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4:1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下列选项中,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753年,瑞典王后收到一件国王赠送的特殊生日礼物:一座中式宫殿。她描述道: “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这体现了( )
A.中国建筑风格深受欢迎 B.瑞典贵族崇尚中国文化
C.瑞典是中欧文化交流中心 D.中西文化审美趋于一致
3.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朝鲜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基础上编撰形成的。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朝鲜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中朝医学历史传统相似
C.中华文化对外开放包容 D.中华文化影响范围扩大
4.安徽宏村的承志堂有“民间故宫”之称。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俗称“高堂”。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这种民居的设计( )
A.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D.有效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
5.下表所示是中华传统文化杰出的代表。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 )
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辽河流域
代表 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百越文化 红山文化
A.青铜文化 B.农耕文化
C.民族文化 D.道德文化
6.孔子说:“利者义之和也,乐其乐而利其利,以美利利天下。”孟子说: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说:“正其谊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儒学道德标准渐趋脱离生活实际 B.儒家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C.新儒学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局面 D.儒家势力在历经打压后再度崛起
7.《诗经》中有“国风”诗百余首,记录了周代社会的民情民风。周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民间诗歌的收集,认为“天听自我民听”,民声、民意中包含了天意。由此可见,周代的统治者主张( )
A.道法自然 B.敬天保民 C.仁者爱人 D.天人合一
8.周初统治阶级鉴于夏商二朝的灭亡,知道“惟命(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要永命必须保民。武王在《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天)命或受厥命的权衡。这体现了周朝( )
A.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 B.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
C.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 D.开创了早期儒家学派
9.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道:“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由此可见,顾炎武认为( )
A.要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积极有为 B.要明道救世,有社会责任感
C.要国正社会秩序,强调为学和做学问 D.要批判空谈,朴实治学
10.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或的《萍州可谈》以及赵汝适的《诸蕃志》等。这些著作多是据作者见闻记录,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活字印刷的推广 B.穷理考辨的自觉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异族政权的并立
11.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学术门派,永嘉学者“本诸圣贤之经,考求汉唐之史,凡天文、地理、井田、兵制、郊庙之礼乐、朝廷之官仪,下至族姓方技,莫不稽其沿袭,究其异同,参谬误以质诸文,观会通以措诸用”。这表明永嘉学派的治学特点是( )
A.埋首故纸潜心钻研 B.发明本心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针砭时弊 D.务实黜虚匡世济民
12.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选出当时最有学问和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博士,并授予他们五品以上或六品以下官衔,由皇帝身边的近臣太常负责管理,朝廷还为其提供比较舒适的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所以,这些博士官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并进行创作。这些举措( )
A.促使学校教育得到普及 B.使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D.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13.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
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 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
14.中国人很早就学会养蚕缫丝,将“蚕”与“蝉”赋予相似的文化属性,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中都有玉蝉。常见于墓葬中的蝉形玉珍,有着“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喻意。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多元一体的特征 B.自强不息的精神
C.以人为本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
15.“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 )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B.力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
C.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摘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先秦诸子之论战,实不及希(古希腊)哲之剧烈,而嫉妒偏狭之情大为吾历史污点者。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
材料三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而不绝,主要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看法,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1-1772年,由软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米文字,11米困版。71818个条目,2885幅插图,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暴,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5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
