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九上数学 课外培优专题课件 (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九上数学 课外培优专题课件 (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30 20:12:26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专题2 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最值问题
1.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CB =90°, AC =6, BC =8,
AB =10,点 P 为直线 AB 上一动点,连接 PC ,则线段 PC 长的最
小值是( D )
A. 4 B. 4.5 C. 5 D. 4.8
(第1题图)
D
2.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B =2, AD =3,动点 P 满足
S△ PBC = S矩形 ABCD ,则点 P 到 B , C 两点距离之和 PB + PC 的最
小值为( B )
A. B. C. D. 2
(第2题图)
B
3. 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2,点 E 为边 BC 的中点,
点 P 在对角线 BD 上移动,则△ PCE 周长的最小值是( C )
A. B. 2
C. +1 D. 2 +2
(第3题图)
C
4.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D =3, CD =4,点 P 是 AC 上
一个动点(点 P 与点 A , C 不重合),过点 P 分别作 PE ⊥ BC 于
点 E , PF ∥ BC 交 AB 于点 F ,连接 EF ,则 EF 的最小值
为 .
 
(第4题图)
5.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B =4, BC =6,点 P 是矩形
ABCD 内一动点,且 S△ PAB = S△ PCD ,则 PC + PD 的最小值为
.
(第5题图)
2
 
6. 如图,将两张长为9、宽为3的矩形纸条交叉,使重叠部分是
一个菱形,容易知道当两张纸条垂直时,菱形的面积有最小值
9,则菱形面积的最大值是 .
(第6题图)
15 
【解析】如图,此时菱形 ABCD 的面积最大.设 AB = x ,则 EB =
9- x , AE =3.由勾股定理,得32+(9- x )2= x2.解得 x =5. S最
大=5×3=15.故答案为15.
7. 矩形 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 B 的坐标
为(-3,5),点 D 在线段 AO 上,且 AD =2 OD ,点 E 在线段
AB 上.当△ CDE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 E 的坐标.
解:如答图,作点 D 关于直线 AB 的对称点 D ',连接 CD '交 AB
于点 E '.此时△ DCE '的周长最小.
∵四边形 OABC 是矩形,且 B (-3,5),
∴ OA =3, OC =5.
∵ AD =2 OD ,
∴ AD =2, OD =1.
∴ AD '= AD =2.
∴ D '(-5,0).
又∵ C (0,5),
答图
∴直线 CD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5.
当 x =-3时, y =-3+5=2.∴ E '(-3,2),
即当△ CDE 的周长最小时,点 E 的坐标为(-3,2).
答图
答图
8.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D =12, AB =8,点 E 是 AB 上
一点,且 EB =3,点 F 是 BC 上一动点.若将△ EBF 沿 EF 翻折
后,点 B 落在点 P 处,求点 P 到点 D 的距离的最小值.
解:如答图,连接 PD , DE .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A =90°.
∵ AB =8, BE =3,
∴ AE =5.
∵ AD =12,
∴ DE = = =13.
由折叠,得 EP = EB =3.
∵ EP + DP ≥ ED ,
答图
∴当点 E , P , D 共线时, DP 最小.
∴ DP 的最小值= DE - EP =13-3=10.
答图
9.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B =4, AD =6,点 E 是 AB 所
在直线的一个动点,点 F 是对角线 AC 上的动点,且 AE = CF ,
则 BF + CE 的最小值为 .
2  
【解析】如答图,延长 CD 到点 G ,使 CG = AC ,连接 FG . 在
矩形 ABCD 中, AB ∥ CD ,∴∠ EAC =∠ FCG . 又∵ AE =
CF ,∴△ ACE ≌△ CGF (SAS).∴ CE = GF . 当 G , F , B 三
点共线时, BF + GF 的值最小,此时 BF + CE 的值也最小,最
小值等于 BG 的长.在矩形 ABCD 中, AB =4, AD = BC =6,∠
ABC =90°,∴ AC = = =2 .∴ CG =2
.在Rt△ BCG 中,由勾股定理,得 BG = =
=2 .
∴ BF + CE 的最小值为2 .
故答案为2 .
答图
答图
10.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B =5, BC =4,点 E , F 分
别是 AD , BC 的中点,点 P , Q 在 EF 上,且满足 PQ =2,则四
边形 ABQP 周长的最小值为 .
12 
【解析】∵ AB =5, PQ =2,∴四边形 ABQP 的周长为 AP +
PQ + BQ + AB = AP + BQ +7,则要使四边形 ABQP 的周长最
小,只要 AP + BQ 最小即可.如答图,在 AB 边上截取 AM = PQ .
∵点 F 是 BC 的中点,∴点 B 关于 EF 的对称点为点 C . 连接 CM
交 EF 于点 Q ,则 CM 即为 AP + BQ 的最小值.在Rt△ BCM 中,
MB = AB - AM =5-2=3, BC =4,∴ CM = =5.∴四
边形 ABQP 周长的最小值为5+7=12.故答案为12.
答图
11.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D =3, AB =2,点 P 是线段
AD 上一动点,连接 BP ,求 BP + DP 的最小值.
解:如答图,在 AD 上方作∠ ADE =30°,过点 P 作 PE ⊥ DE 于
点 E ,过点 B 作 BH ⊥ DE 于点 H ,交 AD 于点 F ,则 PE = PD .
∴ BP + DP = BP + PE .
当 B , P , E 三点共线时, BP + PE 最小,即为 BH 的长度.
∵∠ AFB =∠ DFH ,∠ A =∠ H =90°,
∴∠ ABF =∠ PDE =30°.
∴ BF =2 AF .
在Rt△ ABF 中,由勾股定理,得AF2+ AB2= BF2,
答图
∴ AF2+22=4 AF2.
∴ AF = .∴ BF =2 AF = .
∴ DF = AD - AF =3- .
∴ FH = DF = - .
∴ BH = BF + FH = + - = + .
∴ BP + DP 的最小值为 + .
答图
12. (选做)阅读下列材料:
小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 ABC 中,∠ ACB =30°,
BC =6, AC =5,在△ ABC 内部有一点 P ,连接 PA , PB ,
PC ,求 PA + PB + PC 的最小值.
图1
小华是这样思考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想办法将这三条
端点重合于一点的线段分离,然后再将它们连接成一条折线,
并让折线的两个端点为定点,这样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
短”,就可以求出这三条线段和的最小值了.他先后尝试了翻
折、旋转、平移的方法,发现通过旋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他的做法:如图2,将△ AP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
到△ EDC ,连接 PD , BE ,则 BE 的长即为所求.
图2
(1)请你写出图2中, PA + PB + PC 的最小值为 .
(1)【解析】∵将△ AP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
△ EDC ,∴△ APC ≌△ EDC . ∴∠ ACP =∠ ECD , AC = EC =
5,∠ PCD =60°.∴∠ ACP +∠ PCB =∠ ECD +∠ PCB =∠
ACB =30°.∴∠ BCE =∠ ECD +∠ PCB +∠ PCD =30°+60°=
90°.在Rt△ BCE 中,∵∠ BCE =90°, BC =6, CE =5,∴ BE
= = = ,
即 PA + PB + PC 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
 
