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 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
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 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2.萨尔曼·鲁西迪,英国著名“魔幻写实主义”作家,被称为后毛姆时代最伟大的殖民文学教父。由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使他具有独特的视角,在世界文学、艺术等发展历史上,诞生过许多关于殖民主义的优秀文艺作品,以下关于殖民主义(体系)描述正确的是( )
A.1919年,第一次泛非会议的召开,体现了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强烈愿望
B.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发展了新的文化
C.二战后,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斗争,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签署协议,承认其独立
D.殖民体系的瓦解直接促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3.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坎特伯雷大主教也称赞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回国后,张伯伦更是受到了群众自发的、凯旋似的欢迎。材料能够说明( )
A.张伯伦成为英国反法西斯的英雄 B.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
C.张伯伦的治国能力得到广泛认同 D.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广泛
4.有学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民族主义蔓延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各民族自己开创命运的自由主义精神在时代上被定格为最普遍的价值,且是不可倒退的。该学者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推动了民族主义的传播
C.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D.改变了各洲的力量对比
5.2002—2010年,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56%下降到32%。其中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视觉艺术、工艺品和新媒体的出口额下降明显,而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多的产品出口额则较为稳定。据此可知,日本文化产业( )
A.陷入长期增长停滞 B.出口规模不及欧美
C.面临文化兼容挑战 D.遭遇别国强大竞争
6.下图是16-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下列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罪恶的“三角贸易”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欧洲殖民者的扩张 D.躲避一战的战火
7.二战以来,韩国创建了近百个书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学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向青少年讲授儒学典籍和传统礼仪。成均馆大学以儒家思想为办学理念,开设儒学必修课,以仁、义、礼、智为校训。由此可见,韩国( )
A.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B.重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C.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 D.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转型
8.摇滚乐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表达情感,五六十年代迅速的风靡全球。而摇滚乐的形成融合了黑人音乐家所演奏的“节奏与布鲁斯”和“蓝调”音乐(早期比较受白人排斥的音乐形式),也有白人音乐家的“乡村与西部音乐”。摇滚乐的产生与风靡反映了( )
A.艺术形式彰显文化魅力 B.20世纪后期黑人音乐已广受欢迎
C.文化在交融中不断发展 D.二战后美国文化深刻的影响着世界
9.下面是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 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 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都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适应战后形势发展多元文化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替代民族文化
10.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
排名 难民来源国 2016年难民人数 占全球难民比例 难民产生的原因
1 叙利亚 550万人 约24% 武装冲突
2 阿富汗 250万人 11% 长期动荡暴力冲突
3 南苏丹 140万人 6% 武装冲突
①难民主要来自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②发达国家对难民问题的产生无责任
③战争、贫穷是难民产生的主要原因 ④和平与发展是解决难民问题的关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伏尔泰、马志尼和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和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这段话的主旨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
B.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1919年孙中山就已经产生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思想
12.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哈尔滨等地的工人高喊“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举行纪念活动,参加人数达五六万。这显示出( )
A.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潮 B.中国工人阶级出现新的觉醒
C.工人运动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D.中共成立后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3.如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二战后殖民体系已经瓦解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D.文化多样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4.侯杨方《中国人口史》论述,清末民初到抗战前的人口增速更是超过了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在1911到1936年间,全国人口从4.1亿增长到5.3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 B.近代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
C.西医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D.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
15.马汉经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皆取决于是否控制了海洋,英国正是通过海军才称雄于世的。如图反映的是一战之后几年内英国的军费变化情况,如图由此可知( )
A.英国的霸权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B.帝国主义国家遭到沉重打击
C.一战导致了英国反战情绪高涨 D.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从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17.20世纪初,近代知识阶层改变了传统的“家一国一天下”空间观念,以全新的空间观念来编纂乡土史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
——《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
材料二 省籍联会斐然暴述,提倡本省风气,固然可敬……但省界甚严,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
——据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
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客家人的乡土史志,突出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的汉种;广府人的乡土史志则把客家视为“外米诸种”,或称为“匪”。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广东省教育主管机关在1910年明令各地停止乡土史志书写。
——据《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革命及其后拿破仑所从事的战争加强了欧洲各地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在法国,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共和国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鼓舞人们振作起来抵抗外国军队对革命的破坏,保卫革命的成果。革命领导人将《马赛进行曲》定为国歌,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在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随着革命的进行和拿破仑军队的入侵,民族意识汹涌而起。对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反对同样也激发了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1914—1945年,欧洲经历了历史上最可怕的噩梦,欧洲文明几乎被摧毁。要恢复欧洲经济以及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只有一个途径——组建超国家联合体。“我们必须建设欧罗巴合众国!”丘吉尔在1946年苏黎世一次令人难忘的演讲中表态说。两年后,丘吉尔参加的在海牙举办的历史性会议取得了成功。这次会议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750名代表参会,包括康德拉·阿登纳等政治家。从那时起,欧洲的政治和外交精英开始将欧洲大陆的未来与欧洲统一联系在一起。
——【西】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战争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卡叠什之战
