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4: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美洲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2.1925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发表《宇宙种族》,提出:“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种新人类,它的构成将集现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认为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因而也将是一种最崇尚友爱,最具有普遍性的种族。这一观点( )
A.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 D.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
3.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4.1908年,美国剧作家赞格威尔在其剧本《熔炉》中写道:“这个了不起的熔炉横亘于此,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的新月与基督教的十字—伟大的炼金术士以其净化的火焰将这一切熔化为一体。”该剧作还受到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赞许。由此可推知,赞格威尔的这一观点( )
A.暗示了美国族群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 B.强调了美国助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D.迎合了美国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
5.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6.1965年,新加坡政府出台免税政策,美、欧、日投资商蜂拥而至,不仅使新加坡成为世界最大炼油中心之一、而且在电子、仪器、仪表等方面也初具规模。该阶段,新加坡发展的是( )
A.资本密集型产业 B.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7.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工作日期时刻,定准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一日之内作工不过四时六刻(即外国九点零二刻)。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这些规定意在( )
A.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B.缓和国内的人地矛盾
C.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 D.推动国家间平等交往
8.如表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一1990年增长车为2.59%
A.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B.劳工迁移变为知识精英迁移
C.移民的数量和范围逐步扩大 D.被迫移民在欧洲主导下进行
9.16世纪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称为“克列奥人”,以区别生于西班牙的“半岛人”。到18世纪中后期,一些克列奥人开始自称为“美洲人”,并愈发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拉美独立运动加快民族觉醒 B.人口迁徙催生新的民族认同
C.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D.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
10.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
C.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D.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11.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下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 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D.欧洲人移民北美大陆
12.在新加坡,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兴都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各大教派外,还有古老的犹太教、拜火教,也有华族新创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和“儒、道、释、耶、回”五教合一的宗教。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新加坡政府鼓励发展宗教文化 B.宗教是新加坡发展的动力
C.华族是新加坡最具影响的族群 D.移民推动新加坡文化多元
13.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14.送王船是15至17世纪流行于中国闽南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该民俗活动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成为当地华人社群的传统活动。多年来,当地众多的印度裔和马来原住民也乐于参与其中。据此可知( )
A.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
C.区域文化取向趋于一致 D.商业贸易助推文化交融
15.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由于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新浪潮、学术界和政界流行的多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和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拉美裔化的倾向等原因,导致美国国民特性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其旨在说明( )
A.拉美裔和亚裔在美国族群中的比例增大 B.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的国家特性
C.美国的霸权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D.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摧毁了由血缘和出身垄断土地的等级制度,推动了社会成员全国性的流动和土地的自由买卖;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官僚制度把平民的流动性引入政治,官职由君主任命而无法世袭;科举制造定了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的普通统一标准,"朝为田舍部,恭登天子堂"在中国古代社会成为可能;析产继承制(由儿子分别家产)决定了中国社会难以形成代代世袭的地方豪强,社会难以形成固化的等级。
——摘编自寒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材料二 清末科举制度被度除以后,传统的士绅阶层急剧分化,许多开明士绅流向城镇从事"自由职业",以至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绅商"阶层,他们或创办新式企业,或投资铁路和矿山开发,成功地跃入民族资产阶级行列。许多士人开始学习科学,崇尚发明创造,提倡投资设厂。随着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士绅也开始在城市里从事立完、自治活动。据学者统计,清末语政院和各省语议局议员91%具有传统功名。此外,士绅阶层还在城市组织社团、兴办报刊、出版西方书籍。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大约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而当前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的现象也日渐增多。随着乡镇企业和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亿万农业劳动者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劳动力逐渐下降,在城市中"白领工人"比重迅速上升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增加,新职业不断涌现,人们的择业机会也越来越多。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体制内的单一身份向多样化发展转变。农民可以到城镇务工经商,社会成员可以自主创业,农民和工人通过考试选举等方式可以转变为公务员或事业人员。
——摘编自黄凯《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清末民初社会流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国古代和清末民初社会流动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历史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前一百年移民天山北麓的内地民众损失惨重。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结果甘肃、直隶等省的“逃难百姓”来到新疆,人口“几于盈千累万”。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汉族移民人数又一次猛增。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出现了“走西口”的高潮,大批内地汉族移民来新疆定居。同时,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1931年前后,新疆省人口总数已达300万左右,其中汉人52.5万,占百分之十五。