图2
(2)参考小华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①如图3,在菱形 ABCD 中,∠ ABC =60°,在菱形 ABCD 内部
有一点 P ,请在图3中画出并指明长度等于 PA + PB + PC 最小值
的线段(保留画图痕迹,画出一条即可);
图3
②若①中菱形 ABCD 的边长为4,请直接写出当 PA + PB + PC 的
值最小时 PB 的长.
(2)①解:如图1,将△ AP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
到△ DEC ,连接 PE , DE ,则线段 BD 为 PA + PB + PC 最小值
的线段.
图1
② PB = . 
【解析】如图2,当点 B , P , E , D 四点共线时, PA + PB +
PC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 BD 的长.∵将△ AP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
向旋转60°,得到△ DEC ,∴△ APC ≌△ DEC . ∴ CP = CE ,∠
PCE =60°.∴△ PCE 是等边三角形.∴ PE = CE = CP ,∠ EPC =
∠ CEP =60°.在菱形 ABCD 中,∠ ABP =∠ CBP = ∠ ABC =
30°,∴∠ PCB =∠ EPC -∠ CBP =60°-30°=30°.∴∠ PCB =
∠ CBP =30°.∴ BP = CP . 同理,得 DE = CE .
∴ BP = PE = ED .
图2
图2
连接 AC ,交 BD 于点 O ,则 AC ⊥ BD . 在Rt△ BOC 中,∠ BOC
=90°,∠ OBC =30°, BC =4,∴ OC =2.∴ BO =
=2 .∴ BD =2 BO =4 .∴ BP = BD = .∴当 PA + PB +
PC 的值最小时, PB 的长为 .
图2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8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专题6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1.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D , E 分别在 AB , AC 上.若 DE
∥ BC , = , DE =8,则 BC 的长为( A )
A. 20 B. 10 C. 40 D.
(第1题图)
A
2. 如图,在△ ABC 中,已知点 D 为边 AC 上的一点,且∠ DBC
=∠ A , BC = , AC =3,则 AD =( B )
A. 2 B. 1 C. D.
(第2题图)
B
3. 如图,已知△ ABC 和△ 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ABC
=∠ ADE =90°,连接 BD , CE ,则 的值为( B )
A. B. C. D. 2
(第3题图)
B
4.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CB =90°, CD ⊥ AB ,垂足为
D , AD =4, CD =6,则 BD 的长为 .
(第4题图)
9 
5.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 ABC 绕点 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到△ AB ' C '位置, AB ', AC '分别交对角线 BD 于点 E , F . 若 AE
=4,则 EF · ED 的值为 .
(第5题图)
16 
6. 如图,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6,点 P 为 BC 上一点, BP =
2,点 D 为 AC 上一点.若∠ APD =60°,则 CD 的长为 .
(第6题图)
 
7.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点 E 是 BC 的中点,连接 AE ,过
点 D 作 DF ⊥ AE ,垂足为 F .
(1)求证:△ ABE ∽△ DFA ;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B =90°, AD ∥ BC .
∴∠ AEB =∠ DAF .
∵ DF ⊥ AE ,
∴∠ DFA =90°.
∴∠ B =∠ DFA .
∴△ ABE ∽△ DFA .
(2)若 AB =6, BC =4,求 DF 的长.
(2)解:∵△ ABE ∽△ DFA ,∴ = .
∵ BC =4,点 E 是 BC 的中点,
∴ BE = BC = ×4=2.
在Rt△ AB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E = = =2 .
又∵ AD = BC =4, AB =6,
∴ = .∴ DF = .
8. 如图,已知 AD 与 BC 交于点 O , EF 过点 O ,交 AB 于点 E ,
交 CD 于点 F , BO =1, CO =3, AO = , DO = .
(1)求证:∠ A =∠ D ;
证明:(1)∵ BO =1, CO =3, AO = ,
DO = ,∴ = = .
又∵∠ AOB =∠ DOC ,
∴△ AOB ∽△ DOC .
∴∠ A =∠ D .
(2)若 AE = BE ,求证: CF = DF .
证明:(2)∵∠ A =∠ D ,∴ AB ∥ CD .
∴△ AOE ∽△ DOF ,△ BOE ∽△ COF .
∴ = , = .
∴ = .
又∵ AE = BE ,∴ CF = DF .
9.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P 的坐标为(0,4),
直线 y = x -3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点 A , B ,点 M 是直线 AB
上的一个动点,则线段 PM 长度的最小值为 .
 
(第9题图)
【解析】如图,过点 P 作 PM ⊥ AB 于点 M . 由垂线段最短,可知
此时线段 PM 的长度最小.∵直线 y = x -3与 x 轴交于点 A (4,
0),与 y 轴交于点 B (0,-3),∴ AO =4, BO =3.∴ AB =
5, PB =7.∵∠ PBM =∠ ABO ,∠ PMB =∠ AOB =90°,∴△
PBM ∽△ ABO . ∴ = ,即 = .∴ PM = .故答案为 .
10. 如图,在 ABCD 中,∠ ABC 的平分线交 AC 于点 E ,交 AD
于点 F ,交 CD 的延长线于点 G . 若 AF =2 FD ,则 的值
为 .
(第10题图)
 
【解析】由 AF =2 DF ,可以假设 DF = k ,则 AF =2 k , AD =3
k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 BC , AB ∥ CD , AB
= CD . ∴∠ AFB =∠ FBC =∠ DFG ,∠ ABF =∠ G . ∵ BE 平分
∠ ABC ,∴∠ ABF =∠ CBG . ∴∠ ABF =∠ AFB =∠ DFG =∠
G . ∴ AB = CD = AF =2 k , DG = DF = k .∴ CG = CD + DG =3
k .∵ AB ∥ DG ,∴△ ABE ∽△ CGE . ∴ = = = .故答案
为 .
11. 如图,在△ ABC 中, AC =4, BC =3,∠ ACB =90°,点 P
是线段 AC 上不与点 A 重合的动点,过点 P 作 PQ ⊥ AC 交 AB 边
于点 Q . 将△ APQ 绕点 P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 A ' PQ ',
设线段 AP 的长为4 t .
(1)直接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 PQ 的长;
解:(1)∵ PQ ⊥ AC ,∠ ACB =90°,
∴∠ APQ =∠ ACB =90°.
∴ PQ ∥ BC .
∴△ APQ ∽△ ACB .
∴ = .
∵ AC =4, BC =3, AP =4 t ,
∴ = .
∴ PQ =3 t ,即线段 PQ 的长为3 t .
(2)当点 B 落在线段 A ' Q '上时,求 t 的值.
解:(2)如图.
由题意,得 A ' P = AP =4 t , PQ '= PQ =3 t , AC =4, BC =3,
∴ CQ '= AP + PQ '- AC =4 t +3 t -4=7 t -4.
∵ PQ ⊥ AC ,∠ ACB =90°,
∴ PQ ∥ BC .
∴△ BCQ '∽△ A ' PQ '.
∴ = .
∴ = .
解得 t = .∴ t 的值为 .
12. 如图,已知点 B 在线段 AC 上,点 D , E 在 AC 同侧,∠ A =
∠ C =90°, BD ⊥ BE , AD = BC .
(1)求证: AC = AD + CE .
(1)证明:∵ BD ⊥ BE ,∴∠ ABD +∠ CBE =180°-90°=90°.
∵∠ C =90°,∴∠ CBE +∠ E =180°-90°=90°.
∴∠ ABD =∠ E . 在△ ABD 和△ CEB 中,
∴△ ABD ≌△ CEB (AAS).
∴ AB = CE .
∴ AC = AB + BC = AD + CE .
(2)若 AD =3, CE =5,点 P 为线段 AB 上的动点,连接 DP ,
作 PQ ⊥ DP ,交直线 BE 于点 Q . 当点 P 与 A , B 两点不重合时,
求 的值.
(2)解:如图,过点 Q 作 QF ⊥ BC 于点 F ,
则△ BFQ ∽△ BCE .
∴ = .
由(1)知, AB = CE =5.
又∵ BC = AD =3,
∴ = .∴ QF = BF .
∵ DP ⊥ PQ ,
∴∠ APD +∠ FPQ =180°-90°=90°.
又∵∠ FPQ +∠ PQF =180°-90°=90°,
∴∠ APD =∠ PQF .
又∵∠ A =∠ PFQ =90°,∴△ ADP ∽△ FPQ .
∴ = ,即 = .
∴5 AP - AP2+ AP · BF =3· BF .
整理,得( AP - BF )( AP -5)=0.
∵点 P 与 A , B 两点不重合,
∴ AP ≠5.∴ AP = BF .
∴ = = .
由△ ADP ∽△ FPQ ,得 = .
∴ = .
13. (选做)在△ ABC 中,∠ BAC =90°, AB = AC ,点 D 在 BC
所在的直线上运动,作∠ ADE =45°(点 A , D , E 按逆时针方
向排列).
(1)如图1,若点 D 在线段 BC 上, DE 交 AC 于点 E ,求证:△
ABD ∽△ DCE .
图1
(1)证明:∵∠ BAC =90°, AB = AC ,
∴∠ B =∠ C =45°.
又∵∠ ADE =45°,
∴∠ ADB +∠ CDE =∠ ADB +∠ BAD =135°.
∴∠ BAD =∠ CDE .
∴△ ABD ∽△ DCE .
图1
(2)如图2,若点 D 在 BC 的延长线上, DE 的反向延长线与 AC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F . 找出图2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证明.
图2
(2)解:△ ACD ∽△ ADF . 证明如下:
∵∠ ACB =45°,∠ ADE =45°,
∴∠ ACD =∠ ADF =135°.
又∵∠ CAD =∠ DAF ,
∴△ ACD ∽△ ADF .
(3)如图3,若点 D 在 BC 的反向延长线上,则图3中存在相似
三角形吗?若存在,请写出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图3
(3)解:存在,△ ADB ∽△ DEC . 证明如下:
∵∠ ABC =∠ ACB =45°,
∴∠ ABD =∠ DCE =135°,∠ ADB +∠ BAD =45°.
∵∠ ADE =45°,
∴∠ ADB +∠ CDE =45°.
∴∠ BAD =∠ CDE .
∴△ ADB ∽△ DEC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8张PPT)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专题1 矩形、正方形中的四个常考模型
1. 如图,将矩形纸条 ABCD 折叠,折痕为 EF ,折叠后点 C , D
分别落在点 C ', D '处, D ' E 与 BF 交于点 G . 若∠ BGD '=30°,
则∠α的度数是( D )
A. 30° B. 45° C. 74° D. 75°
(第1题图)
D
2. 如图,将矩形纸条 ABCD 折叠,使点 C 和点 A 重合,折痕为
EF , EF 与 AC 交于点 O . 若 AE =5, BF =3,则 AO 的长为
( C )
A. B. C. 2 D. 4
(第2题图)
C
3.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B =3 cm, AD =9 cm,将此
矩形沿 EF 折叠,使点 B 与点 D 重合,折痕为 EF ,则 BE 的长为
( C )
A. 3 cm B. 4 cm C. 5 cm D. 6 cm
(第3题图)
C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边长为2的正方形 ABCD 的
边 AB 在 x 轴上,边 AB 的中点是坐标原点 O . 将正方形绕点 C 按
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则点 B 的对应点 B '的坐标是 .
(3,
2) 
(第4题图)
5.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 AB =5, AD =3.将矩形 ABCD 绕点 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得到矩形 AB ' C ' D '.若点 B 的对应点
B '落在边 CD 上,则 B ' C 的长为 .
(第5题图)
1 
6. 如图,已知点 E 为长方形纸片 ABCD 的边 CD 上一点,将纸片
沿 AE 对折,点 D 的对应点 D '恰好在线段 BE 上,且 AD =3, DE
=1,则 AB = .
(第6题图)
5 
7.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已知点 E 是边 BC 延长线上一点,
连接 DE ,过点 B 作 BF ⊥ DE ,垂足为 F , BF 与 CD 交于点 G .
(1)求证: CG = CE ;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BCG =∠ DCE =90°, BC = DC . ∵ BF ⊥ DE ,
∴∠ DFG =∠ BCG =90°.又∵∠ BGC =∠ DGF ,
∴∠ CBG =∠ CDE .
在△ BCG 和△ DCE 中,
∴△ BCG ≌△ DCE (ASA).
∴ CG = CE .
(2)若 BE =4 , DG =2 ,求 BG 的长.
(2)解:由(1),得 CG = CE .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BC = CD .
∴ BE = BC + CE =4 , DG = CD - CG =2 .
∴ BC =3 , CG = .
在Rt△ BCG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BG = =
=2 .
8. 如图,折叠矩形 ABCD 的边 AD ,使得点 D 落在边 BC 的点 F
处.已知 BC =10 cm, AB =8 cm,求 CF 和 CE 的长.
解:设 CE 的长为 x cm,则 DE =(8- x )cm.
∵△ ADE 折叠后的图形是△ AFE ,
∴ AD = AF ,∠ D =∠ AFE ,DE = EF .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D = BC =10 cm.
∴ AF = AD =10 cm.
在Rt△ ABF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B2+ BF2= AF2.
∴82+ BF2=102.∴ BF =6 cm.
∴ CF = BC - BF =10-6=4(cm).
在Rt△ EFC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CF2+ CE2= EF2.
∴42+ x2=(8- x )2.∴ x =3.
即 CE 的长为3 cm.
故 CF =4 cm, CE =3 cm.
9. 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4,点 E 为边 BC 上一点,
BE =3,在 AE 的右侧以 AE 为边作正方形 AEFG ,点 H 为 BG 的
中点,则 AE 的长为 , AH 的长为 .
5 
 
