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3: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纵观波斯对于文化的贡献,乃在政治方面……在古物学和历史学上,波斯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波斯征服了那肥腆月弯之后,就仿了那里的楔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自己另外创造了一种楔形的拼音文字。这个波斯的新字母比那巴比伦古文,自然容易读些。五十年前,有几个懂得波斯文的古学家,忽然发现了它与巴比伦古文的关系,于是那久藏在地下的两河流域的历史,也就渐渐的出现于人世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波斯帝国的统治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重构
B.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持续深入广泛的交流
C.古代战争使人们在反思本土文化中产生精神阵痛
D.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文献解读比实物研究更为重要
2.公元1219~1260年,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此外,还有不少阿拉伯建筑师来华,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同样中国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人员也向西迁徙,到达印度、阿拉伯、俄罗斯等地。这说明( )
A.希腊化时代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B.战争有效促进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C.实用技术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D.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区域文化交流
3.在“希腊化时代”,中东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了巴比伦、波斯和希腊文化等文明。同时,以西亚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向希腊的输出也空前加强,例如中东的天文学、占星术和宗教。这体现了“希腊化时代”( )
A.文化交往呈现出双向性 B.文明冲突碰撞十分激烈
C.东西方文明交融最明显 D.希腊是文明交流的中心
4.公元前198年,巴勒斯坦被塞琉古王国占领,后犹太祭司马卡比发动起义。马卡比在战斗关键时刻鼓励 士兵道: “我们是在为捍卫自己的生命与神圣的宗教而战斗……全能的上帝就会粉碎我们的敌人,因此用不着害怕他们。”公元前165年,犹太人基本赢得独立。这表明( )
A.西亚文化得以继续保持影响 B.战争客观上推动不同文化交流
C.亚历山大帝国逐渐走向分裂 D.被征服地区普遍反对希腊文化
5.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消灭托勒密王朝,北非处于“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创造的文明是一种综合了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多因素后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新型的文明。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经历了辉煌和繁荣,也成为北非历史上跨文化主义的典型案例。这表明( )
A.扩张战争破坏固有文明 B.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发展
C.希腊文化深受东方影响 D.埃及文明成就居于世界之首
6.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A.扩大了元帝国的政治版图 B.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C.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严重破坏
7.对下图所示区域分析正确的是( )
A.以移民方式向外扩张建立众多城邦国家
B.古代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形成古代历史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D.哈里发掌握该地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8.有学者认为,“法老体系贯穿于整个托勒密时期”,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就像埃及过去的入侵者那样“逐渐被同化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希腊政治制度对东方的影响 B.法老仍维持原有政治统治
C.古埃及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 D.托勒密王朝武力征服埃及
9.如图展示了大月氏人西迁至中亚后,仿照当地货币铸造的钱币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而是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立像,四周是希腊字母。这反映出( )
A.希腊制度在中亚的移植 B.张骞出使西域后中亚货币汉化
C.希腊化世界的文化印记 D.贵霜帝国的货币体系十分杂乱
10.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比如古代埃及需要从叙利亚或黎巴嫩等地获取木材,而古代西亚则需要埃及的黄金。材料意在说明( )
A.物资交流是古代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
B.发达的社会分工促进古代文明的形成
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步连为一个整体
D.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11.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致欧洲各地。而随着蒙古军队东归,又有大批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人和钦察人东来,被分置于蒙、汉各地。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B.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
C.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
12.“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纵横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这( )
一措施
A.有利于罗马帝国境内的文化交流 B.使退伍老兵能安居乐业
C.有效加强了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 D.推动罗马帝国走向全盛
13.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刺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西还有叙利亚国。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其中木刺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该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以复仇为由,蒙古军直抵黑海北岸 B.经草原丝绸之路,打到多瑙河流域
C.促进了不同地区商贸交往 D.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14.下图建筑群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该建筑可用以研究( )
A.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B.希腊化时代的不同宗教融合
C.南亚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D.蒙古西征对区域文化的重构
15.对于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古罗马作家大多对亚历山大的残暴多有批评。近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一般持肯定态度,那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时代。据此可知,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
A.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 B.取决于对史料的占有
C.受制于评价者的史学素养 D.受评价者立场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文明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22分)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
材料三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亚历山大征服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历史上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7.中华文化在交流传播中融合新因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同时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是东西方古代文明融汇内容最为多彩、成果最为丰富、影响最为强烈的时期。因为阿拉伯——唐宋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中国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而这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鼎盛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长安空前繁荣,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迫切汲取先进文化,出现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翻译活动,逐渐形成“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者兼备”的局面。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材料二 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三 在近代中国整体落后西方和政府腐败没落现实面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自觉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一系列革新运动。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
——摘编自史向军、易鹏《论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及代表人物,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革新运动,简析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则有关马车的考古发现
哈萨克斯坦卡拉塔乌山脉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时间距今4000年左右。这处岩画中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的“车”字完全一致
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及小双桥等商代早期遗址,均未发现马骨及两轮车辆遗存;目前尚未发现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3世纪)以前,中国境内的畜养家马与战车的遗迹
商代晚期的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与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车马坑,马车构造与殷墟所见相同;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