——摘编自阎东凯《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初,美国全国人口只有7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6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收大量外来移民解决的。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864年美国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准许雇用外国工人,并向移民预借工资作为路费。在1861—1914年的半个世纪中,移民竟达2700万人。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场数由1860年的204万个增加到1900年的573.7万个,农业总产值由22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农业机械化过程进展迅速,为迅速发展中的美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西部移民潮与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的不同之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人口迁徙不再仅限于某些地区,如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明朝云南移民大量涉及商业,有的还经由云南走出境外,经商颇有厚利,接踵者多。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外省人民由此大规模移居四川,至雍正年间,自愿迁移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很多是“各带盘费”的经济性移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致富。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淘金热在中国迅速兴起,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同时,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简析晚清出洋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贡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500年以后得世界。据材料“西半球……80%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可知,美洲现在居住人口的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这说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反映了美洲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人口流动,不能体现劳动分工的情况,排除A项;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但材料只提及最近两个世纪大规模人口迁徙对西半球的影响,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西半球移民的影响,没有关于西半球文化特征的描述,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墨西哥)。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提出,世界各种族日益趋向相互融合,未来的种族将是融合各种族血液的“宇宙种族”,强调了种族的交融,符合白 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的变化,C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排除A项;这一观点未涉及政治革命运动,排除B项;“预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图景”是不可能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的冲击,反而使农耕世界扩大和游牧世界缩小,这反映出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未体现区域文化转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并不是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可知,赞格威尔认为,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等,将在熔炉中熔化为一体,迎合了当时美国人民要求摆脱欧洲影响,极力构建富有美国特色制度和文明的强烈愿望,满足了各移民群体的价值诉求,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D项正确;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新加坡政府出台免税政策,美、欧、日投资商蜂拥而至”可知,由于新加坡的免税政策,大量海外资本涌入新加坡进行投资,而且炼油、电子、仪器和仪表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这一阶段新加坡发展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A项正确;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人口较少,并不能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排除BC项;根据“新加坡政府出台免税政策,美、欧、日投资商蜂拥而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阶段新加坡发展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续定招工章程》内容包括了华工的工作时间以及期满想要回国等事项,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华工的合法权益,A项正确;华工出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人地矛盾,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华工问题,未涉及列强在我国的治外法权,排除C项;清廷维护华工合法权益的措施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图表的信息和数据,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迫移民基本停止,C项正确;表格中人口迁移并不都是从落后到发达地区,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迁移人口是劳工或是知识精英,排除B项;“被迫移民在欧洲主导下进行”的说法绝对化,二战后的许多移民不是在欧洲主导下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据题意可知,在美洲出生的白人移民后裔自称“美洲人”,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体现了这些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所以实质上反映了人口迁徙催生了新的民族认同,B项正确;这些克列奥人虽然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不能说明是由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并不能说明欧洲人种族歧视观念的浓厚,排除C项;虽然克列奥人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无法体现他们对西班牙殖民霸权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以来(世界)。材料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当局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并非全球化引起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欧)。根据材料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发生于公元3—6世纪,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原因,气温下降,亚欧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下降,不得不向南迁徙,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历史走向,A项正确;“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气温条件影响不大,排除B项;“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是殖民扩张的结果,自然环境影响不大,排除C项;欧洲人移民北美大陆不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新加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提到的这些教派多是有其他国家或地区传入新加坡,新加坡人在这些宗教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新的宗教,由此说明移民推动了新加坡文化的多元,D项正确;外来宗教传入新加坡不代表新加坡政府鼓励发展宗教文化和宗教是新加坡发展的动力,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最具影响”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的印欧。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A项正确;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排除C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亚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人口迁移到东南亚地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不是在交流中发展,排除A项;区域文化取向是有差异性的,一个活动不能说明趋于一致,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人口迁移的作用,不是商业贸易助推文化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亨廷顿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冲击了美国国民特性,意在说明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国民认同,即美国社会有文化认同危机,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未探讨亚裔在美国的情况,排除A项;B项偷换概念,国家特性不等于国民特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中国古代:以土地买卖为基础;形成制度性流动机制;与析产继承制密切相关。(任答两点即可)
清末民初:以城镇为主要流向;集中体现为职业变迁;与近代化密切相关。(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中国古代:1、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3、科举制与析产继承制的推行;4、宗法观念的影响。清末民初:1、政治民族化变革与科举制废除,士绅阶层分化;2、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3、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观念的变化;4、西方东渐(任答两点)
