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四川中考专题研究
第二部分
专题十三 改革与革命
线索梳理
1
拓展设问
2
周年热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230周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165周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05周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70周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周年
线索梳理
1
线索
同性质改革的比较
类别 史实 共同点
地主阶级 领导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中国商鞅变法;日本大化改新;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 (2)推动近代化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都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2)洋务运动、彼得一世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都开启了本国的近代化历程
类别 史实 共同点
资本主义 性质的改革 (1)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改良的尝试: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3)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俄国、日本的改革,都推动了国家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都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下进行的改革
类别 史实 共同点
社会主义 性质的改革 (1)探索确立社会主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中国三大改造 (2)对原有模式调整的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1)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都尊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市场的作用,允许商品贸易
(2)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都推动了国
家经济的发展
2
线索
同时期改革的比较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不同点 背景 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倒幕派结束幕府统治 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 19世纪60年代改革的比较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不同点 主要 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废除农奴制
结果 失败,未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但是,强大后的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
残余
相同点 (1)背景:国家面临危机 (2)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项目 苏联模式形成及苏联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不 同 点 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 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 制度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
主要措施 (1)工业方面: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 (3)苏联改革都在农业、工业等方面进行调整 以调整工业为核心,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1)对内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2. 20世纪三大改革
项目 苏联模式形成及苏联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不 同 点 特点 苏联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
结合
影响 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模式的弊端后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苏联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项目 苏联模式形成及苏联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相同点 (1)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都注重调节生产关系 (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都对本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5)都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指导 3
线索
同性质革命的比较
类别 史实 影响
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中国辛亥革命 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专制主义和封建统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推翻殖民统治的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维护国家统一的革命 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清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 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项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
不同点 国情 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敌人在农村统治力量薄弱 资本主义较为发达,城市工人阶级力量强大
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
相同点 (1)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都是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权 (4)都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 无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4
线索
富国强民的经济举措
国别 经济举措 概况 影响
中国 商鞅变法经济变革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别 经济举措 概况 影响
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实施了“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解放区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土地政策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第一个 五年计划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成就: (1)工业领域:建成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 (2)交通领域: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鹰厦等铁路;青藏、新藏、川藏公路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国别 经济举措 概况 影响
中国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对外开放 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经济特区,并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经济快速
发展
国别 经济举措 概况 影响
中国 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 1984年开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改革原有的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 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国别 经济举措 概况 影响
世界 大化改新 经济举措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统一赋税等 解放了日本的部分生产力,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之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彼得一世改革经济举措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动俄国实力整体上升,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进行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国别 经济举措 概况 影响
世界 农奴制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 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经济政策 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推动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并成为工业化强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国别 经济举措 概况 影响
世界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开始实施,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 1933年开始,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拓展设问
1. 改革成功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符合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等。
2. 请谈谈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2)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使改革更加深入。
(3)社会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
3. 当今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不断解放思想,结合国情,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4)培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先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