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忻州)孙中山一方面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三民主义( )
A.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
B.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认为中国革命应借鉴国外经验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2.(2023·湖南怀化)辛亥革命前,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不知依赖商、工业家,亦不能保护之。其罗款项抽厘税,皆尽其力所能及,百端摧折实业而不顾……”由此可知 (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B.封建专制阻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C.经济转型是辛亥革命的根本动力
D.实业救国已成社会层面主要共识
3.(2023·湖南常德)1902—1911年,见诸记载的“民变”平均两天半发生一次:有抗捐抗税,有抢米风潮,有会党、农民起义,有罢工斗争,有兵变,有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参加者覆盖官员以外的几乎所有社会阶层。这一情形( )
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B.实现了义和团的宗旨
C.暴露了“新政”的缺陷
D.冲抵了外来经济侵略
4.(2023·湖南益阳)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5.(2023·山东青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这体现出中华民国确立了( )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制
C.开明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6.(2023·山西太原)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
7.(2024·武昌)如图中国会请愿者张弓搭箭,射向“立宪之目的”的靶心,而在弓箭手与靶子之间出现了一个“挡箭牌”,伸手挡箭的是“考察宪政者”。该作品( )
A.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
B.揭露了清廷无意变革的真面目
C.反映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复杂
D.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
8.(2024·衡水)1911年12月,孙中山刚从国外回到上海,身着一袭西装。1912年元旦傍晚,孙中山穿着新订制的革命军军官服赶到南京;在欢迎晚宴结束后,孙中山立即换上西式大礼服和大礼帽,在原两江总督衙门大堂出席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这反映了( )
A.共和政体的初步建立
B.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
C.革命领袖的崇高地位
D.服饰承载的政治意蕴
9.(2023·安庆)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权力以“公共性”色彩,“坚持公共权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动的多元共赢”。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保障了国民的民主权力
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D.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
10.(2023·临淄)武昌起义后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是清廷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这( )
A.使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B.助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C.影响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
D.改变了官员选拔的原则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做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忻州)孙中山一方面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三民主义( )
A.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
B.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认为中国革命应借鉴国外经验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一方面三民主义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三民主义也是欧洲民权思想的产物,可见,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2.(2023·湖南怀化)辛亥革命前,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不知依赖商、工业家,亦不能保护之。其罗款项抽厘税,皆尽其力所能及,百端摧折实业而不顾……”由此可知 (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B.封建专制阻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C.经济转型是辛亥革命的根本动力
D.实业救国已成社会层面主要共识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前清政府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制度保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根本动力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成为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湖南常德)1902—1911年,见诸记载的“民变”平均两天半发生一次:有抗捐抗税,有抢米风潮,有会党、农民起义,有罢工斗争,有兵变,有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参加者覆盖官员以外的几乎所有社会阶层。这一情形( )
A.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B.实现了义和团的宗旨
C.暴露了“新政”的缺陷
D.冲抵了外来经济侵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02—1911年,“民变”不断发生,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和清王朝的覆亡,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中国农民运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未体现“新政”的缺陷,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南益阳)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解析] 依据材料“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实行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内部斗争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袁世凯的限制,并未涉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山东青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这体现出中华民国确立了( )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制
C.开明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解析] 根据题干“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可知,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制约,这体现了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未涉及司法权,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后废除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制,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华民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D项不符史实,排除。故选A项。
6.(2023·山西太原)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族思想,“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A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C两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武昌)如图中国会请愿者张弓搭箭,射向“立宪之目的”的靶心,而在弓箭手与靶子之间出现了一个“挡箭牌”,伸手挡箭的是“考察宪政者”。该作品( )
A.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
B.揭露了清廷无意变革的真面目
C.反映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复杂
D.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会请愿者想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但清政府派出的出国考察宪政者却伸出挡箭牌,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革,表明清政府试图主导立宪进程,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社会对清政府的支持程度,不能表明清政府已经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此时立宪派还在支持清政府,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清廷想要改革,但想要主导改革进程,进而通过改革维护清廷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内改革的情况,没有反映国内政治形势的复杂,排除C项。
8.(2024·衡水)1911年12月,孙中山刚从国外回到上海,身着一袭西装。1912年元旦傍晚,孙中山穿着新订制的革命军军官服赶到南京;在欢迎晚宴结束后,孙中山立即换上西式大礼服和大礼帽,在原两江总督衙门大堂出席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这反映了( )
A.共和政体的初步建立
B.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
C.革命领袖的崇高地位
D.服饰承载的政治意蕴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孙中山在不同场合身着不同服饰,1911年12月从国外回到上海身着西装,但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则身着革命军军官服,体现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寓意,在晚宴结束后又换回了西式礼服和礼帽,体现了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由此可知服饰承载着政治意蕴,D项正确;材料涉及孙中山在不同场合身着服饰不同,其中不能体现是否为共和政体,排除A项;材料中为孙中山的个人行为,并非临时政府颁布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排除B项;孙中山的西式大礼服和大礼帽属于常见的出席正式场合的西式服装,并不能体现革命领袖的地位,排除C项。
9.(2023·安庆)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权力以“公共性”色彩,“坚持公共权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动的多元共赢”。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保障了国民的民主权力
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D.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政治是没有公共权力参与的皇权专制,“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公共性”说明中国政治生态得到了改变,民主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C项正确;赋予政治权力“公共性”,不等于保障了国民的民主权力,排除A项;政治权力的“公共性”,不等于社会阶层的平等,排除B项;赋予国家制度以政治权力的“公共性”,虽顺应了民众的政治诉求,但不等于“满足了”其政治诉求,排除D项。
10.(2023·临淄)武昌起义后新任职的督抚,除常规任命以外,尚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是清廷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这( )
A.使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B.助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C.影响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向
D.改变了官员选拔的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一是起用旧臣,如袁世凯、端方等,均曾任总督重臣;二是重用新锐,如王士珍、段祺瑞等,都是北洋武备学堂或留日士官学校学生出身,并曾任新军统制”等信息,表明当时有部分旧官僚投机革命,这会使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暗伏着变数,C项正确;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各省纷纷独立,而不是地方督抚的出身背景,排除A项;此时新政早已失败,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官员选拔原则,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做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做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得出,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第(2)问,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根据材料“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兴;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得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
答案:(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8分)
(2)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