(第9题图)
【解析】如图,以点 B 为坐标原点, BC 所在直线为 x 轴, BA 所
在直线为 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4,点 E 为边 BC 上一点, BE =3,∴点
B (0,0), C , A , E (3,0).∴ AE =
=5.过点 G 作 GM ⊥ y 轴于点 M ,则∠ AMG =90°.∴∠
GAM +∠ AGM =90°.∵四边形 AEFG 是正方形,∴∠ EAG =
90°, AE = AG . ∴∠ GAM +∠ BAE =90°. ∴∠ AGM =∠ BAE .
又∵∠ AMG =∠ EBA =90°,∴△ AMG ≌△ EBA .
∴ MG = AB =4, AM = BE =3.∴ OM = AB + AM =7.∴点 G 的
坐标是 .∵点 H 为 BG 的中点,
∴点 H 的坐标是 .即 .
∴ AH = = .故答案为5, .
10. (2022·广州)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BC =2 AB ,点
P 为边 AD 上的一个动点,将线段 BP 绕点 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60°得到线段 BP ',连接 PP ' , CP '.当点 P ' 落在边 BC 上时,则
∠ PP ' C 的度数为 ; 当线段 CP ' 的长度最小时,则∠
PP ' C 的度数为 .
120° 
75° 
(第10题图)
【解析】如图1,以 AB 为边向右作等边三角形 ABE ,连接 EP '.
由旋转,易得△ BPP '是等边三角形,∴∠ ABE =∠ PBP '=
60°, BP = BP ', BA = BE . ∴∠ ABP =∠ EBP '.在△ ABP 和△
EBP '中,∴△ ABP ≌△ EBP '(SAS).∴∠ BAP
=∠ BEP '=90°.∴点 P '在射线 EP '上运动.
 
图1  
如图2,设 EP '交 BC 于点 O . 当点 P '落在 BC 上时,点 P '与点 O 重合,此时∠ PP ' C =180°-60°=120°.当 CP '⊥ EP '时, CP '的长最小,此时∠ EBO =∠ OCP '=30°,∴ EO = OB , OP '= OC .
∴ EP '= EO + OP '= OB + OC = BC . ∵ BC =2 AB ,
∴ EP '= AB = EB ,∴∠ EBP '=∠ EP ' B =45°.
∴∠ BP ' C =45°+90°=135°.
∴∠ PP ' C =∠ BP ' C -∠ BP ' P =135°-60°=75°.
故答案为120°;75°.
  图2
11. 如图,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AB =8 cm, BC =6 cm,动点
P 从点 A 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线段 AB 向点 B 运动,连接
DP ,将∠ A 沿 DP 折叠,使点 A 落在点 A '处.当△ BPA '为直角三
角形时,求点 P 运动的时间.
解:①当∠ BA ' P =90°时,由折叠,得∠ PA ' D =∠ A =
90°.∴∠ BA ' D =∠ BA ' P +∠ PA ' D =180°.
∴点 B , A ', D 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连接 BD .
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 BD =10 cm.
设 AP = x cm,
则 A ' P = x cm, BP =(8- x )cm, A ' B =10-6=4(cm).
在Rt△ A ' PB 中, x2+42=(8- x )2.
解得 x =3.
∴点 P 的运动时间为3÷1=3(s).
②当∠ A ' PB =90°时,∠ A ' PA =90°.
又∵∠ DA ' P =∠ A =90°,
∴四边形 APA ' D 是矩形.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 A ' P = AP .
∴四边形 APA ' D 是正方形.
∴ AP = AD =6 cm.
∴点 P 的运动时间为6÷1=6(s);
③当∠ A ' BP =90°时,不存在.
综上所述,符合要求的点 P 的运动时间为3 s或6 s .
12. (选做)如图,已知点 M 是正方形 ABCD 的边 BC 上一点,
连接 AM ,点 E 是线段 AM 上一点,∠ CDE 的平分线 DF 交 AM 的
延长线于点 F ,连接 BE , BF .
(1)如图1,若点 E 是线段 AM 的中点,且 CM =2 BM , BE =
10,求正方形 ABCD 的面积;
图1
(1)解:设 BM = x ,则 CM =2 x , BC =3 x .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BA = BC . ∴ BA =3 x .
在Rt△ ABM 中,点 E 为斜边 AM 的中点,
∴ AM =2 BE =20.
由勾股定理,得 AM2= MB2+ AB2,
即400= x2+9 x2.
解得 x =2 .
图1
∴ AB =3 x =6 .
∴正方形 ABCD 的面积= AB2=(6 )2=360.
(2)如图2,若 DA = DE ,求证: BF + DF = AF .
图2
(2)证明:如图,过点 A 作 AH ⊥ AF ,交 FD 的延长线于点
H ,过点 D 作 DP ⊥ AF 于点 P .
∵ DF 平分∠ CDE ,
∴∠1=∠2.
∵ DE = DA , DP ⊥ AF ,
∴∠3=∠4.
∵∠1+∠2+∠3+∠4=90°,
∴∠2+∠3=45°.
∴∠ DFP =90°-45°=45°.
∴ AH = AF .
∵∠ BAF +∠ DAF =90°,∠ DAH +∠ DAF =90°,
∴∠ BAF =∠ DAH .
在△ ABF 和△ ADH 中,
∴△ ABF ≌△ ADH (SAS).
∴ BF = DH .
∵Rt△ FA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F = AH ,
∴ HF = AF .
∵ HF = DH + DF = BF + DF ,
∴ BF + DF = AF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5张PPT)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专题9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
1. 已知正比例函数 y =-2 x 与反比例函数 y = 图象的一个交点
坐标为(-1,2),则另一个交点的坐标为( D )
A. (2,-1) B. (-2,1)
C. (-2,-1) D. (1,-2)
D
2. 已知一次函数 y1= kx + b 和反比例函数 y2= 的图象如图所
示,则使 y1> y2的 x 的取值范围是( C )
A. -2< x <3 B. x <-2或0< x <3
C. -2< x <0或 x >3 D. x <-2或 x >3
(第2题图)
C
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四边形 OABC 是菱形,点 A
的坐标为(10,0),对角线 OB , AC 相交于点 D ,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经过点 D ,交 AB 于点 E ,且 OB AC =
160,则点 E 的坐标为( B )
A. (3,8) B.
C. (4,8) D. (12,4)
(第3题图)
B
4. 如图,已知 A ( m +3,2), B 是反比例函数 y =
( k ≠0)图象上两点,连接 OA , OB ,则△ OAB 的面积
为 .
(第4题图)
 
