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2023·黑龙江期末)清代早期的政治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题本制度,所有中央各部院大臣和各地封疆大吏的题本由通政司验收后,交到内阁,内阁对各题本的问题拟出意见后,再交皇帝批示;后建立奏折制度,地方官员派自己的亲信递送,直接由太监交给皇帝。清代信息系统的改进( )
A.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B.注重简约文书提高行政效率
C.减轻了君主政务方面负担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
2.(2023·湖北荆门)“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材料表明军机处的设立( )
A.是用兵西北军事保密的需要
B.是削弱内阁加强皇权的需要
C.使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
D.使清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3.(2023·福建期中)清代前期,西北的军用马匹包括军队中的现役军马和马场中的牧养马匹。现役马政分为八旗马政和绿营马政,八旗和绿营又各有牧马草场负责平日放牧,战时由骑操者具体饲养管理。牧养马匹的马场遍及今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四省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马政建设( )
A.拓展了西北疆域
B.提升了军队作战实力
C.加剧了人地矛盾
D.拓宽了民族交融途径
4.(2023·河南许昌)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
A.原有治国理政思想被逐渐抛弃
B.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注重了边疆地区的法律与教化
D.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5.(2023·甘肃白银)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两国依据条约划定疆界并树立界碑。这开启了中国疆域由没有明确边界的“天下”向有以界碑为标志的近代意义的边界线的转变。这一“转变”( )
A.有助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B.推动了中国疆域的扩展
C.是清廷在外交领域的有益尝试
D.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6.(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意在遏制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断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禁止大清国臣民出海贸易
7.(2023·河北张家口)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
A.吏治腐败加剧 B.政治危机显现
C.中央权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
8.(2023·四川泸州)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9.(2023·湖北荆门)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10.(2023·江苏南京)自康熙率先实施秘密奏折制度以来,皇帝与有奏事的官员单线联系,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A.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增加了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戌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 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2023·黑龙江期末)清代早期的政治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题本制度,所有中央各部院大臣和各地封疆大吏的题本由通政司验收后,交到内阁,内阁对各题本的问题拟出意见后,再交皇帝批示;后建立奏折制度,地方官员派自己的亲信递送,直接由太监交给皇帝。清代信息系统的改进( )
A.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B.注重简约文书提高行政效率
C.减轻了君主政务方面负担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代的信息传递系统由原先的多道程序、不易保密的题本制度转变为信息直达皇帝的奏折制度,使皇帝可以得到更多更准确的秘密信息,及时排除干扰,制定决策,为清代皇帝在政治上实现补偿性控制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简约文书,排除B项;清代信息系统的改进加重而非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并非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湖北荆门)“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材料表明军机处的设立( )
A.是用兵西北军事保密的需要
B.是削弱内阁加强皇权的需要
C.使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
D.使清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解析] 根据材料“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可以得出,军机处的设立是用兵西北军事保密的需要,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3.(2023·福建期中)清代前期,西北的军用马匹包括军队中的现役军马和马场中的牧养马匹。现役马政分为八旗马政和绿营马政,八旗和绿营又各有牧马草场负责平日放牧,战时由骑操者具体饲养管理。牧养马匹的马场遍及今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四省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马政建设( )
A.拓展了西北疆域
B.提升了军队作战实力
C.加剧了人地矛盾
D.拓宽了民族交融途径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政府重视西北马政建设,划出辽阔草场,储备、牧养军用马匹,战时还由骑操者具体饲养管理等做法,有利于军队作战实力的提升,B项正确;马政建设不能直接拓展西北疆域,排除A项;材料与人地矛盾的加剧无关,排除C项;拓宽了民族交融途径与清政府规范军马的养殖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河南许昌)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
A.原有治国理政思想被逐渐抛弃
B.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注重了边疆地区的法律与教化
D.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不同区域的边疆各族,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管理机构和做法,体现了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的民族政策,未涉及治国理念,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边疆地区的法律与教化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边疆管理,不能说明清朝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甘肃白银)1689年,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两国依据条约划定疆界并树立界碑。这开启了中国疆域由没有明确边界的“天下”向有以界碑为标志的近代意义的边界线的转变。这一“转变”( )
A.有助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B.推动了中国疆域的扩展
C.是清廷在外交领域的有益尝试
D.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 根据“这开启了中国疆域由没有明确边界的‘天下’向有以界碑为标志的近代意义的边界线的转变”可得出,清政府已经意识到国界的重要性,这是清廷在外交领域的有益尝试,C项正确;这一转变并不能真正抵抗西方的侵略,排除A项;材料只是界定国界,并不能扩展疆域,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意在遏制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断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禁止大清国臣民出海贸易
[解析] 根据材料“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此可见,该规定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不是为了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断绝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有关大清国臣民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河北张家口)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
A.吏治腐败加剧 B.政治危机显现
C.中央权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
[解析] 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表明当时清王朝政治危机显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王朝吏治腐败、中央权威式微,排除A、C两项;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反映出阶级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四川泸州)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谈到:“当时的中国,人们都愿意结合在一个伟大的政治实体中,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据此可知( )
A.西方高度赞赏中国的制度
B.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其描述的是当时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的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但是其对外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并且在法律、风俗乃至语言上始终没有变化,这表明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B项正确;材料是指出中国盛世下的危机,不是赞赏中国的制度,排除A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湖北荆门)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解析] 根据材料“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可知,获得密奏权的官员多,奏事内容广泛,通过皇帝御览,真正实现了及时的下情上达,从而增强了国家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密奏措施有利于正确决策,不是强调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员之间相互告密,便于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江苏南京)自康熙率先实施秘密奏折制度以来,皇帝与有奏事的官员单线联系,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A.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增加了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解析] 据题意可知,奏折制度下,由于“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这就使得官员要向皇帝如实秘密汇报,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排除A项;这一制度并不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排除B项;这一制度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地方,没有增加程序的复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接受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戌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 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开疆拓土”的意义。
【答案】(1)举措:废除土司,改派流官,派兵驻扎,改革赋税制度。
(2)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