材料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乾降皇帝亲自审校的《四库会书》最终编纂而成,它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3470部书,其中科技著作内容不超过全书的5%。在征集图书的过程中,轮隆帝下令销毁了大量书籍,据学者统计,累计毁掉图书2929部。例如《天工开物》只因在序言中指出清朝龙兴之地东北在3000年前曾是蛮荒之地,就被禁毁了。《四库全书》编成后,乾隆帝决定人工抄写七部,分藏在6座城市,长期束之高阁。直到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影印1000套,21世纪初内地出版社前后影印了2000套,这些书发货后即很快售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澍《<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百科全书》编纂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编纂大型文化典籍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摘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16世纪到18世纪,受罗马教皇的派遣,先后有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起初,耶稣会士译介中国儒家经典的目的在于证明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是一样的。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耶稣会士们创办报纸和杂志等定期地、大量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因此在欧洲知识界和上流社会流传。意大利耶稣会士和葡萄牙耶稣会士合作,将《大学》译成拉丁文,以《中国的智慧》为名于1662年出版。《中庸》的译本则被取名为《中国的政治道德学》。17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曾专门诏谕皇家印刷厂大批印制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四书译稿。此外,传教士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作了介绍。经过传教士们的介绍和宣传,在那一时期的欧洲人眼中,中国文化是美妙绝伦、令人向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理想国家。
——摘编自王杰《儒家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先秦诸子之论战,实不及希(古希腊)哲之剧烈,而嫉妒偏狭之情大为吾历史污点者。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
材料四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耶稣会士在欧洲译介中华文化典籍的根本意图,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看法,并分析其成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与发展计量研究》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r2=006666,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
材料二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如表所示)
一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三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材料三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材料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材料属于史实描述?哪些材料属于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拟定一个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人而改变,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C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的是权利的归属问题,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人应该不断前进的精神品质,排除B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3年中国、瑞典。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瑞典国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瑞典国王是贵族的代表,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瑞典国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不能体现中国建筑风格深爱欢迎,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中国与瑞典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但是据材料无法得出瑞典是中欧文化交流中心的认识,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史实,中欧文化审美不可能趋向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医生不仅前往朝鲜半岛传授医学知识,中国社会还接纳朝鲜人民前来学医;此外,朝鲜人民通过对中国医学的借鉴发展了自己的医学,这不仅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朝医学交流的频次,排除A项;朝鲜半岛医学主要借鉴中华医学,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对朝鲜文化的辐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朝鲜半岛,“影响范围扩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安徽承志堂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这是受到传统礼制的影响,讲究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与自然的和谐,排除B项;这种民居的设计主要受到传统礼制的影响,排除C项;D项“有效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还是红山文化均属于大河文化——农耕文化,B项正确;青铜文化主要是商周时期的奴隶制文化,材料中半坡文化等都是石器文化,排除A项;民族文化的范围过于广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农耕文化,D项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人观点从义利相和到不谋其利,与生活实际脱离,A项正确;儒家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与材料中孟子、董仲舒观点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新儒学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儒家势力在历经打压后再度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的中国。《诗经》国风注重对民间诗歌的收集,因为统治者认为“天听自我民听”,民声是天意的体现,由此可见周代统治者主张敬天保民,B项正确;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仁者爱人属于儒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周朝。根据材料可知,要永命必须保民,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体现出周朝风行敬天保民的思想,A项正确;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排除B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丰富,题干仅仅谈到的是保民思想,排除C项;虽然孔子的儒家思想与周文王具有一定的渊源,但早期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开创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可知,顾炎武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即明道救世,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顾炎武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个人自我修养,也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强调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批判空谈,朴实治学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自然科学并未得以发展,与材料中现象无关,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宋代活字印刷术得到推广,促进了材料中著作的出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这一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与穷理考辨的自觉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因此出现了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或的《萍州可谈》以及赵汝适的《诸蕃志》等等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根据“考求汉唐之史,凡天文、地理、井田、兵制、郊庙之礼乐、朝廷之官仪,下至族姓方技,莫不稽其沿袭,究其异同,参谬误以质诸文,观会通以措诸用”可知,永嘉学派是探究学问,应用于实际,所以其特点是务实黜虚,匡世济民,D项正确;永嘉学派注重务实,并不是埋首故纸堆,排除A项;发明本心,经世致用是陆王心学的特点,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选出当时最有学问和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