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6张PPT)
中考作文指导
第八讲
目录
CONTENTS//
拟写题记
托物言志
文采飞扬
细节描写
线索串文
第一节 拟写题记
PART 01
作文题记
就是在正文前写一段与文章主旨有关联的话。这种关联可以是文章的主题,可以是文中的话题,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其作用是打开作者思路,凸现文章中心,引发阅读兴趣。
题记是写在文章的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咳的文字,它具有意蕴丰厚、情味绵长、语句精美等特点,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一篇文采飞扬的正文,再加上一段精练出彩的题记,就像画家"画龙点睛"一样,必能使文章通篇生辉,让人耳目一新,成就一篇高分作文。
乡村振兴的意义
//拟写题记的基本要求
应需而设
不同种类、内容及风格的作文,一定有着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题记。
题记的形式和内容,要根据文章表达需要而设置。
比如你写的记叙文侧重抒情,不妨采用"主题式"。
如果你写的记叙文侧重叙事,不妨采用"悬念式"。
字数精少
题记的字数一定不能多,否则就会造成"头重脚轻",失去了题记应有的美感。建议题记的字数最好控制在40字以内,最多不要超过60字(也就是作文纸三行。)
形式优美
优秀的题记,形式一定要美。如何做到形式美呢?建议如下:
采用长短句结合的形式来表达,让题记的句式长短不一,具有层次美感。
夜半,雨止,风停。黄熏熏的灯光蔓延一路,点亮了秋夜,更照亮了我的世界。 一—题记
采用整句形式来表达,如对偶句、排比句等。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一一题记。
内容新颖
题记的内容,不可陈旧老套,要新颖别致,吸引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
比如"引用式"题记,倘若考生选取的诗词内容众人皆知,又怎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呢?
语言精美
题记的语言美,需要考生在用词、句式和手法上下功夫。
用词要贴切。注重对动词、叠词、形容词、色彩词的使用。
句式要灵活。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等。
语言富有表现力。修辞手法、联想想象、文白相间等。
意蕴丰富
意蕴丰富,主要包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题记蕴含丰富的思想意蕴。题记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思考和认识。
题记蕴含丰富的情感意蕴。题记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义或取向。
拟写题记的技巧
题记既可以是交代写作原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
如《感悟高中的题记》:"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
如《抹去心中的界限》的题记:"表面的界限,用手抹去;心中的界限,只有用心去抹平"题记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题记应是体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它应让读者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搏动。
题记应意蕴丰厚、情味绵长。
如《感谢父亲》的题记:"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题记中把对父亲的敬爱写得情味绵长,赞美了人世间这份平凡而又高尚的亲情。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歌词或现成的诗文题记,使文章立意深邃永,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的语言修养。
一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题记:
《我的美丽乡愁》
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题记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也要语言精美,富有文采。
题记既可以引用(歌词、名言警句、睿智心语)也可以自行雕琢。题记贵在简洁、绝不能太长,也不能晦涩难懂。
题记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也要语言精美,富有文采。
《回声的启示》题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恰当地引用了孟子的话,既揭示文章的主旨,又展示了才情。
悬念式
以题记创设一个富含悬念的氛围,吸引读者。
有位考生以《生活需要你》为题,题记是:"生命是场幻觉,可是我需要你!"