5. (2023·成都)若点 A , B (-1, y2)都在反比例函
数 y = 的图象上,则 y1 y2(填“>”或“<”).
6. (2022·黄石)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经过矩形
ABCD 对角线的交点 E 和点 A ,点 B , C 在 x 轴上,△ OCE 的面
积为6,则 k = .
> 
8 
(第6题图)
7. 如图,已知一次函数 y1=- x +7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2= 的
图象交于 A , B 两点,且点 A 的横坐标为-1.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1)把 x =-1代入 y1=- x +7,得 y1=1
+7=8.∴点 A (-1,8).
把 A (-1,8)代入 y2= ,得8= .
解得 k =-8.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
(2)求△ AOB 的面积;
解:(2)设 y =- x +7与 y 轴交于点 C .
易知 C (0,7).∴ OC =7.
联立
解得或
∴点 B (8,-1).
∴ S△ AOB = S△ AOC + S△ BOC = ×7×1+ ×7×8= .
(3)直接写出满足 y1≤ y2时 x 的取值范围.
解:(3)当 y1≤ y2时, x 的取值范围是-1≤ x
<0或 x ≥8.
8. 如图,已知直线 l 分别与 x 轴, y 轴交于 A , D 两点,与反比例
函数 y =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 B , BC ⊥ x 轴于
点 C ,点 D 为 AB 的中点, AC =6, CD =5.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1)∵ BC ⊥ x 轴,点 D 为 AB 的中点,
∴ AB =2 CD =10.
∵ AC =6,∴ BC = =8.
∵ OD ⊥ OC ,∴ OC = AC =3.
∴点 B 的坐标为 .
把 B (3,8)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8= .
解得 k =24.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
(2)若点 P 是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且 m >3.请直
接写出 n 的取值范围.
解:(2)∵点 P 是该反比例函数图象
上一点,
∴ nm =24.
∵ m >3,∴ >3.
∴ n <8.
又∵ n >0,
∴0< n <8,即 n 的取值范围为0< n <8.
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l 过 A (4,1), B (5,0)两
点,且点 A 在反比例函数 y = ( k ≠0)的图象上.将直线 l 向下
平移 个单位长度,可以使直线 l 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恰
好只有一个公共点.
1或9 
10. 如图,直线 AB 与双曲线 y = ( k >0)在第一象限内交于
A , B 两点,与 x 轴交于点 C ,点 B 为线段 AC 的中点,连接 OA .
若△ AOC 的面积为3,则 k 的值为 .
2 
【解析】如答图,分别过点 A , B 作 AM ⊥ OC , BN ⊥ OC ,垂
足分别为点 M , N . ∵点 B 是 AC 的中点,∴ AB = BC . ∵ AM ∥
BN ,∴ = = = .∴ CN = MN . 设 BN = a ,则 AM =2
a .∵点 A , B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OM · AM = ON · BN .
∴ OM = ON . ∴ OM = MN = NC . 设 OM = b ,则 OC =3 b .∵△
AOC 的面积为3,即 OC · AM =3,∴ ·3 b ·2 a =3.∴ ab =1.
∴ S△ AOM = OM · AM = · b ·2 a = ab =1= | k |.∴ k =-2
(舍去)或 k =2.故答案为2.
答图
11. 如图,已知点 A 在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上, AB ⊥
x 轴于点 B , AB 的垂直平分线 PD 交双曲线于点 P , AP ⊥ BP ,
点 A 的横坐标为 m .
(1)求 k 与 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1)∵点 A 的横坐标为 m ,点 A 在反比例
函数 y = 的图象上,
∴点 A .
∴ OB = m , AB = .
∵ AP ⊥ BP , DP 垂直平分 AB ,
∴△ AP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 D 是 AB 的中点,
∴ PD = AD = BD = ,
∴点 P .
∵点 P 在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上,
∴ = k ,
∴ k =2 m2.
(2)连接 OA , OP ,若△ AOP 的面积为6,求 k 的值.
解:(2)如图,设 OP 交 AB 于点 E .
由(1)可知, k =2 m2,
∴点 A , P .
∴ OB = m , PD =2 m - m = m .
∴ OB = PD .
∵ AB ⊥ OB , PD ⊥ AB ,
∴ OB ∥ PD .
∴∠ OBE =∠ PDE ,∠ EOB =∠ EPD .
∴△ OBE ≌△ PDE (ASA).
∴ BE = DE .
∴ BE = BD = m .
∴ AE = AB - BE =2 m - m = m .
∵ S△ AOP = S△ AOE + S△ PAE = OB · AE + PD · AE = xP · AE =6,
∴ ·2 m · m =6.
∴ m2=4.
∴ k =2 m2=2×4=8.
12. (选做)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B , C 两点在 x
轴的正半轴上,以线段 BC 为边向上作正方形 ABCD ,顶点 A 在
正比例函数 y =2 x 的图象上.反比例函数 y = ( x >0, k >0)
的图象经过点 A ,且与边 CD 相交于点 E .
(1)若 BC =4,求点 E 的坐标.
解:(1)在正方形 ABCD 中, AB = BC =
4,点 A 在 y =2 x 的图象上,∴点 A (2,4).
∵点 A (2,4)在 y = 的图象上,
∴ k =2×4=8.∵ OC = OB + BC =6,
∴ xE =6.
将 xE =6代入 y = 中,得 yE = .
∴点 E 的坐标为 .
(2)连接 AE , OE .
①若△ AOE 的面积为24,求 k 的值.
②是否存在某一位置使得 AE ⊥ OA ?若存在,求出 k 的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2)①设 A ( a ,2 a )( a >0),则
点 E .∵ S△ COE = S△ AOB = | k |,
∴ S梯形 ABCE = S△ AOE =24.
∴ × ×2 a =24.可得 a2=9.
∴ k =2 a2=18.
②不存在,理由如下:假设存在.
∵ AE ⊥ OA ,∴∠ OAB +∠ BAE =90°.
∵∠ BAD =∠ BAE +∠ EAD =90°,
∴∠ OAB =∠ EAD .
又∵ AB = AD ,∠ ABO =∠ D =90°,
∴△ OAB ≌△ EAD (ASA).∴ OB = DE .
由①可知, A ( a ,2 a )( a >0), E .
∴ OB = a , DE =2 a - = .
∴ a = .
∴ a =0.这与 a >0矛盾,不符合题意.故不存在.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18张PPT)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 x2- kx +4=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 k
的值为( C )
A. k =4 B. k =-4
C. k =±4 D. k =±2
C
2. 解下列方程:①2 x2-18=0;②9 x2-12 x -1=0;③12 x2+
12+25 x =0;④2(5 x -1)2=3(5 x -1).较简便的方法是
( C )
A. ①②用直接开平方法,③用公式法,④用因式分解法
B. ①用因式分解法,②用公式法,③用配方法,④用直接开平
方法
C. ①用直接开平方法,②③用公式法,④用因式分解法
D. ①用直接开平方法,②用配方法,③④用因式分解法
C
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2 x -3)2+2 x -3=3,若用换元法解这
个方程,则应设 t =( B )
A. 2 x B. 2 x -3
C. 2 x -6 D. (2 x -3)2
B
4. 方程 x2+0.7=2.5的根是 .
5. 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m -1) x2+2 x -1=0有两个不相
等的实数根,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
6. 已知 y1=2 x2+7 x -1, y2=6 x +2,当 x = 时, y1
= y2.
x1=3, x2=-3 
m >0且 m ≠1 
1或-  
(1) x2+4 x -192=0;
解: x1=12, x2=-16.
(2)2 x2+3 x -1=0.
解: x1= , x2= .
7.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8.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 x2+3 x =-1;
解: x1= , x2= .
(2)5 x2+121= x2+44 x ;
解: x1= x2= .
(3)( x -2)(3 x -5)=1.
解: x1= , x2= .
9.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3 x +2)2- x2=0;
解: x1=- , x2=-1.
(2)( x -4)2-2 x +8=0;
解: x1=4, x2=6.
(3)4 y2=13 y -3.
解: y1= , y2=3.
10. 已知Rt△ ABC 三边的长分别为 x , x +1和5,则△ ABC 的周
长为 ,△ ABC 的面积为 .
12或30 
6或30 
【解析】①当 x +1<5,即 x <4时, x2+( x +1)2=52.整理,
得 x2+ x -12=0,解得 x =-4(舍去)或 x =3.∴ x +1=4.∴△
ABC 的周长为3+4+5=12,面积为 ×3×4=6;②当 x +1>
5,即 x >4时, x2+52=( x +1)2,解得 x =12.∴ x +1=
13.∴△ ABC 的周长为5+12+13=30,面积为 ×5×12=30.故
答案为12或30,6或30.
11. 定义新运算“※”:对于实数 m , n , p , q ,有[ m ,
p ]※[ q , n ]= mn + pq ,其中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
算,例如:[2,3]※[4,5]=2×5+3×4=22.若关于 x 的方程[ x2
+1, x ]※[5-2 k , k ]=0有两个实数根,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
k
≤ 且 k ≠0 
【解析】由题意,得 k ( x2+1)+(5-2 k ) x =0.整理,得 kx2
+(5-2 k ) x + k =0.∵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Δ=(5-2
k )2-4 k2≥0,且 k ≠0.解得 k ≤ 且 k ≠0.故答案为 k ≤ 且 k
≠0.
12. 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 x2-9 x +14=0;
解: x1=2, x2=7.
(2)2 x ( x +1)=1;
解: x1= , x2= .
(3)(2 x -1)2= x (3 x +2)-7;
解: x1=4, x2=2.
(4)2( x -1)2-( x +1)(1- x )=( x +2)2.
解: x1= , x2= .
13. 用换元法解下列方程:
(1)( x -2)2-4( x -2)+3=0;
解: x1=3, x2=5.
(2)( x2+ x )2+( x2+ x )=6;
解: x1=1, x2=-2.
(3) - =20.
解: x1= , x2=- .
14. (选做)若关于 x 的方程( a +1) x2+(2 a -3) x + a -2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关于 x 的方程 -1= 的
解为整数,求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 a 的和.
解:∵关于 x 的方程( a +1) x2+(2 a -3) x + a -2=0有两
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a +1≠0且Δ=(2 a -3)2-4( a +1)( a -2)>0.
解得 a < 且 a ≠-1.
由方程 -1= ,得( a -1) x =4.
∴ x = .
∴ a -1≠0.
又∵关于 x 的方程 -1= 的解为整数,
∴ ≠-1且是整数.
∴ a -1=-2,-1,1,2或4.
∴ a =-1,0,2,3或5.
又∵ a < 且 a ≠-1,
∴ a =0或2.
∴满足条件的所有整数 a 的和是0+2=2.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6张PPT)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专题8 反比例函数y=kx(k≠0)中k的几何意义
1. 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 OAB 的顶点 B 在 x 轴正半轴上,反比
例函数 y = 图象的一支经过点 A ,则△ AOB 的面积是
( D )
A. B. 2 C. D. 4
(第1题图)
D
2. (2022·长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 在反比例函
数 y = ( k >0, x >0)的图象上,其纵坐标为2,过点 P 作 PQ
∥ y 轴,交 x 轴于点 Q ,将线段 QP 绕点 Q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
得到线段 QM . 若点 M 也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则 k 的值为
( C )
A. B. C. 2 D. 4
(第2题图)
C
3. (2023·张家界)如图,矩形 OABC 的顶点 A , C 分别在 y 轴、
x 轴的正半轴上,点 D 在 AB 上,且 AD = AB ,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经过点 D 及矩形 OABC 的对称中心 M ,连接
OD , OM , DM . 若△ ODM 的面积为3,则 k 的值为( C )
A. 2 B. 3 C. 4 D. 5
(第3题图)
C
4. 如图,已知点 A 是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的一
点,过点 A 作 ABCD ,使点 B , C 在 x 轴上,点 D 在 y 轴上,
则 ABCD 的面积为 .
(第4题图)
6 
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 ABCD 的边 AB 在 y 轴
上,点 C 的坐标为(2,-2), AO ∶ BO =1∶2,点 D 在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则 k 的值为 .
2 
(第5题图)
6. 如图,已知双曲线 y = ( x >0)与△ OAB 交于点 A , C ,点
A , B , C 横坐标的比为5∶5∶2,且 S△ OAB =21,则 k = .
(第6题图)
8 
7. 已知图中的曲线是反比例函数 y = ( m 为常数)的图象的
一支.
(1)根据图象位置,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1)∵这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支位于
第一象限,
∴ m -5>0.解得 m >5.
(2)若在该函数的图象上任取一点 A ,过点 A 作 x 轴的垂线,
垂足为 B ,当△ OAB 的面积为4时,求 m 的值.
解:(2)由图可知, k = m -5>0,
∴ S△ OAB = | k |= ( m -5).
∵△ OAB 的面积为4,
∴ ( m -5)=4.解得 m =13.
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 y = ( x >0, k >
0)的图象经过点 A ( m , n ), B (2,1),且 n >1.过点 B 作
y 轴的垂线,垂足为 C . 若△ ABC 的面积为2,求点 A 的坐标.
解:∵ B (2,1),∴ BC =2.∵△ ABC 的面积为2,∴ ×2×
( n -1)=2.解得 n =3.∵点 B (2,1)在 y = 的图象上,∴ k
=2.∴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当 n =3时, m = = .∴点
A 的坐标为 .
9. (2023·锦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OC 的边 OA
在 y 轴上,点 C 在第一象限内,点 B 为 AC 的中点,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经过 B , C 两点.若△ AOC 的面积是6,则 k 的
值为 .
4 
【解析】如答图,过 B , C 两点分别作 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点 D , E ,则 BD ∥ CE . ∴△ ABD ∽△ ACE . ∴ = .设点 B
的坐标为 ,则 BD = m .∵点 B 为 AC 的中点,∴ =
= .∴ CE =2 BD =2 m .∴点 C 的坐标为 .
答图
设直线 BC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ax + b ( a ≠0),则解得
∴直线 BC 的函数表达式为 y =- x + .当 x
=0时, y = .∴点 A 的坐标为 .∵△ AOC 的面积是6,
∴ · ·2 m =6.解得 k =4.故答案为4.
答图
10. (2022·衢州)如图,在△ ABC 中,边 AB 在 x 轴上,边 AC 交
y 轴于点 E ,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恰好经过点 C ,与
边 BC 交于点 D . 若 AE = CE , CD =2 BD , S△ ABC =6,则 k
= .
 