博士……这些博士官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并进行创作”概括得出结论是:政府给这些博士讲学和研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这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博士官一边讲学,一边研究学术并进行创作,并没有提到学校教育,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儒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具有相似的特征,说明当时形成了区域区域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公共权力满足社会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兽面或神人面不能证明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得出,体现出中华文化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多元发源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蝉”“蚕”体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均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的“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内涵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为今用,而非辩证审视西方文化,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两个维度上;其核心思想包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等;民本思想的实践主要依靠统治者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孟子的民本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民众的利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且经济措施在当时缺乏可操作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看法:儒学是君主专制的思想护符;儒学保守特征突出;儒学缺乏学术上的实证精神和包容精神;儒学依附政权,具有话语霸权。成因:维新变法的失败对梁启超思想造成冲击;清廷反动面目日益暴露(清政府腐败加剧,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流亡海外期间,梁启超对西学的认识加深;正统思想走向僵化、腐朽。
(3)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儒家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要认真辨析,坚决批判。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评述题先述后评。先概括孟子的思想内容,然后进行评价。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结合所学得出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两个维度上;其核心思想包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等;民本思想的实践主要依靠统治者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根据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其思想,得出孟子的民本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民众的利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且经济措施在当时缺乏可操作性。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得出儒学是君主专制的思想护符;根据材料“(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得出儒学保守特征突出;根据材料“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得出儒学缺乏学术上的实证精神和包容精神;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得出儒学依附政权,具有话语霸权。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新变法、清政府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西学认识加深等角度回答。如维新变法的失败对梁启超思想造成冲击;清廷反动面目日益暴露(清政府腐败加剧,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流亡海外期间,梁启超对西学的认识加深;正统思想走向僵化、腐朽。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态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角度分析。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儒家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要认真辨析,坚决批判。
17.(1)法国《百科全书》:民间编撰;编撰过程曲折;倡导理性精神;重视自然科学;传播效果明品。
中国《四库全书》:政府主导;寓禁于征;总结传统文化;重人文轻自然;传播效果有限。
(2)背景:启蒙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影响。
(3)意义:延续了重史修书的文化传统;总结和传承了文化成果;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塑造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法国、清朝时期中国。关于法国《百科全书》与中国《四库全书》的差异,据材料“1751-1772年,由软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可知,法国《百科全书》由民间编撰;据材料“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可知,编撰过程曲折;据材料“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54套”可知,传播效果明显;据材料“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可知,重视自然科学;据所学可知,《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编写的,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
据材料“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乾降皇帝亲自审校的《四库会书》最终编纂而成”可知,中国《四库全书》由政府主导;据材料“在征集图书的过程中,轮隆帝下令销毁了大量书籍”可知,寓禁于征;据材料“《四库全书》编成后,乾隆帝决定人工抄写七部,分藏在6座城市,长期束之高阁。”可知,传播效果有限;据所学可知,《四库会书》整理的多是人文方面书籍,体现出对自然科学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法国。关于法国《百科全书》编纂的背景,据材料“1751-1772年,由软德罗主编,数学家达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的理性辞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可知,当时欧洲正在开展启蒙运动;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后期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因此《百科全书》中有关于科学、工艺的内容。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法国、清朝时期中国。由材料及所学可知,《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都作为法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都总结和传承了本国的文化成果,延续了重史修书的文化传统;大型文化典籍的编纂过程中穷搜博征各种著作,汇集成浩瀚的书籍世界,不仅对文化遗产的保存意义重大,也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大型文化典籍的编纂以较为精密的分类体例部勒群籍,使之有序地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塑造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
18.(1)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两个维度上;其核心思想包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等;民本思想的实践主要依靠统治者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孟子的民本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民众的利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且经济措施在当时缺乏可操作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根本意图:回击宗教改革,维护罗马教廷(天主教会)的权威。
