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B.“柔弱胜刚强”
C.“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D.“一同天下之义”
2.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编磬,其形制属于春秋以来中原常见的曲折型石磬,这反映了( )
A.华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B.岭南文化的优越性和包容性
C.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4.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削弱
B.道教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6.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7.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维新运动。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8.“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9.“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0.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覆(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的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尚书》《孟子》《荀子》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诚以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6分)
(4)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6分)
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B.“柔弱胜刚强”
C.“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D.“一同天下之义”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意为: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叫作“和”。因此“中和”指的是对情绪的调节控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为君子即使是一人独处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体现了对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故A项正确;“柔弱胜刚强”反映的是柔和刚的对比,未体现调和与控制,B项错误;“人主之患在于信人”意为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与“中和”无关,C项错误;“一同天下之义”强调的是在同一价值观上进行治理的重要性,与“中和”无关,D项错误。
2.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成为圣贤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答案:D
解析:“以礼化俗”和建立“乡约”均侧重于外在的约束,而非内在的道德自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强调内心反省、理想人格,故C项错误;“以礼化俗”、建立“乡约”均强调用普遍的规则(理)来约束人,“义庄”则体现了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
3.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编磬,其形制属于春秋以来中原常见的曲折型石磬,这反映了( )
A.华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B.岭南文化的优越性和包容性
C.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解析:中原常见的曲折型石磬在西汉时期的南越王墓中也有发现,说明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南越地区,体现了华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而非岭南文化的优越性,故选A项,排除B项;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编磬属于礼器,不能说明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排除C项;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D项。
4.董仲舒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并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下列对这一现象形成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B.大一统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战国时期各家学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故选C项。
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削弱
B.道教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削弱、道教的广泛传播和北方经济的影响力,排除A、B、D三项。
6.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和发展,心学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
7.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人兴办洋务,主张中体西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维新运动。这说明近代中国( )
A.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实现救亡图存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向西方学习具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不断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表述有误,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8.“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推崇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思想,推动民众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故选B项;“个人”的思想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主张,排除A项;“个人”的思想与民主共和理念无关,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因此这种变化不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引发的,排除D项。
9.“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B.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民之所忧”“民之所思”,可知体现了先秦民本思想。故选A项。
10.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天命和鬼神,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覆(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的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2)思想:“天人感应”或者天人合一。修改和润色:董仲舒神化君权;主张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朱熹认为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子服从君主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到了宋朝,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尚书》《孟子》《荀子》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诚以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民主思想。(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6分)
(4)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6分)
参考答案:(1)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主要思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共和制。
(3)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古代民本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古代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近代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4)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