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
——据于成龙《殷墟战车何以实证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等整理
材料二 商周时期,站在战车上作战的“甲士”多是奴隶主贵族,而由“众人”“多臣”“庶民”等组成的步兵附属于战车部队。史载,前633年,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其中“行”是独立的步兵建制。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到战国时期,各国的步兵人数已达数十万甚至百万。有学者推测:“战车自秦代已退出历史舞台,被骑兵所替代。”后来,人们在秦始皇帝陵二号陪葬坑中发现了大型车阵,这向世人展示了秦代战车编制、装备、战术方面的丰富信息。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它和骑兵、弩兵等精锐兵种处在同样的重要位置,在战场上发挥着其他兵种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岳南《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后期马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代到秦代战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人把蒙古西征称之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可以与哥伦布大交换类比。请提取上述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大交换”加以解读。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波斯征服了那肥腆月弯之后,就仿了那里的楔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自己另外创造了一种楔形的拼音文字。”及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色雷斯和希腊城邦等地,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的、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重构,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持续广泛的交流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战争对本土文化的反思情况,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历史研究中的文献解读需要实物研究的印证,材料并不是强调文献解读比实物研究更为重要,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根据材料“公元1219~1260年”“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同时不少高明的回回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中国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人员也向西迁徙,到达印度、阿拉伯、俄罗斯等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蒙古西征时期,战争客观上推动了区域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且希腊化时代在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夸大了蒙古西征的影响,且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蒙古西征推动的区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希腊化时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东引进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而以西亚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也向希腊输出,说明“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往具有双向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明的冲突碰撞,排除B项;“最明显”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希腊是文明交流的中心”这一结论,排除 D 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65年的巴勒斯坦。根据材料可知,犹太人反对塞琉古王国统治并最终取得胜利,这使得西亚地区犹太教文化得以保存发展,A项正确;战争推动文化交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此时已经灭亡,排除C项;被征服地区普遍反对希腊文化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希腊化时期(埃及)。据材料可知,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创造了“一种综合了古代东西方文明诸多因素后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新型的文明”,而埃及则”成为北非历史上跨文化主义的典型案例”,这反映了区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讲述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发展,没有讲述扩张战争破坏固有文明,排除A项;材料讲述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发展,没有讲述希腊文化深受东方影响,排除C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埃及文明成就居于世界之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可知,该学者认为蒙古西征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也就是说蒙古西征让那些比较封闭的地区融入了东西方大交换这个贸易圈中,开发了新的地区,促进东西方交流,所以与其观点最近的是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发了新的地区,促进东西方交流,不是扩大了元帝国的政治版图,排除A项;西方文化中心并没有向东转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东西方的交流,不是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严重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图为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 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 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 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希 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亚历山大东征和“希腊化时代”表明,古代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B项正确;古希腊以移民方式向外扩张建立众多城邦国家,与材料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古代历史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是波斯帝国,与材料图片内容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与材料图片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世纪(埃及)。据本题材料“‘法老体系贯穿于整个托勒密时期’,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就像埃及过去的入侵者那样‘逐渐被同化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勒密埃及是马其顿人建立的亚力山大帝国分裂而来的,但其被自己逐渐同化了,说明古埃及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埃及对托勒密王朝的影响,并未涉及希腊制度对东方的影响,排除A项;托勒密埃及是亚历山大远征后建立的,法老统治已经不存在,排除B项;托勒密王朝建立时埃及已经被征服,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大月氏迁居中亚并建立贵霜帝国,图片中的货币上有希腊的神话人物和文字,而这一时期也与“希腊化时代”重合,所以材料信息反映了希腊化世界的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上有希腊文化的印记,未涉及希腊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图片中的货币不是中国形制的货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多种货币的使用,无法得出货币体系杂乱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比如古代埃及需要从叙利亚或黎巴嫩等地获取木材,而古代西亚则需要埃及的黄金。”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物资交流,物资交流是古代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A项正确;材料中只有物质交流,没有提及社会分工,且发达的社会分工表述也不确切,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战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致欧洲各地,又有大批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人和钦察人进入到蒙、汉各地,这种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亚、西亚、欧洲与中国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D项正确;这一现象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虽然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归来确实导致了一部分人口的流动,但仅通过题干描述并不能确定引发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排除B项;这一现象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对广大疆域内的统治措施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习俗在当地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建立老兵殖民地,据此不能得知退伍老兵是否安居乐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内部的统治措施,没有涉及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排除C项;凯撒时期罗马帝国没有走向全盛,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是世界。根据“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该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蒙古西征,第二次蒙古西征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D项正确;第一次蒙古西征是以复仇为由,蒙古军直抵黑海北岸,并且经草原丝绸之路,打到多瑙河流域,排除AB项;材料内容体现不出对不同地区商贸交往的促进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柬埔寨)。根据所学可知,该图片是吴哥窟,9世纪时,吴哥王朝统一了柬埔寨。12世纪吴哥王朝兴建的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庙建筑,被后人称为“吴哥窟”。当时,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为蓝本,由此可见柬埔寨的文化受到了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风格,C项正确;图片中的建筑样式并不符合儒家文化的风格,排除A项;希腊化时代并未扩展到东南亚地区,排除B项;蒙古西征主要是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进军,并未涉及东南亚,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古罗马作家大多对亚历山大的残暴多有批评”“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一般持肯定态度,那时正是西方殖民扩张时代”和所学可知,古罗马作家对亚历山大东征的批评是站在其对外扩张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的角度,而近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赞扬,主要是出于对外殖民扩张的角度,因此可知,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受评价者立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主观立场对史实评论的影响,非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排除A项;材料与史料的占有情况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评价者的实学素养,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观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影响: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②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①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③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