【解析】如答图,过点 C 作 CF ⊥ x 轴于点 F ,过点 D 作 DG ⊥ x
轴于点 G . 设点 C 的坐标为 ,则 OF = m , CF = n , mn
= k .∵ AE = CE , CD =2 BD ,∴ = , = .∵ OE ⊥ x
轴, CF ⊥ x 轴,∴ OE ∥ CF . ∴△ AOE ∽△ AFC . ∴ = =
,即 AO = AF . ∴ AO = OF = m ,又∵ CF ⊥ x 轴, DG ⊥ x
轴,∴ CF ∥ DG ,∴△ BDG ∽△ BCF ,
∴ = = ,即
= = .∴ DG = n , BG = BF .
答图
令 y = = n ,得 x = =3 m .∴ D , OG =3 m .∴
FG = OG - OF =2 m .由 BG = BF ,得 BF = FG =3 m .∴ AB =
AO + OF + BF = m + m +3 m =5 m .∵ S△ ABC =6,∴ AB · CF =
×5 mn =6.解得 mn = ,即 k = .故答案为 .
答图
11.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AC = BC =5, AB =8, AB ⊥ x 轴
于点 A . 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经过点 C ,交 AB 于点
D .
(1)若 OA = AB ,求 k 的值;
解:(1)如答图,过点 C 作 CE ⊥ AB 于点 E ,
CF ⊥ OA 于点 F ,则 CF = AE .
∵ AB =8, AC = BC , CE ⊥ AB ,∴ BE = AE
= CF =4.
在Rt△ ACE 中,由勾股定理,得 CE =3.
∵ OA = AB =8,∴ OF =5.
∴点 C (5,4).
∵点 C 在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
∴ k =20.
答图
(2)若 BC = BD ,连接 OC ,求△ OAC 的面积.
解:(2)∵ BC = BD =5, AB =8,∴ AD =3.
设点 A 的坐标为( m ,0),则 C , D 两点的坐
标分别为( m -3,4),( m ,3).
∵ C , D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 y = ( x >0)的图象上,
∴4( m -3)=3 m .解得 m =12.
∴点 A (12,0), C (9,4), D (12,3).
∴ S△ OAC = ×12×4=24.
12. (选做)如图,已知一次函数 y = kx + b 与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交于点 A , B ,且直线 AB 交 x 轴于点 D ,
Rt△ AOC 的面积为3.
(1)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1)∵点 A 在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象
上, AC ⊥ x 轴于点 C , S△ AOC =3,
∴ c =2 S△ AOC =2×3=6.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
把 A , B ( n ,-3)两点分别代入
表达式,解得 m =2, n =-2.
∴点 A , B .
∵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点 A , B ,
∴解得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x -1.
(2)直接写出不等式 kx + b > 的解集;
解:(2)观察图象可得,不等式 kx + b >
的解集为-2< x <0或 x >3.
解:(3)∵ AC ⊥ x 轴,∴点 C .
当 y = x -1=0时,解得 x =1.
∴点 D .∴ CD =3-1=2.
如图,过点 B 作 BE ⊥ AC 交 AC 延长线于点
E ,过点 P 作 PF ⊥ AC 交 AE 于点 F .
设点 P ( n , n -1).
∴ S△ ABC = AC · BE = ×2× =5,
S△ APC = AC · PF = ×2×(3- n )=3- n .
(3)点 P 是直线 AB 上的动点,若 CP 把△ ABC 分成面积比为
2∶3的两部分,求点 P 的坐标.
①当 S△ APC = S△ ABC = ×5=2时,有3- n =2.解得 n =1.
②当 S△ APC = S△ ABC = ×5=3时,有3- n =3.解得 n =0.
当 n =1时, n -1=0;当 n =0时, n -1=-1.
∴符合条件的点 P 的坐标为 或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7张PPT)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专题5 概率的综合问题
1. 为了调查某批乒乓球的质量,根据所做试验,得到这批乒乓
球“优等品”的频率如图所示,则这批乒乓球“优等品”的概
率的估计值(精确到0.01)为( B )
A. 0.94 B. 0.95 C. 0.96 D. 0.97
B
2. 有三张正面分别写有数字-2,-1,1的卡片,它们的背面完
全相同.将这三张卡片背面朝上洗匀后,从中随机抽取一张,以
其正面的数字作为 x 的值,放回卡片,洗匀,再从三张卡片中随
机抽取一张,以其正面的数字作为 y 的值,两次结果记为( x ,
y ),则使分式 有意义的( x , y )的概率为( B )
A. B. C. D.
B
3. 如图,顺次连接一张矩形纸板各边中点得到菱形,再顺次连
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矩形.将一个飞镖随机投掷到大矩形纸
板上,则飞镖落在阴影区域的概率为( B )
A. B. C. D.
(第3题图)
B
4. 从-2,-1,1,2这四个数中任取一个数作为 a 的值,再从
余下的三个数中任取一个数作为 b 的值,则不等式组有
整数解的概率为 .
5. 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有如图所示的 A , B 两
点,在格点上任意放置点 C ,恰好能使得△ ABC 的面积为1的概
率为 .
 