材料一: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叠什上纪念碑的铭文。它记录了公元前1274年,埃及与赫梯联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的经过。以下是卡叠什战役铭文的部分内容:
“我是伟大的法老,统治整个埃及,我的权力无可匹敌。当赫梯联盟试图入侵我的领土时,我率领我的军队与他们交战,并在卡叠什击败了他们。我们消灭了他们的军队,停虏了他们的将领,夺取了他们的财富和珍宝。这场胜利证明了我们的勇气和实力,也证明了我们的神灵的支持和眷顾。因此,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个胜利,以及我们为了保卫自己和我们的国家而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在卡叠什之战中,到底胜利属于谁,说法不一。埃及的铭文说胜利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梯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败。这个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在埃及神庙的墙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胜利浮雕,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认为自己才是胜利者,因为这次战役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在此后几年中,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评析《卡叠什战役铭文》的史料价值。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围绕“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在印度成立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的广泛传播,因为二战后印度独立,西方国家为了不让印度过快发展,因此推广英语,植入西方价值观,D项正确;印度和西方意识形态一致,排除A项;材料和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原因,是变化的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殖民者的入侵使得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 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 洲文化,B项正确;第一次泛非会议1900年召开,排除A项;二战后,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斗争,法国总统戴高乐而非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签署协议,承认其独立,排除C项;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利于推动而非直接促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上下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举国欢庆,并把参与签订《慕尼黑协定》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视为民族英雄,根据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说明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极为广泛,D项正确;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重要推手,而非反法西斯的英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比较信息,无法说明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上下追捧张伯伦在外交上推行的绥靖政策,而非对其治国能力的广泛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世界)。根据“使欧洲的民族主义蔓延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各民族自己开创命运的自由主义精神在时代上被定格为最普遍的价值”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传播了民族主义,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民族意识的兴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民族意识传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强调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A、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改变了各洲的力量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02至2010年的日本。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引发因素是日本特色的文化产品出口下降,而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多的产品则稳定,这说明欧美受众对日本特色文化认可程度有限,C项正确;数据是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不能推断总额增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日本与欧美文化出口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下降的原因是文化兼容问题,无法得出遭遇别国强大竞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到1918年,躲避一战的战火与题干时间不一致,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16到19世纪,罪恶的“三角贸易”使大量非洲黑人迁移到美洲;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欧洲殖民者的扩张推动了欧洲人口的外迁,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二战后韩国。据材料,二战以来,韩国创建了近百个书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学学校,开设儒学相关课程,体现重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B项正确;韩国在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成果,排除A项;韩国形成了儒家文化与 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民族文化,而材料所述仅涉及传承儒家文化,排除C项;韩国注重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而非推动文化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美国)。美国的摇滚乐融合了黑人音乐家所演奏的“节奏与布鲁斯”和“蓝调”音乐(早期比较受白人排斥的音乐形式),也有白人音乐家的“乡村与西部音乐”,是不同文化类型融合的代表之一,其产生与风靡反映了文化在交融中不断发展,C项正确;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在材料中并不能解释摇滚乐的产生与流行现象,排除A项;摇滚乐并不是黑人音乐的代表,排除B项;美国文化影响世界并不能解释摇滚乐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排除A项;材料所展现的情况并非这些国家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多元文化,而是殖民时代遗留造成的文化多元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利用西方文化替代民族文化”,而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16年的西亚、非洲地区。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难民的来源来看,主要来自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从难民产生的原因来看战争、贫穷是两大因素,对于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源是杜绝难民的产生,所以和平与发展是解决难民问题的关键,由此可知①③④正确;发达国家对难民问题的产生无责任,不符合史实,发达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掠夺是其发生战争的主要因素之一,②错误。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洲革命的指导思想由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变为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俄国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战中欧洲国家的强权政治使亚洲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这都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亚洲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B项;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工人高喊‘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新的觉醒,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潮,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逐渐走向国际联合,排除C项;中共成立时间是192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种姓因素”属于印度民族文化,“学习英国”属于借鉴西方文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新加坡历史上早就吸收了儒家文化,新加坡有儒家文化背景”,同时新加坡“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以及材料中“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综合可知,材料反映了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呈现出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不是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呈现出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不仅仅是“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兴民族国家保留了一定的民族文化,不是强调民族文化遭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民初到抗战前的中国。据材料“清末民初到抗战前的人口增速更是超过了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在1911到1936年间,全国人口从4.1亿增长到5.3亿”并结合所学,清末民初到抗战前的这段时期,中国民族危机虽不断加深,但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近代工业、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政治、思想、社会风俗等在民主、法治、理性、平等、自由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中国不断走向近代化,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时期,生命保障相对提高的社会环境,故这一时期人口还是呈现增长状态,D项正确;“清末和1911年”民主共和思想尚未深入民心,排除A项;近代中国未完成了社会转型,排除B项;明末清初西医就传入中国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题干“从1919年到1923年英国海军军费不断递减”,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英国国力大损,海上霸权地位受到削弱,A项正确;材料是英国,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排除B项;材料反映一战削弱了英国海军实力,而不是战后英国反战情绪,排除C项;“失去”说法绝对,一战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受到削弱,二战后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变化过程:由对中国文化认可(西播热潮)到热情虽消退,但专业研究却得到发展。