(3)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农业技术出入日本;推动了“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 文字(假名);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日本官学;在制度、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观点: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可知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发动的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可分析出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日本)。根据材料“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 “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结合所学可知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 文字(假名);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日本官学;在制度、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结合知识可知,历史上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还可以从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农业技术出入日本;推动了“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角度进行说明。
17.(1)因素:经贸活动;便利的交通;帝国战争;军事征服;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移民;学者交流。
(2)主要力量: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人物各举1例即可)。
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革新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影响:传播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的经贸活动促进了古代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结合所学可知,经贸活动,便利的交通;根据“(唐都长安)各国使臣、商人云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可知,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促进移民和学者交流;根据所学可知,推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因素还包括,帝国战争和军事征服等。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第一小问主要力量,据材料“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力量是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第二小问影响,根据“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根据“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得出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根据“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得出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
(3)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革新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五四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日本、欧美留学,他们眼观世界,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直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个性、自由等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并结合所学可知,传播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促进思想解放;由“在五四知识分子的开新向上的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使社会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的能力,促进了国民新思维、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民性的再造和新素质的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
18.(1)特点:技术含量高;形制较为成熟、完备;受到异域文明影响;用途多元(运输、军事等);影响深远。
(2)趋势:轻型化;从主力作战部队装备转变为多功能辅助性兵种的装备。
原因:铁器广泛使用,主要兵器及作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战争规模扩大,传统战车难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需要;礼崩乐坏,战车承载的礼制功能被大幅削弱;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自耕农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为主要兵源;马匹驯养技术进步,车辆机动性提升;人工道路建设的加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夏至西周(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两轮马车,结构力学合理,制作工艺精良,且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绝非初创草成之作”,可得出技术含量高和形制较为成熟、完备;根据材料“从殷墟遗存看,中国制造的战车在各个方面已远超中亚、西亚地区”,可得出受到异域文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途多元(运输、军事等);根据材料“进入西周后,战车结构大体因袭商制,并加以改进,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之原型”,可得出影响深远。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趋势:根据材料“秦代的轻型战车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并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可得出轻型化;根据材料“前541年,晋国魏舒在对狄人的作战中“毁车以为行”,把车兵的行军队形改成兵步的战斗队形”,可得出从主力作战部队装备转变为多功能辅助性兵种的装备。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广泛使用,主要兵器及作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规模扩大,传统战车难以适应复杂地形的作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崩乐坏,战车承载的礼制功能被大幅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自耕农取代奴隶主阶级成为主要兵源是战车逐渐被取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匹驯养技术进步,车辆机动性提升是战车转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道路建设的加强也是战车变化的原因。
19.成吉思汗西征是为了开拓疆域,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西征被征服地区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当地文化的延续。但是战争破坏的同时也推动着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是在近代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下出现的,是欧洲主导的,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不同物种、传染病、人种、贵金属、商品等的交换,因此具有全球性。它打破了区域间的相对隔绝状态,密切人类的经济活动,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也阻碍美洲、非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灾难。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东西方)。对两个“大交换”加以解读,可以从两个大交换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回答。
根据材料“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可知,成吉思汗西征是为了开拓疆域,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蒙古军队西征的影响,可知在积极方面,在战争破坏的同时也推动着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消极方面,西征被征服地区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当地文化的延续。
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传播”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在近代西欧开辟新航路的背景下出现的,是欧洲主导的,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不同物种、传染病、人种、贵金属、商品等的交换,因此具有全球性。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可知在积极方面,它打破了区域间的相对隔绝状态,密切人类的经济活动,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消极方面,阻碍美洲、非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灾难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