题记设置了三个悬念:生命为何是场幻觉?既是幻觉又为何需要你?你是谁?连环悬念,疑问聚集,让人对文章凝神阅读。
又如一位考生以"做一匹靠自己的'黑马"为题,题记是:“"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这句临终遗言,一直绕在我的耳畔。古人尚且能知道凡事应该靠自己,那我们呢?"我们应该也要靠自己,但怎样靠呢?请看正文,题记悬念的设置恰到好处。
例:以"喝彩"为话题写作文
《写给残疾的母亲》
也曾自卑,也曾哀怨,因为我知道你有多丑,可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你喝彩...... 一—题记
《风雨中》
那风雨怎么会忘记?闭上眼就会想起;那风雨埋藏在心底,欲倾诉却只能借助纸和笔。
一一题记
例子: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
一—《翻检日子》
例子,将日子比作滑滑的掌中细沙,这本身就很富有动感和美感,点出日子之本质,贴切而又饱含哲理,接着,正文中小作者又以意识流的手法翻检日子中的零乱碎片,以自省的姿态思考成长的话题,与题记浑然一体。
巧用比喻,形象含蓄。
【点评】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一一《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使用了层递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语势;从内容看,将"庸者"、"愚者"、“智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智者的辩证与正确:庸者迷失自己,愚者迷信自己,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层递排比,增强语势
第二节 托物言志
PART 02
托物言志法
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或某种感情——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作家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并在看似写“物”的表述中极传神地传达自己的感情或愿望。这种写法,就是我们所讲的“托物言志法”。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事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托物言志的类型
转接式
转接式,即由咏物到咏人。由咏物到咏人,首先要对所写之物进行泼墨重彩的描绘,这种描绘当然不是涉及事物全部,而是抓住其主要特点,体现其精神内核,即由形到神,形神兼备。描绘中,情景交融,情理贯通。作者描绘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与之相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的内质就是人的内质。如中考作文《印象》《其实并不是这样》。
交融式
交融式即人融入物中,物人交融。作者的情绪感情始终弥漫其中,并有一个起伏变化。起先可能会因为对物的认识停留于表面肤浅的层面而呈现出一种情绪化倾向。但随着对物内在品质的深层挖掘,作者在提升着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最终趋于深意和内涵。这里,物的“品质”
其实就是人品质的形象化写照。如中考作文《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也可以是褒扬的感情一直高涨,借别的物来衬托突显自己所咏之物。如中考作文《落红吟》。
适用范围:适用于抒情类文章,尤其适合抒发比较抽象的感情。托物言志可以避免抒情的空泛,让文章“行之有物”,在事物的描写中不动声色抵达写作主旨。
托物言志的几个步骤
立“志”
所谓“志”就是文章的主题,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写哪一类的文章,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应该放在首位。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尤其如此。
寻物
明确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第二步就是“寻物”。“寻物”就是寻找与自己所要表达的“志”相通或是相似的“物”。所寻的“物”必须与所要表达的“志”有可托之点。“物”与“志”完美的契合交融应该是我们所寻之“物”的标准。
写作托物言志类文章,“物”的选取与挖掘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初步选好“形象”后,往往要考虑形象所能寄予的象征意义,能指向什么精神或哪一类人。然后考虑自己是否能将这种象征意义展开,从不同的几个层面上阐述。。
状物
在寻好“物”之后,第三步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状物。抓住物的特征才能体现文章的立意。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言志有所依托。“状”即描写,只有“状”出“物”之神,“志”才能有所托。这就要求作者善于细心观察,角度新,表现手法要新颖多变,语言要生动形象传神。
揭示
虽然我们所选的“物”与“志”是有相通之处的,但是在状物的过程中,对“物”与“志”的关系还要进行必要的揭示,让读者不用花费太多的力气就能体现到“物”与“志”的关系,使读者能体会到一种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快乐。
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运用的要点在于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所选事物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我手心我心”,必须选择让自己有所感发的熟悉素材,才能让描写更细腻生动。从未见过,只在书本见来、听人说来的事物不建议入文,不熟悉的事物在描写的生动性上会大打折扣。
交代背景、事因的文字尽可能精简。描写是托物言志类文章最需浓墨重彩的底色,议论、抒情是这类文章的灵魂所在。文章要以描写为基础,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文章,从而点明主旨。比如《野菊花》这篇文章索性剔除记叙,开篇以排比、反问、反复的手法直接对野菊花进行描写,一开篇就大气磅礴,震撼读者。
文章中记叙不可赘余
要从多个角度对事物浓墨重彩展开描写,描写角度切不可单一,要立体化,要让事物特征鲜明。
