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3: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棉纺织品增长67%,生铁增长190%,煤炭增长131%,铁路由60年代的1000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2000公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在俄国统治阶级成员的眼睛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经济: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相对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政治: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加剧社会矛盾。
1903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二大,
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马尔托夫:孟什维克
列宁:布尔什维克
1903:俄社会民主工党二大
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确切和完备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全集》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帝国主义论”)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一国胜利论”)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内容
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列宁主义的诞生
俄国人民的诉求:
和平、土地、面包!
临时政府的政策:
继续帝国主义战争
拒绝八小时工作制
拒绝实施土地改革
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于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战略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四月提纲”)。
经济: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相对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政治: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加剧社会矛盾。
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思想:列宁主义的产生。
战略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四月提纲”)。
小结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2. 过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
(2)成立新政权: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结束
建立
开启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推动
打击
【课堂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 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公有制为前提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推行国有化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
“新”在哪里?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部分恢复私有制 粮食税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实质:从生产力水平出发,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途径。
5、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
20年代饥饿的人们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丹尼尔《哈默传》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1922年12月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①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实行“农业集体化”;
③实施“五年计划”。(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1、措施
2、成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三)苏联模式(1926-1991年)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如何认识评价苏联模式
3、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世界历史》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世界历史》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3: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积极作用: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坡脚的巨人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消极作用
小结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危机 国内经济落后,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集中有限力量保证战争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所有制 公有制为前提 公有制为前提 公有制为前提
措施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自由贸易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发展; 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赢得胜利,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思考探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①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政策措施要能调动人民积极性。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实事求是。
④建设社会主义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