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08: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的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期活字印刷的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印刷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的推动
2.宋朝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毕昇还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
D.手工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3.1910年,学部拟定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规定:“观览图书,任人领取翻阅,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无论为保存之类、观览之类,概不得以公文调取,致有损坏遗失之弊。”这些规定(  )
A.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B.满足了知识分子的诉求
C.使图书馆设置有章可循
D.蕴含了一定的平等精神
4.右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它们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惟有读书高”瓷俑
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D.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
5.成立于18世纪的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多达两万三千多件,其中很多是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段入藏的。对这一现象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政局动荡和日本侵华加剧中国文物流失
B.英国政府对世界文物保护高度重视
C.英法联军大肆抢夺中国文物
D.文物成为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6.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同年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写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7.下面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欧洲(  )
A.文艺复兴促进文化发展
B.已经孕育了近代文明
C.与古典文明已失去关联
D.市民文化产生
8.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的学校应实行军事训练,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以上这些要求(  )
A.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
B.说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巨大
C.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D.表明陕甘宁边区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9.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有570万青年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
B.保障了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10.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下表中①~④的序号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A.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C.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11.“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仅仅是标本和遗迹 ”面对这一问题,相应的措施是(  )
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反对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
C.加大开发文化遗产的力度
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
12.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埃及阿斯旺水坝以南约280千米,古代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因崇拜太阳神,故于公元前1264年将该神庙建成。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根本原因是(  )
A.它是人们认识古埃及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B.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C.它是促进世界各民族互相学习的重要资料
D.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
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
希腊 雅典卫城
意大利 罗马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西班牙 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
英国 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利物浦海上商城
法国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德国 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路德纪念馆建筑群
俄罗斯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美国 独立大厅、自由女神像、梅萨维德印第安遗址
埃及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波兰 奥斯威辛集中营
日本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爆遗址)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请选取上表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策划一次研学旅行。请自拟研学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要求: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12分)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的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期活字印刷的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印刷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元时期活字印刷的书籍‘一本难求’”,可知当时市场上用活字印刷术的情况不多,没有为市场所接受,故D项正确。
2.宋朝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毕昇还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
D.手工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答案:B
解析: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长,因此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从而带动了印刷业的兴盛,说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文化消费是当时民生的重要内容,但不能说明是社会消费的中心,排除C项;题干材料只提到了印刷术的兴盛,没有涉及手工业分工的精细化,排除D项。
3.1910年,学部拟定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规定:“观览图书,任人领取翻阅,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无论为保存之类、观览之类,概不得以公文调取,致有损坏遗失之弊。”这些规定(  )
A.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B.满足了知识分子的诉求
C.使图书馆设置有章可循
D.蕴含了一定的平等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所述规定,可知有阅览权之人受到同样的约束,有“公文”者也不享有特权,这蕴含了一定的平等精神,D项正确;题干材料所示规定与西方文化侵略和图书馆设置无关,排除A、C两项;“满足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
4.右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它们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惟有读书高”瓷俑
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D.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
答案:C
5.成立于18世纪的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多达两万三千多件,其中很多是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段入藏的。对这一现象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政局动荡和日本侵华加剧中国文物流失
B.英国政府对世界文物保护高度重视
C.英法联军大肆抢夺中国文物
D.文物成为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局动荡,日本侵华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很多文物流失海外,故A项正确;C项不符合时间信息,排除;B、D两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6.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同年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写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0年”“1922年”和“凡用文言文编写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可知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项正确。
7.下面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欧洲(  )
A.文艺复兴促进文化发展
B.已经孕育了近代文明
C.与古典文明已失去关联
D.市民文化产生
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增多,高等教育有所发展,这说明当时欧洲已经孕育了近代文明,B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不能说明14世纪之前大学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欧洲与古典文明的关联在14世纪文艺复兴中得以建立,排除C项;欧洲大学数量的增长并非市民文化产生的标志,排除D项。
8.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的学校应实行军事训练,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以上这些要求(  )
A.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
B.说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巨大
C.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D.表明陕甘宁边区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并结合时间信息“1938年”,可知这些要求都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为应对战争的需求而提出的,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力,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增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措施,排除C项;“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有570万青年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
B.保障了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答案:D
解析:恢复高考制度,有利于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下表中①~④的序号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A.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C.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①是图书馆;博物馆承担着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功能,②是博物馆;学校教育扮演着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角色,③是学校教育;印刷书使文化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④是印刷书,故B项正确。
11.“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仅仅是标本和遗迹 ”面对这一问题,相应的措施是(  )
A.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反对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
C.加大开发文化遗产的力度
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
答案:A
解析:要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就必须加强保护,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故A项正确。
12.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埃及阿斯旺水坝以南约280千米,古代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因崇拜太阳神,故于公元前1264年将该神庙建成。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根本原因是(  )
A.它是人们认识古埃及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B.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C.它是促进世界各民族互相学习的重要资料
D.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答案:D
解析: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条件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评价其是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其普遍价值的具体表现,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
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
希腊 雅典卫城
意大利 罗马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西班牙 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
英国 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利物浦海上商城
法国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德国 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路德纪念馆建筑群
俄罗斯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美国 独立大厅、自由女神像、梅萨维德印第安遗址
埃及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波兰 奥斯威辛集中营
日本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爆遗址)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请选取上表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策划一次研学旅行。请自拟研学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要求: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
主题: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爱和平
解说词:
奥斯威辛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建立的集中营和灭绝营,在这里有超过百万的犹太人、战俘惨遭杀害。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1941年,德国军队兵临城下,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军队直接开赴战场,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1945年,为了促使日本投降,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原子弹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辐射的危害也影响了后世。
示例二
主题:追寻人文主义的光辉
解说词:
雅典卫城:古雅典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注人,关注社会,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这里保留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文物。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路德纪念馆建筑群:马丁·路德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确立研学的主题,如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兴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