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这说明“他的思想”是(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B.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
C.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2.黄宗羲极其重视宰相的职位,他主张将宰相的地位提高到几乎与君主相等。他说:“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黄宗羲主张提高宰相地位的主要目的是( )
A.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的合理性
3.《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佛说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5.“汉朝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6.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家国情怀
B.勤劳勇敢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艰苦奋斗的精神
8.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
9.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10.曾经辉煌的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在两千年前趋于黯淡,古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人入侵而毁灭殆尽,唯有中华文化传承至今,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
A.独创性 B.兼容性
C.连续性 D.多元性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都不发生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 “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自然法”
——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海峡两岸嘉宾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一场庄严古朴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有12万名观众在线收看了活动。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经济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 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仍流传至今。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这说明“他的思想”是(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B.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
C.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可知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故选D项;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排除C项。
2.黄宗羲极其重视宰相的职位,他主张将宰相的地位提高到几乎与君主相等。他说:“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黄宗羲主张提高宰相地位的主要目的是( )
A.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的合理性
解析:题干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表明黄宗羲主张提高宰相地位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提高宰相的地位,没有体现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当时中央机构健全与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宗羲承认君主制,故D项错误。
3.《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佛说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孝道,从而以节日的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况,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契合传统主流观念得以流传,没有反映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排除C项;D项“趋同”说法不妥,排除。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节俭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两人的主张都与依法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主张“爱民必先于节用”和黄宗羲主张“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5.“汉朝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解析: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主张君主如果实行暴政,上天会降下灾害惩戒,这一思想可以被士大夫利用,用来限制君主的权力,故D项正确。
6.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公”,如果做到“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也没有好结果。题干材料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应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选B项。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家国情怀
B.勤劳勇敢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诗句都反映出忠诚爱国、忠心为民的思想,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家国情怀,故选A项;勤劳勇敢指勤奋劳动,有勇气,有胆量,排除B项;耕读情怀指从事农业劳动又热爱读书的情怀,排除C项;艰苦奋斗指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排除D项。
8.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由此可以看出(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B.尊老爱幼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C.法国文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
解析:孟子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观点都体现了“尊老”的思想,这说明尊老敬老是人类共同的意识,也说明文化具有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相通性,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文化的相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B项中的“核心价值追求”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9.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杜甫在《春望》等古诗中,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城乡萧条、人民离散的忧愤和同农民一样面对久旱降雨的欢欣等,体现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D项正确。
10.曾经辉煌的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在两千年前趋于黯淡,古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人入侵而毁灭殆尽,唯有中华文化传承至今,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
A.独创性 B.兼容性
C.连续性 D.多元性
解析: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都出现中断,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都不发生实际作用。这是一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 “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自然法”
——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参考答案:(1)含义: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维护等级差别,否定人定法;古代西方思想家主张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类彼此平等,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原因:春秋时期,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古希腊和古罗马处于奴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平等意识增强,人文精神产生并发展。
(2)影响:古代东方自然法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丰富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内涵;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初和唐初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由于它否定人定法和道德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古代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传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西方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海峡两岸嘉宾聚首同安,共同见证了一场庄严古朴的祭孔大典。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推动两岸交流、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有12万名观众在线收看了活动。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经济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 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仍流传至今。试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背景:生产力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分封制走向崩溃。
(2)四个阶段: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北宋理学兴起,儒学复兴;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原因: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历代儒学家的努力。
(4)主要内容:仁、礼、仁者爱人、大同、有教无类等。现实意义: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