选择哪些角度来描写?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文章主题锁定描写角度。描写要能水到渠成引出后文的抒情、议论,要与主题完美契合。《野菊花》一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野菊花进行描写:野菊花的壮烈泼辣的开放状态、万物萧条的生长环境、不禁锢自我的尽情怒放、不固守现状的迅猛扩张。为何选择这几个角度呢?因为这几个角度最能突显野菊花勇敢、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文章要赞誉的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有着不懈人生追求的一类人的精魂。
切忌描写完事物,突然引出假大空的人生哲理。我们可以使用“描事物——赞事物——引思考”的行文思路。描写完后,在对事物本身的赞誉中,挖掘出事物的精神品质,再引申到人,或者联系自身实际,阐释所写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思考与影响。
由描写转向抒情、议论时,过渡要平稳,不可突兀。
第三节 文采飞扬
PART 03
常见失误
缺乏文采
主要表现在词语贫乏、句式呆板、语句晦涩。这是导致许多中考作文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虚假文采
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因为话题宽泛,致使大量宿构、拟作、套用文章“应运而生”,考生事前准备好一篇或几篇好文章,面对考卷上的“新鲜”话题,或是将原来的文章穿鞋带帽,以迎合主旨,从而导致虚假文采的出现。
增分技法
准确细致,形象可感
词语用得好,用得准确,用得细致,往往能一字传神,使“字活而自响,句健而自妙”。
案例: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荫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那清澄的绿茶不等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分析:本段写阳光“毒辣”,汗水“被晒成盐渍”,生动地反映了天气的炎热;“不……就……”的句式,则形象地再现了奶奶“清澄”的绿茶给人们解渴的情景。
词语丰富,色彩鲜明
写文章时,要尽量用丰富的笔墨,彰显精彩生活的本色;要贴切地使用修饰语,让语言生动起来。
案例: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荫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那清澄的绿茶不等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分析:本段写阳光“毒辣”,汗水“被晒成盐渍”,生动地反映了天气的炎热;“不……就……”的句式,则形象地再现了奶奶“清澄”的绿茶给人们解渴的情景。
合理借鉴,取悦读者。这一亮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反复中求变化。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
案例:幻想是新理论的突破口,拥有幻想,更易冲出樊篱。如果没有幻想,麦克斯韦怎么会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如果没有幻想,海森柏怎么可能为创建量子力学作贡献;如果没有幻想,波尔怎么会假想氢原子轨道量子化,能量量子化;如果没有幻想,爱因斯坦怎么会突破经典力学的束缚,创建焕然一新的相对论呢?
分析:作者连用四个“如果没有幻想”的间接反复修辞语句,构成一个假设性排比文段,强化了“幻想是新理论的突破口,拥有幻想,更易冲出樊篱”的分论点,论证简洁而有说服力。
如优秀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一文,就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作者将古典文学中常用的词语“笙箫”“牧笛”,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境“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梧桐雨”“西窗红烛”,古典文学中常抒的情感“哀愁与惆怅”一一展现,使我们未进文学之门便先尝到文学佳酿,让人沉醉。
典雅中显雍容 书卷气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句式求灵活
“句式灵活”,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以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灵活的句式,从语气上讲,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它们使感情表达得丰富;从结构上看,有整句与散句,它们使句子富有节奏感;从容 量上看,有长句与短句,它们使句子长短交织,富有变化。
以丰厚的文学底蕴震撼读者
考生在写考场作文时,要将平时积累的诗词佳句、名人事迹等以恰当的表达方式展现在文章中,彰显丰厚的文学底蕴。
案例:初到长安之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尽管他最后被排挤出长安,但就他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恐怕除了雍容的唐朝,没有哪个封建王朝会容忍。
分析:考生借用李白诗歌名句,表达对他天生自信满满、傲视权贵的性格的无比赞赏。这样引用佳句,既展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素养,又生动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以和谐的音节愉悦读者
和谐的音节不仅指读音的平仄,更强调句式整齐与变化的互衬。这一点是中学生有能力做到的。
句式灵活相映衬。重视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祈使句、整句与散句的交织使用。
案例:冬寒已过,春暖始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脚下,静埋于黑土之下一冬的小草,如今已悄然蹿出头来。沐浴春风,畅饮春雨。呵,我怎能把小草忘记!草儿的颜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只有那一抹翠绿,才配得上这生机盎然的小草。任你寒风凛冽,小草不畏;任你万人路过,小草无惧;任你野火焚烧,小草依旧……思索间,笔动间,一丛丛生命顽强的绿草已映满眼帘。啊,好一幅青草丛生的生命之画,好一派翠绿色的生活!