原因:一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对资本主义文明失望;东方文化的传入(或文化自身优点);社会精英或知识分子推动。
20世纪末至二战期间:西方文明自身新发展;对东方文化借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等。
(2)共同点:推崇并利用中国文化服务于自身需要。
问题:发扬自身优势,注重对外来文明借鉴吸收;制定符合国情的文化策略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过程:根据材料“想输入些东方文明”到“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可得出由对中国文化认可到热情虽消退,但专业研究却得到发展。
原因:分别回答出一战后推崇东方文明、20世纪末至二战期间专业性研究得到发展的原因,切记要回答全面,涉及一战后对西方文明失望、东方文明传人和社会精英推动等、20世纪后西方文明新发展、传统中华文化优势等内容,要求表述清楚。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80年代及现代(世界)。共同点:根据材料“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材料一内容,可得出二者都推崇并利用中国文化服务自身需要。
注意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发扬自身优势,注重对外来文明借鉴吸收;制定符合国情的文化策略等内容,要求表述清楚、语言准确。
17.(1)新空间观念:强调以省份或地区为单位,重视乡土情感和地域认同,同时试图通过强化地方群体的凝聚力来增强国家的整体力量。成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清末新政的推动。
(2)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地方团结、增强爱国意识;促进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增强地方群体的凝聚力;推动地方自治和社会进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空间观念:根据材料一中“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材料二中“省籍联会斐然暴述,提倡本省风气”、“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可知,强调以省份或地区为单位,重视乡土情感和地域认同,同时试图通过强化地方群体的凝聚力来增强国家的整体力量。成因:根据材料“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结合材料中20世纪初的时间提示及所学可知,清末新政的推动;结合所学,从外部的影响看,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和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和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地方团结、增强爱国意识;结合所学可知,通过编写乡土史志,知识分子开始系统地整理和记录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增强地方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乡土史志的编写,往往强调地方的特色和优越性,这有助于激发地方群体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地方的凝聚力;通过乡土史志的编写和传播,知识分子可以影响和引导地方舆论,推动地方自治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有助于培养地方精英,提升地方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8.(1)影响:破坏了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瓦解;传播了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激发了法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被征服国家的民族意识,民族主义得到发展;《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制定民法典的蓝本。
(2)目的:恢复欧洲经济;恢复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
(3)认识:战争对于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战争打破了原有文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影响:根据材料“在法国,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共和国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可知激发了法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根据材料“在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随着革命的进行和拿破仑军队的入侵,民族意识汹涌而起”可知激发了被征服国家的民族意识,民族主义得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破坏欧洲的封建传统文化、加速封建主义的瓦解、传播启蒙思想及《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制定民法典的蓝本等角度进行补充。
(2)本题是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欧洲。目的:根据材料“欧洲经历了历史上最可怕的噩梦,欧洲文明几乎被摧毁。要恢复欧洲经济以及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只有一个途径——组建超国家联合体”可知恢复欧洲经济和恢复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欧洲。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我们要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具体分析可知战争对于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战争打破了原有文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
19.(1)《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埃及法老在战役后为了标榜个人功业而撰写的,是研究埃及与赫梯战争的一手文献史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铭文是战争一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撰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还需要结合战役所在地的考古发现和赫梯方、第三方的文献史料加以佐证。
(2)观点: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阐释:拿破仑在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激发了欧洲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但拿破仑战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广泛传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一战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一战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总之,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应珍惜和平,深刻认识: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论题也可拟 “文明之间的碰撞促进各国世界视野的扩大”、“战争带来的文化交锋促进文化的交流创新”等,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酌情得分。)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叠什上纪念碑的铭文”,结合所学,从史料内容、方向、性质和局限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首先须明确《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埃及法老在战役后为了标榜个人功业而撰写的,是研究埃及与赫梯战争的一手文献史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次指出该史实是战争一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撰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还需要结合战役所在地的考古发现和赫梯方、第三方的文献史料加以佐证。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埃及)。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在阅读材料一二基础上,围绕“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文字材料二“双方展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胜负,但双方都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等信息,明确个人观点如“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然后,考生需要结合所学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展开阐释,如用拿破仑对外战争、一战等史实,说明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观点,如明确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应珍惜和平,深刻认识和平合作才能共享繁荣。解题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