(3)意义: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了职业的多样化和创新发展;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清末民初的中国。中国古代社会流动的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摧毁了由血缘和出身垄断土地的等级制度,推动了社会成员全国性的流动和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出以土地买卖为基础;根据“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官僚制度把平民的流动性引入政治,官职由君主任命而无法世袭”得出形成制度性流动机制;根据“析产继承制(由儿子分别家产)决定了中国社会难以形成代代世袭的地方豪强,社会难以形成固化的等级”得出与析产继承制密切相关。中国清末民初社会流动的特点:根据“许多开明士绅流向城镇从事‘自由职业’”、“他们或创办新式企业,或投资铁路和矿山开发,成功地跃入民族资产阶级行列”得出以城镇为主要流向;集中体现为职业变迁;根据“士绅也开始在城市里从事立完、自治活动。据学者统计,清末语政院和各省语议局议员91%具有传统功名。此外,士绅阶层还在城市组织社团、兴办报刊、出版西方书籍”得出与近代化密切相关。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清末民初的中国。中国古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与土地买卖、官僚制度以及析产继承有关,所以形成的背景主要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贵族制度向官僚制的转变、科举制与析产继承制的推行以及宗法观念的影响有关。清末民初社会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向城镇流动,以职业变迁为主,与近代化发展有关,所以背景主要是政治民族化变革与科举制废除,士绅阶层分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近代思想和社会观念得到解放,同时还有西学东渐。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历史意义:根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大约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而当前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的现象也日渐增多”得出是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根据“随着乡镇企业和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亿万农业劳动者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劳动力逐渐下降”得出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根据“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体制内的单一身份向多样化发展转变。农民可以到城镇务工经商,社会成员可以自主创业,农民和工人通过考试选举等方式可以转变为公务员或事业人员”得出推动了职业的多样化和创新发展;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17.(1)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方式、规模)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推进封建化进程。
(2)原因:出于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欧洲。第一小问特点,关于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据材料“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定并居于此”“他们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得出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根据材料“4一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使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王国并定居于此”得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第二小问影响,关于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据所学可知,民族大迁徙会促进民族融合;据材料“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可知,日耳曼人迁徙推进了欧洲封建化进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关于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据材料“印欧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可知,出于生存的需要;据材料“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可知,原始社会解体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据材料“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可知,为获取财富而进行掠夺;据材料“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变革的程度不同。
18.(1)原因: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新疆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鼓舞;新疆商业利益的吸引;内地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相率西行。
(2)不同:推动力量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主要是政府主导;移民来源不同,美国西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移民的动因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为了开发西部土地,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利益。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原因:由材料一中“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可知,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由“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知,新疆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由“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可知,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鼓舞;新疆商业利益的吸引;由“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可知,内地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相率西行。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美国。不同:由材料二中“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及材料一中“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可知,推动力量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主要是政府主导;由材料二中“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及材料一中“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可知,移民来源不同,美国西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由材料二中“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及材料一中“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可知,移民的动因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为了开发西部土地,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利益。
19.(1)特点:多向性;延续性;跨区域迁徙;政府引导;以经济利益为重。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推动;人地矛盾显现。
(2)原因:生活艰难;海外华人的影响;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殖民者的强制贩卖。
贡献: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美国经济文化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可知,多向性;据材料一“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可知,延续性;据材料一“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可知,跨区域迁徙;据材料一“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可知,政府引导;据材料一“移垦”“经商颇有厚利”可知,以经济利益为重。第二小问是原因,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推动、人地矛盾显现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可知,生活艰难;据材料二“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可知,海外华人的影响;据材料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可知,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据材料二“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可知,殖民者的强制贩卖。第二小问是贡献,结合所学从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美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