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背记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复习备考讲+背+练(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背记清单)——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复习备考讲+背+练(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1: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1 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1.背景: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时间:从1953--1957年。
4.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成就:
①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②二铁: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③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④一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二: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文献: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领导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识补充: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但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三大改造
知识点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
1.农业合作化原因:(读熟)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合作化
1.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知识点2 公私合营——(三)对工商业的改造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赎买政策的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背课本26页标画的意义)
知识点补充:
三大改造的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政策是:赎买政策。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区别
一五计划:1953-1956年,发展生产力。材料题:促进经济发展等
三大改造:1953-1957,变革生产关系。材料题:由私到公等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知识点一: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1、时间、地点:1956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
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①这次大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②探索社会主义
良好开端。
知识点二: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总路线:时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内容: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大跃进: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
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在农村,一大(规模达)二公(公有化程度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启示: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国民经济的调整:原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措施: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知识拓展】1.“左”倾与“右”倾:前者是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后者是指思想、观念僵化,对反动势力表现软弱、忍让。
2.党的历史上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
①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被迫长征,直到遵义会议才得以纠正;
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知识点三:“文化大革命”
1.时间:1966—1976年。2、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概况: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揪斗,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3.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损失。
4、启示: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知识点四: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设起来。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居世界领先地位。
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知识拓展】 八年级下册中的“时代楷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