分析:此段描写,考生用“任你……小草……”的排比整句镶嵌于散句之中,展现小草的盎然生机;用“我怎能把小草忘记”的反问句、“好一派翠绿色的生活”的感叹句抒发对小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种整散结合、叹问兼用的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之情。
排比,对偶以整齐的结构、丰富的内容,彰显文章气势。
案例:有山,有水,有草,还少些什么?对,是人家。这次用浓绿,蘸些颜料,随意几笔,绿房、绿窗、绿门,当然,还有浓绿色的人。或许是“悠然见南山”的陶潜,或许是“空山鸟语,弹琴长啸”的王维,抑或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归隐山林,远离俗世、一块田地,一支锄头,一方小苗,陶冶于田园,寄情于山水,没有官场的污染;没有世俗的喧闹,也没有功名的侵扰和利禄的熏染。心中唯有这清秀的山水,唯有这恬淡的画面,唯有一颗宁静悠然的心。啊,好一幅乡村人家的悠然之画,好一派浓绿色的生活!
分析:作者于文段中多处巧用排比,描绘美丽恬静的“乡村人家的悠然之画”,把“绿色生活”的内涵具象化,让人仿佛感受到了“乡村人家”的那“一派浓绿色的生活”,突出地表达了“绿色生活”的主题。
排比、对偶显气势
善用修辞手法
修辞巧运用,就是要求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地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
比喻。如何做到比喻生动形象呢?首先,要在平日学习中有意识地理解、记忆大量的生活物象,为喻体开源、备料。只有自己头脑中“喻体”(物象)丰富多样化了,才能为写作时运用比喻打开方便之门。其次,有意识地将比喻运用于各类需要修饰的文句中,增添叙写议论的表现力。
拟人
如何提高拟人的运用能力?关键在于有意识地改变平淡呆板的直白式表达定式,视物为人,物我同一,把人的性格、情感等赋予所写事物。
案例:不知不觉,你与我为邻已有16个年头了。我人生的岁月中,身边的许多东西都在变,但你却一直陪伴着我。高尔基曾说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对我来说,你更像是与我为邻的朋友。
分析:文中直接用“你”称呼书本,用“陪伴”“与我为邻的朋友”形容考生与书的亲近关系,自然贴切,妙趣横生。
对偶
对偶修辞在我国历代名作特别是诗词赋曲中运用十分普遍,对今天考生的写作也有仿用意义。如果能够恰当地借鉴古诗文中的经典对偶句,仿用之,活用之,则会为文章土曾色不少。
案例:看英雄,侠肝义胆,扭乾坤傲宇宙,笑傲苍穹,名垂千古,挥洒磅礴气势;望学子,风华正茂,舞慧笔长灵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写万丈豪情。
分析:考生全用文言写作,结尾处又拟写出内涵丰富的对偶长句,在阐述“大同世界里人人各有职责”的道理中,骈散结合,典雅精工,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排比
这一修辞用于议论文中,可增强说服力;用于抒情类文章,可增强感染力。运用排比,重点在三个“一致”,即句式结构一致,立意角度一致,表达语气一致。
案例:天空深邃悠远,是因为它有飘逸的云儿和飞翔的小乌;大海广阔无边,是因为它有跳动的浪花和畅游的鱼儿;草原葱绿美丽,是因为它有茁壮的小草和驰骋的骏马;我快乐地穿梭于天地间;是因为我有“悦读”的行囊。
分析:考生巧妙运用“……,是因为……”句式的排比修辞手法,将“愉快的阅读”这一主旨凸显出来,形象别致,给人以新鲜之美感。
引用
可以说,引用是让语言出彩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可根据文章中心或段意需要,直接引用,也可以“化引”——有改造有变化地引用古诗文句子和名人名言等,例如“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有源头污水来”,这两种方式并用,引用的魔力会更易发挥,表达效果也会倍增。
案例:我欲仰望星空,追求“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出胎,矞矞皇皇”般的壮阔,须具备脚踏实地的毅力和恒心;我欲脚踏实地,追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境界,则须拥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和抱负。
分析:作者于结尾处巧妙引用古代名作佳句进行说理,形象且有美感,较好地阐述了“二者并行,方可成就理想,走向成功”的道理。
