案】C
【解析】【解答】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铁与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碳不能与盐酸反应,则剩余的固体是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分析
17.【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NaCl、NaOH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氢氧化钠溶液能是酚酞变红,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结合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则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2)如图,a点pH大于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是剩余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故填: NaCl、NaOH ;
(3)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分析】(1)根据酸碱中和以及盐酸的挥发性分析;
(2)根据酸碱中和的pH变化分析反应;
(3)根据图示分析酸碱中和的本质。
18.【答案】(1)天然气
(2)酸雨
(3)
【解析】【解答】(1) 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3)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为 。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分析;
(3)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分析。
19.【答案】(1)2:1:4
(2)901.6
(3)440
【解析】【解答】(1)根据化学式,可以看出氢、硫、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故答案为:.
(2)等于500cm2,所以可以求出硫酸溶液的质量:,根据这个求出硫酸的质量:。
(3)根据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所以应该加水:,故答案为:440。
【分析】(1)对化学式中元素个数比进行分析;
(2)对求算溶质质量进行分析;
(3)对稀释反应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20.【答案】(1)2.14
(2)NaOH+HCl═NaCl+H2O;FeCl3+3NaOH═Fe(OH)3↓+3NaCl
(3)解:由图可知,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72g﹣160g=12g;
设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FeCl3+ 3NaOH═ Fe(OH)3↓+3NaCl
120 107
x 2.14g
解得x=2.4g。
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
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0g×20%=32g
NaOH+ HCl═NaCl+H2O
40 36.5
32g y
解得y=29.2g
该工业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是: =29.2%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14g。(2)酸首先要和氢氧化钠反应,当酸反应完后,氯化铁才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FeCl3+3NaOH═Fe(OH)3↓+3NaCl。
【分析】(1)根据 加入NaOH溶液质量与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关系图可知,生成沉淀否质量为2.14克;
(2)向含有少量氯化铁的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要先与稀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铁反应,
(3)根据图像知道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2克,则根据沉淀氯化铁的质量2.14克,利用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即可计算出12克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则能计算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再根据图像可知与稀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根据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计算出与稀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利用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即可计算出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则可以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答案】(1)红色;变红色
(2)变红;(浓氨水显碱性)氨气分子不断运动
(3)B、C或C、B;C;(浓氨水显碱性)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差异
【解析】【解答】(1)浓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由此说明酚酞溶液遇蒸馏水不变色,而遇浓氨水会变红色;
(2)图I所示实验中甲烧杯中的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运动到乙烧杯中,和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浓氨水显碱性或氨气分子不断运动;
(3)①试管B、C中液体变为红色,且试管C变色速度更快;
②由此可以得列的实验结论是浓氨水显碱性或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②该实验是在密封体系,不同温度下进行的,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差异。
【分析】(1)根据浓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分析;
(2)根据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溶液会变红分析;
(3)根据分子的运动及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及氨水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22.【答案】(1)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2)氢离子/H+
(3)
(4)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5)熟石灰
【解析】【解答】(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监,故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加入有紫色石蕊溶液中时,溶液变红。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试管中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故答案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
(2)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答案为:氢离子/”H+"。
(3)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或 Fe2O3 + 3H2SO4 = Fe2 (SO4)3+ 3H2O
故答案为: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或 Fe2O3 + 3H2SO4 = Fe2 (SO4)3+ 3H2O
(4)酚酞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为了证明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有溶液不变色现象,证明发生了反应。
故答案为: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5)实验结束后,溶液显酸性,可用铁屑,熟石灰,苏打等处理废酸液。故答案为:铁屑,熟石灰,苏打。(填一个即可)
【分析】(1)(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3)根据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分析。
(4)根据中和反应分析。
(5)根据熟石灰能与酸反应分析。
23.【答案】(1)Ca(OH)2+SO2=CaSO3+H2O
(2)2Na2CO3+H2O+SO2=2NaHCO3+Na2SO3;NaHSO3
【解析】【解答】(1)Ca(OH)2与SO2反应生成CaSO3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SO2=CaSO3+H2O;(2)①由图可知,通入废气体积小于V1时,Na2CO3与H2O、SO2反应生成NaHCO3和Na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CO3+H2O+SO2=2NaHCO3+Na2SO3;②由图可知,不断通入废气,最终产物是:NaHSO3。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分析
(2)根据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亚硫酸钠,继续通入会生成亚硫酸氢钠分析
24.【答案】(1)在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75
(3)b>a>c
(4)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大于吸热,溶液温度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
【解析】【解答】(1)P点的是a、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P点的含义是:在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2℃时a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50g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最多溶解25g,可形成75ga溶液。(3)据图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时,a、b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可知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4)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大于吸热,溶液温度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试管中的溶液变浑浊。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来分析;
(2)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和固体溶解度倒的概念分析;
(3)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ab析出晶体,故ab仍然是饱和溶液,但在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即该温度下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是物质C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会变为不饱和溶液,而溶液的组成没有改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然为 t2℃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溶质质量分数是最小的。
(4)由于c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加入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故c物质析出,据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