 
(第5题图)
6. 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8个红球和16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
其他都相同.
(1)求从袋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
解:(1) P (摸出一个球是红球)= = .
(2)现从袋中取走若干个白球,并放入相同数量的红球.搅拌
均匀后,要使从袋中随机摸出一个球是红球的概率为 ,则需取
走多少个白球?
解:(2)设取走 x 个白球,则 = .解得 x =7.
故需取走7个白球.
7.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黑、白两种颜色
的球共4个,某小组做摸球试验,将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
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袋中,不断重复.下表是活动进行中的
一组统计数据:
摸球的次
数 n 1 000 2 000 4 000 8 000 10 000 …
摸到白球
的次数 m 749 1 499 2 998 6 000 7 501 …
摸到白球
的频率 0.749 0 0.749 5 0.749 5 0.750 0.750 1 …
(1)根据试验结果,试估算口袋中白球的数量;
解:(1)由题表可知,当 n 很大时,摸到白球的频率将会稳定
于0.75,∴摸到白球的概率为0.75.
设口袋中白球个数为 x ,则 =0.75.
解得 x =3.
故估计口袋中白球有3个.
(2)在(1)的基础上,若同时从该口袋中摸出两个球,用画
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这两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解:(2)记三个白球分别为A1,A2,A3,黑球为B. 根据题
意,画树状图(略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两个球颜色相同
的结果有6种,
∴ P (两个球颜色相同)= = .
8. 三张背面完全相同的数字牌,它们的正面分别印有数字1,
2,3,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从中随机抽取一张,记录牌上
的数字并把牌放回洗匀,再重复这样的步骤两次,得到三个数
字 a , b , c ,则以长为 a , b , c 的线段正好构成等边三角形的
概率是 .
 