对比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对比,效果会更好,如用对比写人,可以是人与人的对比、人与环境的对比,也可以是人自身的对比,以此突出人的各种变化特点。
案例:我们看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也看到了杰克与罗丝的生死爱情,看到了让女人与小孩先走的善心与光明;我们看到了马丁·路德·金挥手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光明,也看到了一颗罪恶的子弹射穿这位黑人头颅的阴影……这就是光明与阴影的辩证法。
分析:文段通过鲜明的对比,步步深入而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光明与阴影的相互关系,深刻地论证了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且难分难解的道理,语言富有哲理意味。
设问、反问
设问重在巧置疑问,才能够打开后面的空间。反问重在凸显鲜明的情感、观点,让人一听便知说话人的倾向。
案例:然而,世界上真有放弃吗?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铸就得更加坚定,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世上没有绝对的放弃,只有永远的放弃。
分析:文中,考生将设问、反问交叉使用,既引人深入思考,又给人明确观点,起到了有力地强调中心论点的作用。
打造文句表现力
文句有魅力,就是要求文句流畅、准确、形象,或蕴涵深刻的哲理,或饱含历史的反思,或夹带着几分幽默感,或给人以力量和启迪等。
中考作文的文句须具有表现力,表现在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内涵丰富、富有意蕴且具有冲击力,以激发读者联想与想象。
一字传神显示功力
案例:生于开放盛唐的他,无疑是幸运的,而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更是不允许他仅仅待在一个地方。他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浪漫,癫狂,侠义,他游历了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不能使他在任何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盛唐的社会安定及发达的交通为他远游提供了极好的客观条件。
分析:文段形象地叙写李白的生活环境及其性格表观,作者在“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一句中,以看似寻常的一个“行走”,十分传神地凸现了李白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之路,更含蓄地流露出考生对李白政治遭际的同情、对他傲骨不屈精神的礼赞。
以鲜明的形象冲击读者
想象描写代替实写
案例:时代的大背景,民族的大环境,就这样隐隐约约、影影绰绰存在于遥远的地方,让人看得不真,觉得不深。而张爱玲,却沉溺在自己过去簪缨世家的小天地里,偶尔探出头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便又缩回去,继续她小环境里琐细的感情描摹。
分析:作者在评价张爱玲及其作品时,以大胆的想象,描写她“沉溺”于自己的小天地,“偶尔探出头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又“缩回去”的写作情景,想象描写中凸现人物的动作、情态,既是虚写,又觉得逼真,贴切地表达了对张爱玲永远只能是“著名作家”而非“伟大作家”这一遗憾的事实的感慨。
时代变了,说法也会改变,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改为“诚心诚意为百姓干实事”。时代的活水,应该在考场作文中“飞溅”和“闪光”。
案例:当老者谆谆念叨“见义勇为”时,我们应以“见义智为”对之;当长辈们用“淡泊一生,平安是福”来寄托心声时,我们可以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与之相对;当老人用“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告诫我们时,我们要携起他们的手,看当今社会的波涛壮美。当他们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青春就是疯狂地奔跑,然后华丽地跌倒,站起来,再跑!”