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促进了欧洲专制王权的成长;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客观上进一步削弱了天主教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列强对海外探险的好奇心。
(答出两点即可)
(3)看法:儒学是君主专制的思想护符;儒学保守特征突出;儒学缺乏学术上的实证精神和包容精神;儒学依附政权,具有话语霸权。
成因:维新变法的失败对梁启超思想造成冲击;清廷反动面目日益暴露(清政府腐败加剧,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流亡海外期间,梁启超对西学的认识加深;正统思想走向僵化、腐朽。(答出一点,两点)
(4)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儒家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要认真辨析,坚决批判。(答出一点,答出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评述题先述后评。先概括孟子的思想内容,然后进行评价。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结合所学得出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两个维度上;其核心思想包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等;民本思想的实践主要依靠统治者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根据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其思想,得出孟子的民本思想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民众的利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且经济措施在当时缺乏可操作性。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到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第一小问根本意图:根据材料“起初,耶稣会士译介中国儒家经典的目的在于证明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是一样的。”结合所学得出回击宗教改革,维护罗马教廷(天主教会)的权威。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传教士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作了介绍。经过传教士们的介绍和宣传,在那一时期的欧洲人眼中,中国文化是美妙绝伦、令人向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理想国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促进了欧洲专制王权的成长;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客观上进一步削弱了天主教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列强对海外探险的好奇心。
(3)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得出儒学是君主专制的思想护符;根据材料“(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得出儒学保守特征突出;根据材料“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得出儒学缺乏学术上的实证精神和包容精神;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得出儒学依附政权,具有话语霸权。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新变法、清政府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西学认识加深等角度回答。如维新变法的失败对梁启超思想造成冲击;清廷反动面目日益暴露(清政府腐败加剧,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流亡海外期间,梁启超对西学的认识加深;正统思想走向僵化、腐朽。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态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角度分析。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儒家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要认真辨析,坚决批判。
19.(1)史实描述:材料三、材料四。
历史解释:材料一、材料二。
(2)论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论述:中国古代教育以世俗教育为主,基本不受宗教控制,排斥“怪力乱神”;中国主流教育思想崇尚格物致知、举一反三等精神品质;中国古代教育往往以培养合格的百姓“父母官”为目的,重视关系民生的科技的传承;统治者重视医学、天文历算等实用之学,并通过科举制和官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但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不利的方面,其表现是:中国古代教育推崇“学而优则仕”,有限的科技教育只是打通仕途的手段;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仍为儒家经典,重视道德人伦和精神修养、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官学的科技教育局限于为帝王服务,重实用、轻理论;中国古代特定行业的技术教育极其强调血缘或师承,封闭性强,容易导致技术失传。总之,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利又有弊,急促成了古代中国科技的领先,由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落后。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的相关系数r2=006666,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经济、人口与教育的相关度大”可得出,材料一不仅有对历史史实的客观表述,还有对历史史实的评论,属于历史解释;据材料二“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可得出,材料二对儒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因而属于历史解释;据材料三“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可得出,材料三只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因而属于历史描述;据材料一四“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重大科技成果比例”可得出,材料四的示意图仅仅是对客观历史史实的呈现,因而是历史描述。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拟定一个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其次,读材料,拟论题。依据题中材料可以拟定这样的论题: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再次,引史实,展论述。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有关的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中国古代教育以世俗教育为主,基本不受宗教控制,排斥“怪力乱神”;中国主流教育思想崇尚格物致知、举一反三等精神品质;中国古代教育往往以培养合格的百姓“父母官”为目的,重视关系民生的科技的传承;统治者重视医学、天文历算等实用之学,并通过科举制和官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但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不利的方面,其表现是:中国古代教育推崇“学而优则仕”,有限的科技教育只是打通仕途的手段;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仍为儒家经典,重视道德人伦和精神修养、轻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官学的科技教育局限于为帝王服务,重实用、轻理论;中国古代特定行业的技术教育极其强调血缘或师承,封闭性强,容易导致技术失传。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总之,中国古代的教育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利又有弊,既促成了古代中国科技的领先,又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落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