由树状图可知,共有27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构成等边三角形
的结果有3种,∴ P (以 a , b , c 为长正好构成等边三角形)=
= .故答案为 .
【解析】根据题意,画树状图(略图)如下:
9. 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同型号的红球 m 个,黄球 n 个.小明
做试验:往该口袋中再放入同型号的红球1个,把球摇匀后,从
中任取一球出来.经过大量重复试验,小明发现取出红球的频率
越来越稳定于0.5.小聪做试验:从该口袋中取出2个红球,把球
摇匀后,再从口袋中任取一球出来.经过大量重复试验,小聪发
现取出红球的频率越来越稳定于0.2,则 m + n 的值是 .
7 
【解析】根据题意,得整理,得
解得经检验,是原分式方程
组的解,且符合题意.∴ m + n =7.故答案为7.
10. 为监控某条生产线上产品的质量,检测员每隔相同时间抽取
一件产品,并测量其尺寸.在一天的抽检结束后,检测员将测得
的15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成如下表格:
编号 尺寸/cm 编号 尺寸/cm 编号 尺寸/cm
1 8.72 6 8.96 11 9.04
2 8.88 7 8.97 12 9.06
3 8.92 8 8.98 13 9.07
4 8.93 9 a 14 9.08
5 8.94 10 9.03 15 b
按照生产标准,产品等次规定如下:
尺寸 x /cm 产品等次
8.97≤ x ≤9.03 特等品
8.95≤ x ≤9.05 优等品
8.90≤ x ≤9.10 合格品
x <8.90或 x >9.10 非合格品
注:在统计优等品个数时,将特等品计算在内;在统计合格品
时,将优等品(含特等品)计算在内.
(1)已知此次抽检的合格率为80%,请判断编号为15的产品是
否为合格品,并说明理由.
解:(1)编号为15的产品不是合格品.理由如下:∵抽检的合
格率为80%,
∴合格品有15×80%=12(件),
即非合格品有3件.
而从编号1至编号14对应的产品中,只有编号1与编号2对应的产
品为非合格品,
故编号为15的产品不是合格品.
①求 a 的值;
②将这些优等品分成两组,一组尺寸大于9 cm,另一组尺寸不
大于9 cm,从这两组中各随机抽取1件进行复检,求抽取到的2
件产品都是特等品的概率.
(2)已知此次抽检出的优等品尺寸的中位数为9 cm.
解:(2)①按照优等品的标准,从编号6到编号11对应的6件产
品为优等品,中间两件产品的尺寸数据分别为8.98和 a ,
∴ =9.
解得 a =9.02.
②在优等品当中,编号6,7,8对应的产品尺寸不大于9 cm,分
别记为A1,A2,A3;编号9,10,11对应的产品尺寸大于9 cm,
分别记为B1,B2,B3,其中的特等品为A2,A3,B1,B2.根据题
意,列表如下:
B1 B2 B3
A1 (A1,B1) (A1,B2) (A1,B3)
A2 (A2,B1) (A2,B2) (A2,B3)
A3 (A3,B1) (A3,B2) (A3,B3)
由表可知,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2件产品都是特等品的
结果有4种,
∴ P (抽取到的2件产品都是特等品)= .
11. (选做)如图,已知 AC 与 BD 是☉ O 的两条直径,首尾顺次
连接点 A , B , C , D 得四边形 ABCD . 若 AC =10,∠ BAC =
36°,现随机向该圆形内掷一枚小针,设针尖落在阴影区域内的
概率为 P1,针尖落在该圆形的其余区域内的概率为 P2,求 的
值.(提示: S扇形= π R2, n °为圆心角度数, R 为半径)
解:∵ AC 与 BD 是☉ O 的两条直径,
∴ OA = OB = OC = OD .
∵ OA = OB ,
∴∠ OAB =∠ OBA .
∵ OA = OD ,∴∠ OAD =∠ ODA .
∴∠ OAB +∠ OAD = =90°,
即∠ DAB =90°.
同理,得∠ ADC =∠ DCB =∠ CBA =90°.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点 O 是 BD 的中点,
∴ S△ COD = S△ BOC , S△ AOD = S△ AOB .
∵∠ BAC =36°=∠ OBA ,
∴∠ BOC =∠ DOA =72°.
∴ S阴影= S扇形 BOC + S扇形 AOD =π× × +π× ×
=π×52×2× =10π.
∵ S☉ O =π× =52π=25π,
∴ P1= = .
∴ P2=1- P1=1- = .
∴ = = .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5张PPT)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专题7 相似三角形中常作的辅助线
1. 如图, AD 是△ ABC 的中线,点 E 是 AD 上的一点,且 AE =
AD , CE 的延长线交 AB 于点 F . 若 AF =1 cm,则 AB =( C )
A. 3 cm B. 4 cm C. 5 cm D. 6 cm
(第1题图)
C
2.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BD ⊥ AB 交 AC 于点 D , AD =
AC , AB =2,∠ ABC =150°,则△ DBC 的面积是( A )
A. B. C. D.
(第2题图)
A
3. 如图,在Rt△ ABC 中,∠ ACB =90°, CD ⊥ AB ,垂足为 D ,
AF 平分∠ CAB 交 CD 于点 E ,交 CB 于点 F . 若 AC =3, AB =
5,则 CE 的长为( A )
A. B. C. D.
(第3题图)
A
4.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BAC =60°,∠ ABC =90°,直线
l1∥ l2∥ l3, l1与 l2之间的距离是1, l2与 l3之间的距离是2,且 l1,
l2, l3分别经过点 A , B , C ,则边 AC 的长为 .
(第4题图)
 
5. 如图,点 A 的坐标为(0,1),点 B 是 x 轴正半轴上的一动
点,以 AB 为边作Rt△ ABC ,使∠ BAC =90°,∠ ACB =30°.设
点 B 的横坐标为 x ,点 C 的纵坐标为 y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为 .
(第5题图)
y = x +1( x >0) 
6.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 AB = AC =10,边 AC 的垂直平
分线交 BC 于点 D ,交 AC 于点 E . 若△ ABD 的周长为26,则 DE
的长为 .
(第6题图)
 
【解析】如图,过点 A 作 AF ⊥ BC 于点 F . ∵ DE 是 AC 的垂直平
分线,∴ AD = CD ,∠ DEC =90°, AE = EC =5.∵△ ABD 的
周长为26,∴ AB + BD + AD =26.∴ AB + BD + DC = AB + BC
=26.∵ AB =10,∴ BC =16.∵ AB = AC =10,∴ CF =8.∴ AF
= = =6.∵∠ DEC =∠ AFC =90°,∠ C
=∠ C ,∴△ DEC ∽△ AFC . ∴ = .∴ = .解得 DE = .
故答案为 .
7. 如图,已知△ ABC 的边 AB 上有一点 D ,边 BC 的延长线上有
一点 E ,且 AD = CE , DE 交 AC 于点 F . 试证明: AB · DF =
BC · EF .
证明:如答图,作 DG ∥ BC ,交 AC 于点 G ,
则△ ADG ∽△ ABC ,△ DGF ∽△ ECF .
∴ = , = .
又∵ AD = CE ,
∴ = , = .
∴ = .
∴ AB · DF = BC · EF .
答图
8. 如图,在△ ABC 中,已知∠ C =90°,点 D 为 AB 的中点,点
M 为射线 AC 上一点,点 N 为射线 CB 上一点,且 DM ⊥ DN ,求
证: = .
证明:如答图,分别过点 D 作 DP ⊥ BC 于点 P , DQ ⊥ AC 于点
Q ,则∠ DQC =∠ DPC =90°.
∵∠ C =90°,∴四边形 DPCQ 是矩形.
∴∠ QDP =90°.
又∵ DM ⊥ DN ,
∴∠ MDQ +∠ QDN =∠ QDN +∠ NDP =90°.
∴∠ MDQ =∠ NDP .
又∵∠ DQM =∠ DPN =90°,
答图
∴△ DQM ∽△ DPN . ∴ = .
∴ DQ ∥ BC , DP ∥ AC .
又∵点 D 是 AB 的中点,
∴ DQ = BC , DP = AC .
∴ = .
答图
9. 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点 E , F 分别在边 AD , CD 上,
AF , BE 相交于点 G . 若 AE =3 ED , DF = CF ,则 的值
是 .
 
(第9题图)
【解析】如图,作 FN ∥ AD 交 AB 于点 N ,交 BE 于点 M . ∵四边
形 ABCD 是正方形,∴ AB ∥ CD . ∵ FN ∥ AD ,∴四边形 ANFD
是平行四边形.又∵∠ D =90°,∴ ANFD 是矩形.由 AE =3
DE ,设 DE = a ,则 AE =3 a , AD = AB = CD = FN =4 a , AN
= DF =2 a .∵ AN = BN , MN ∥ AE ,∴ MN = AE = a .∴ FM
= a .∵ AE ∥ FM ,∴△ AGE ∽△ FGM . ∴ = = = .故
答案为 .
10.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BC 的两边 OA , OC 分
别在 x 轴和 y 轴上,且 OA =5, OC =3.若把矩形 OABC 绕着点 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点 A 恰好落在 BC 边上的点 A1处,则点 C
的对应点 C1的坐标为 .
 