分析:考生精心选材,引入“见义智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看当今社会的波涛壮美”“疯狂地奔跑”等具有时代“活水”特征的语句来抒情写意,强调文化反哺的重要性,凸显角色转换的现实意义。
以时代的“活水”吸引读者
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语言有意蕴
案例: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
分析:作者以富含意蕴的寥寥文字结尾,可谓言简意丰。“如丹如墨”与“如莲如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蕴涵着如何适应环境、掌握主动的哲理;而一个“勿以”、一个“要以”的由衷提醒,则更为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景,要有情
案例: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就这胜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生姿,练就此态势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尺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临风飘举的翠竹,劲风不生姿。同样,没有广阔的空间、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期望,人才便难以成 长……
分析:作者运用描写方式,对飞瀑、竹影、绝壁、翠竹等景物进行生动描绘,意在传达对广阔空间、美好环境的一种期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事物的赞美之情,也蕴涵着“给人才成长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宽广的空间自由飞翔”的深意。
以饱满的情感打动读者
写人,要有情
案例:讲完这段往事,奶奶嘴唇翕动。似乎想要说什么。爸爸会心地点点头,猛一转身,眼泪夺眶而出。奶奶才闭上眼睛。她是要爸爸保护好圩子上的白杨林,另外一定要找到三叔。其实,三叔和爸爸一直有联系,每年的树苗也是他买的,他只觉心里有愧,不敢回来。我见到他时,还不到四十岁的他,却已是双鬓斑白。
分析:考生在文中追忆奶奶,于结尾处通过肖像、情态等描写,把奶奶“嘴唇翕动”的艰难、爸爸“眼泪夺眶而出”的伤悲、三叔“已是双鬓斑白”的老态,逼真地刻画了出来,字里行间深情哀婉,催人泪下。
说理,要有情
案例:当傲骨铮铮的菊花在萧瑟秋风中挺立,当坚韧的蒲苇在狂风骤雨中摇曳,当伟岸如剑的峰峦在黄沙漫卷中矗立,我看到了磨砺的力量。放手吧,让我自己去探索世界,体验生活,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分析:这段结尾文字,考生借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写期待大人“放手”的真挚情感,进一步深化了青少年要经历磨难才能成长的道理,自然能够引起共鸣。
第四节 细节描写
PART 04
细节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微、具体的描写。你别小看这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服饰、一点细微的心理活动,好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而且对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也有特殊的作用。写好细节,能增加作文的“含金量”,为作文巧增得分点。
细节描写手法分类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要写好作文,同样不容忽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通常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细节描写。
正面细节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正面细节描写可以直接针对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心理及动作进行描写,从而更加清晰地展现出主人公的整体形象。
侧面细
节描写
侧面细节描写就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烘托当时的气氛,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一种推动作用。有时候环境描写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常用的五种细节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很有必要,可以很好地烘托当时的气氛以及作者的心情。
比如,八下第一单元鲁迅先生的名作《社戏》,文中第22自然段写道: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动作细节描写
比较详细的动作描写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动作细节描写更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更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另外,还能创造出比较生动的画面以及活跃的场景。
例如《迟到的醒悟》里:
十五岁那年,我在外边学会了抽烟喝酒,在外边还打了人,那天我回到家,看见父亲在院子里远远地站着,他远看就像睡醒的狮子,我慢慢地走着,不敢看他那张阴云密布的脸,父亲大吼一声,然后气呼呼地抄起一把扫帚,我感觉不对,正想开溜,父亲已经冲到了我的跟前,狠狠地抓住我的手腕,我想挣扎又不敢挣扎。我顿时吓哭了,心想这次肯定得让老父亲揍出个残废来,我心惊胆战地用余光瞥见父亲高高地扬起那只手,狠狠地向我的背部打来,可那只有力的手刚触碰到我的背部就突然停止了,然后他气呼呼地推了我一把,我一个趔趄摔倒在地,父亲瞪了我一眼,唉了一声,转身而去……
心理细节描写
何谓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某种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以及精神面貌进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人物的所思所想,也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更深刻地领悟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的性格。
《一个人的世界》里写道:
八岁的彤彤一觉醒来,发现床上就自己一个人,顿感不妙,大声地喊着爸爸喊着妈妈,可听不到任何回应。她面对漆黑的房间,害怕极了,她四下里张望,连大气都不敢出,心怦怦直跳,仿佛有小兔子在心中蹦来蹦去,总觉得有个灾难飞鸟似的在房间里飞来飞去,随时都有可能砸到她的头上,接下来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蹲在一个角落里蜷缩成一团!
外貌细节描写(肖像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可更加直白地给读者一种初步而又直接的认识,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人物形象,有利于继续阅读故事情节。
语言细节描写
通过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世界。
例如,《爸爸妈妈,我不愿再做留守儿童》中写道:
望着爸爸妈妈远去的背影,我再也控制不住,飞奔过去,冲着爸爸妈妈大声嚷道:“你们是要钱还是要我?要钱你们就出去打工吧!实话告诉你们,我不愿再做留守儿童了,永远不要……”
中考作文细节描写增分技巧
找准“动情点”
“动情点”就是一篇文章中能够突出中心的细节。你只要根据立意,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某个动作、某句话或某个自然风物等,来直击你所要表达的感情或你从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就能打动阅卷老师了!请看下例:
老师像个孩子似的跑向讲台,双手捧起那枝白荷,凑到鼻子前,美美地吸了一口。她的脸庞,红得像一朵初开的红莲,微微翘起的嘴角挂着满心的喜悦。
细化“动情点”
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除了要让“情”动在该动的地方,还要让“动情点”足以动人。聪明的考生会紧紧围绕自己选择的那个“点”,把动作细化,在描写“动情点”时尽量刻画得更加细致。
同学们都见过影视作品中的“慢镜头”,细化动作的写法与这个类似,就是将动作细细地分解,放慢镜头,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一种细节表现法。
升华“动情点”
精彩的“动情点”,能够让阅卷老师看到你的真挚,但如果你能在情感的热流中闪耀出深刻的理性之光,那无疑会将文章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因此,顺着“动情点”,结合文题,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以升动情点”,就显得极其重要。
修饰“动情点”
使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弥补同学们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还能为细节描写增添神韵。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从某处旅游景点回来后,如果有人问你那儿的风景如何,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美,太美了!”或“太漂亮了!”等等,具体是如何“美”、如何“漂亮”呢?恐怕一下子难以回答上来!写作文也是如此,明明知道需要将此处的细节加以精雕细摹,可是就是不知道怎样下笔……这个时候,修辞手法就能帮我们大忙!
第五节 线索串文
PART 05
“彩线串珠法”是写文章常用的技法之一,“彩线”即文章线索,“珠”即文章精选的材料。“彩线串珠”,又叫“一线穿珠”或“冰糖葫芦法”,是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以事物为线索紧扣立意,加上合适的事例叙述和恰当的人物描写,形成文章,我们简称线索式作文。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等。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连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解读文章的含义,了解文章的主旨。
文章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线索可以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 ”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惟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清人刘熙载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线索的作用。
线索的常见形式
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 ,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反复出“线”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
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如《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 ,“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
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蔡老师。
妙用线索法的方法
以人物为眼线,连缀故事环节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线索安排模式。如鲁迅的作品《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作品。该文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我”的小伙计式的眼光来叙述反映“上大人孔乙己”的惨淡一生。
用这种线索写出的作品往往真实感较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在故事中,线索人物可以是事件的直接参与人,也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人,但必须是见证人,因为他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
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用事物作为线索安排事件内容,在易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一点,这就是该物应与人的情感具有密切的关系,是一种能引起人强烈情感体验的事物,而非一般的物品。。
这是一种初学者较容易把握的线索安排模式。在这类记叙文中,“事物”是组织情节、串联事件的重要凭借。
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以事件为轴心,来展露事件的全貌,这是一种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常用的线索安排方法。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作者要具有相应较强的编故事能力,否则不易写好。
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作者要具有相应较强的编故事能力,否则不易写好。
此类记叙文往往以作者的意念流动、情感转变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非常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章。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展现了小弗郎士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明确适用范围
一线串珠式,适用于掌握的素材较多,且这些素材隐含着同一主题。这样就便于将这些素材串联起来。
精心选择素材
要注意避免选择角度相同或材料近似的素材,选择的素材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同一主题。构思时,可将要选用的素材放在一起比较,做出取舍。
运用“彩线串珠法”注意事项
合理安排详略
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平均用力。罗列素材,不区分详略,将给人一种堆砌材料的感觉,这样就失去了“彩线穿珠”的意义。对能直接表现主题的素材,进行详写,浓墨重彩;对那些对表现中心起补充、辅助作用的素材,进行简要概述,略写即可。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