(第10题图)
【解析】如图,过点 C1作 C1 N ⊥ x 轴于点 N ,过点 A1作 A1 M ⊥ x
轴于点 M . ∵ OA =5, OC =3,∴ OA1=5, A1 M =3,∴ OM =
4.由题意,可得∠ C1 NO =∠ A1 MO =90°,∠1=∠2=∠3,则
△ A1 OM ∽△ OC1 N . ∴ = ,即 = .∴ = .设 ON
=3 x ,则 C1 N =4 x .又∵ OC1=3,∴(3 x )2+(4 x )2=9.解
得 x =± (负数舍去).∴ ON = , C1 N = .故点 C1的坐标为
.故答案为 .
11. 如图,已知△ ABC 和△ 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点 B , C ,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BD ,交 AC 于点 F ,连接 AD .
(1)若 AD2= FD · BD ,求证: AD = BF .
(1)证明:∵ AD2= FD · BD ,∴ = .
又∵∠ ADF =∠ BDA ,∴△ ADF ∽△ BDA .
∴∠ FAD =∠ ABD .
∵△ ABC 和△ CDE 均为等边三角形,
∴ AB = AC ,∠ BAC =∠ DCE =∠ ACB =60°.
∴∠ ACD =60°.∴∠ ACD =∠ BAF =60°.
在△ ACD 和△ BAF 中,
∴△ ACD ≌△ BAF (ASA).∴ AD = BF .
(2)若∠ BAD =90°, BE =6.
①求△ BDE 的面积;
②求 DF 的长.
(2)解:①∵∠ BAD =90°,∠ BAC =60°,
∴∠ CAD =30°.
∵∠ ACD =60°,∴∠ ADC =90°.
∴ DC = AC . ∴ CE = BC .
∵ BE =6,∴ CE =2, BC =4.
如图,过点 D 作 DG ⊥ BE 于点 G .
∵△ CDE 为等边三角形,
∴ CG = EG =1.∴ BG =5.
在Rt△ CDG 中, DG = CG = .
∴ S△ BDE = BE · DG = ×6× =3 .
②在Rt△ BDG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BD = = =2 .
∵∠ ABC =∠ DCE =60°,∴ CD ∥ AB .
∴△ CDF ∽△ ABF . ∴ = = .
∴ = .∴ DF = .
12. (选做)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 ABCD 中,已知点 E 为
AD 的中点.连接 BE ,将△ ABE 沿 BE 折叠得到△ FBE , BF 交 AC
于点 G . 求 CG 的长.
解:如答图,延长 BF ,交 CD 于点 H ,连接 EH .
∵△ FBE 由△ ABE 沿 BE 折叠得到,
∴ EA = EF ,∠ EFB =∠ EAB =90°.
∵点 E 为 AD 的中点,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1,
∴ EA = ED = .∴ ED = EF = .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 D =∠ EFB =∠ EFH =90°.
答图
在Rt△ EDH 和Rt△ EFH 中,
∴Rt△ EDH ≌Rt△ EFH (HL).
∴∠ DEH =∠ FEH .
又∵∠ AEB =∠ FEB ,
∴∠ DEH +∠ AEB =90°.
又∵∠ ABE +∠ AEB =90°,∴∠ ABE =∠ DEH .
∴△ DHE ∽△ AEB .
答图
∴ = = .∴ DH = .
∴ CH = CD - DH =1- = .
∵ CH ∥ AB ,∴△ CHG ∽△ ABG .
∴ = = .
∴ CG = AG = ( AC - CG ).
∵ AB =1, CB =1,∠ CBA =90°,
答图
∴ AC = .∴ CG = - CG ).
∴ CG = .
答图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共21张PPT)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4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综合应用问题
1. 下列方程中,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是( A )
A. x2+9=6 x B. x2-1=0
C. x2-4 x =4 D. x2-2 x =0
2. 已知α,β是一元二次方程 x2+ x -2=0的两个实数根,则α+β
-αβ的值是( B )
A. 3 B. 1 C. -1 D. -3
A
B
3. 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kx2-6 x +9=0有实数根,则 k 的取值范围
是( D )
A. k <1且 k ≠0 B. k <1
C. k ≤1且 k ≠0 D. k ≤1
D
4. 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10 x + m =0有实数根,则 m 的取
值范围是 .
5. 对于任意实数 k ,关于 x 的方程 x2-( k +4) x +8 k =0的根
的情况为 .
6. 设 x1, x2是方程 x2-4 x +2=0的两根,则:
(1) + = ;
(2)| x1- x2|= ;
(3)( x1+1)( x2+1)= .
m ≤25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2  
7 
7. (2023·岳阳)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 mx + m2- m
+2=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 x1+ x2+ x1 x2=2,求实数 m
的值.
解:∵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 mx + m2- m +2=0有两个不
相等的实数根,
∴Δ= -4 =4 m -8>0.
解得 m >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 x2=-2 m , x1 x2= m2- m +2.
∵ x1+ x2+ x1 x2=2,∴-2 m + m2- m +2=2.
解得 m1=3, m2=0(不合题意,舍去).∴ m =3.
8.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x -2=0有两个实数根.
(1)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1)由题可知, m ≥0.
又∵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x -2=0有两个实数根,
∴Δ=( )2-4×1×(-2)= m +8≥0.
解得 m ≥-8.
∴ m ≥0.
解:(2)∵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x -2=0有两个实数
根 x1, x2,
∴ x1+ x2=- , x1 x2=-2.
∴( x1- x2)2-17=( x1+ x2)2-4 x1 x2-17=0,
即 m +8-17=0.
解得 m =9>0,符合题意.
故 m =9.
(2)设方程的两根为 x1, x2,且满足( x1- x2)2-17=0,求
m 的值.
9.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x +1=0有两个实数
根,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由题意,可得 m -1≠0,Δ=(-1)2-4
×1≥0.解得 m ≠4, m ≤5.故答案为 m ≤5且 m ≠4.
m ≤5且 m ≠4 
10.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m -1)2 x2+3 mx +3=0有一
个实数根为-1,则该方程的另一个实数根为 .
【解析】将 x =-1代入原方程,得( m -1)2-3 m +3=0.化
简,得 m2-5 m +4=0.解得 m1=1, m2=4.又∵原方程是一元二
次方程,∴( m -1)2≠0,即 m ≠1.∴ m =4.将 m =4代入原方
程并化简,得3 x2+4 x +1=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 x2= .
∵ x1=-1,∴ x2=- .故答案为- .
-  
11.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1=0.
(1)当 b = a +2时,利用根的判别式判断该方程根的情况;
解:(1)由题意,得 a ≠0,Δ= b2-4 ac =( a +2)2-4 a =
a2+4 a +4-4 a = a2+4.
∵ a2>0,∴Δ>0.
∴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 a ,
b 的值,并求出此时方程的根.
解:(2)∵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Δ= b2-4 a =0.
若 b =2, a =1,则原方程变形为 x2+2 x +1=0.
解得 x1= x2=-1.(答案不唯一)
12.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 -1)( x -4)= p2,其中 p
为实数.
(1)求证: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证明:原方程可化为 x2-5 x +4- p2=0.
∵Δ=(-5)2-4×(4- p2)=4 p2+9>0,
∴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 p 为整数,则 p 为何值时,方程有整数解?(直接写出
三个)
(2)解: p 为0,2,-2.
【解析】原方程可化为 x2-5 x +4- p2=0.∵方程有整数解,
∴ 为整数.∴当 p 取0,2,-2时,方程有整数解.
13. 已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3 x + m -2=0有两个实数根
x1, x2.
(1)求 m 的取值范围;
解:(1)∵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3 x + m -2=0有两个实
数根,
∴Δ≥0,即9-4( m -2)≥0.解得 m ≤ .
∴ m 的取值范围是 m ≤ .
(2)若 x1, x2满足2 x1=| x2|+1,求 m 的值.
解:(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 x2=3, x1 x2= m -2.
∵ x1, x2满足2 x1=| x2|+1,
∴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 x2≥0时,2 x1= x2+1.
把 x2=3- x1代入,得2 x1=3- x1+1.
解得 x1= .∴ x2= .
∴ m -2= x1 x2= .∴ m = .
②当 x2<0时,2 x1=- x2+1.
把 x2=3- x1代入,得2 x1=-3+ x1+1.
解得 x1=-2.∴ x2=5.
这与 x2<0矛盾,故舍去.
综上所述, m 的值为 .
14. (选做)已知 ABCD 的两边 AB , AD 的长是关于 x 的方程
x2- mx + - =0的两个实数根.
(1)当 m 为何值时,四边形 ABCD 是菱形?并求出这时菱形的
边长.
解:(1)要使 ABCD 是菱形,必有 AB = AD .
又∵ AB , AD 的长是关于 x 的方程 x2- mx + - =0的两个实
数根,
∴Δ=(- m )2-4× =( m -1)2=0.
解得 m =1.
∴当 m =1时,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当 m =1时,原方程为 x2- x + =0,
即 =0,
解得 x1= x2= .
∴菱形 ABCD 的边长是 .
(2)若 AB 的长为2,则 ABCD 的周长是多少?
解:(2)把 x =2代入原方程,得4-2 m + - =0.
解得 m = .
将 m = 代入原方程,得 x2- x +1=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 AB · AD =1.
∴方程的另一根 AD = = .
∴ ABCD 的周长是2× =5.
演示完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