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自古以来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蒂薯、著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想、洋白菜。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据《史记》记载:秦时曾开凿第一条从四川通往西南夷的简易官道。至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上举措( )
A.便利了张骞出使西域 B.扩大了与东南亚的贸易规模
C.推动了西南丝路建设 D.建立了该地区完整驿道系统
3.西晋《博物志》载:“张骞(受汉武帝之命)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唐人编写的《大业拾遗录》中记载:“四年……(隋炀帝)改胡瓜为白露黄苽。改茄子为昆仑紫苽。”唐人孟诜在《食疗本草》中又记录另外一个说法:“胡瓜……北人亦呼为黄瓜,为石勒讳(言‘胡’字),因而不改。”这些变化折射出(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 B.政府推广种植经济作物
C.统治者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
4.17—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除《饮茶皇后》之外,还有《绿茶女神》《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中国茶》等著名的咏茶诗以及《序中之茶》《一滴茶》《双重买卖人》等戏曲。这反映了( )
A.商业革命扩大茶叶的贸易范围 B.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
C.中国茶文化得到世界普遍认同 D.茶文化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
5.下表所示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由西域地区引入中原地区的部分经济作物。这些作物的引入( )
类别 瓜果类 调料类 其他
名称 石榴 胡桃 葡萄 胡麻 胡葱 胡蒜 苜蓿
A.有利于丰富百姓的社会生活 B.彻底地改变了民众饮食结构
C.推动了高产作物的迅速传播 D.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态界限
6.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7.17~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英国社会出现了下午饮茶并配以少量进食的做法。至19世纪,该做法逐渐演变为讲究社会礼仪的“下午茶”:女士身着飘逸的茶袍、男士身着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壶、滤匙、小碟、茶杯、茶叶罐、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与茶匙、个人点心盘与沙漏、茶刀以及夹子等。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贸易扩大推动社会消费升级 B.茶叶贸易加速茶文化大众化转型
C.英国的社会方式日益东方化 D.文化伴随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8.玉带板的制作始于唐,是当时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枚唐代玉带板。该板通体以新疆白玉雕琢而成,刻画了一胡人盘腿坐于毡毯上,手执凤首壶(波斯一带流行的器物)的场景。该文物可用来佐证( )
A.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交融的盛况 B.唐朝与西亚政治文化联系密切
C.经贸交流推动了文明审美的趋同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9.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以下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 B.西班牙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C.阿拉伯人将印度的数字传播到欧洲 D.日本的文化受到中国影响
10.18世纪中叶,谢金銮《台湾竹枝词》载:“豆荚花开落地生,铜缸膏火万家明。秸灰犹作春畦粪,广注《周官》土化名。”落花生,台中盛产,并秸粕(花生饼)贩卖大陆,舟航不绝载。大陆近山人,买其秸以粪田。该竹枝词( )
A.证实了花生是由台湾传入大陆 B.表明大陆花生种植落后于台湾
C.是研究作物传播的第一手史料 D.可用于研究台海两岸经贸交流
11.2O世纪初年,瑞典人斯文赫定首次发现楼兰,而后,美、英、日本及我国学者接踵而来。楼兰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史记》《汉书》有关楼兰的记载。张骞出使西域路经楼兰,在汉、唐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楼兰成为中西贸易的中转站、交易市场和交通枢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丝绸之路是外国学者先发现的 B.研究历史必须要做到二重论据
C.西域古楼兰的存在不再被怀疑 D.楼兰遗址能够印证文字的记载
12.南宋时期,政府规定在金宋榷场交易过程中南北客商不能直接见面交易,而只能由充当中间人的“牙人”往来评议;对客商过淮交易的人数、过淮的手续、交易商品的数量及种类、客商在榷场停留的时间都做了严格限定。这些规定意在( )
A.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极力缓和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
C.推动基层市场的繁荣 D.将边境贸易置于政府管控之下
13.“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丝绸、铸铁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等也陆续传入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影响了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4.图所示是汉晋年间西域楼兰东北郊的米兰佛寺有翼天使壁画,这些有翼天使的原型应为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洛斯,在公元前后融入佛教当中。由此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 )
A.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中心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是中西交通主要通道
15.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地图,其共同主题最恰当的表述是( )
A.海上交通的繁盛 B.中外交流的发展 C.亚欧大陆的桥梁 D.丝织技术的进步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边达到了黑海、叙利亚一带,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并派兵保护和维持交通秩序。从中国直到西欧,东、西方商使往来不绝。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公元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父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此后的十七年间,马可·波罗一直在元朝供职。他除了在京城大都视事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作为一个见闻广博的旅行家,他留下了一部脍炙人口的游记。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记》。
———摘编自余士雄《中西方历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
材料二 1275年左右,列班·扫马和弟子马可从元大都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新疆和中亚诸国抵达巴格达。他们在伊利汗国停留数年后,专奉伊利汗国蒙古统治者阿鲁浑的旨意,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列班·扫马的西行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马可·波罗实现的是13世纪欧洲人的中国之行,那么列班·扫马实现的则是中国人的欧洲之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作为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列班·扫马无愧于“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美誉。
——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列班·扫马的丝路之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东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述列班·扫马西行的主要活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可·波罗东来和列班·扫马西行的共同影响。
17.文化交流
下面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胡旋女》,题注:“天宝末,康居国献之。”诗云:
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飒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注:
天宝:唐玄宗年号。康居: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飘飘:轻盈洒脱
太真:杨玉环。禄山:安禄山,玄宗时,官至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梨花园:即梨园,唐朝训练乐工的机构。后称为戏园。
(1)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探索盛唐时期中外乐舞频繁交流的原因。
(2)从这首诗的内容中可以获得那些历史信息
(3)阅读材料,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谈谈唐朝时期西域乐舞流传所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西亚和埃及两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深厚根基之上的。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西亚地中海世界出现了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活跃的局面。希腊文明迎来“东方化革命”时期。东方商人、工匠的活动,不仅带来了东方的技术、科学,带来了东方的诗歌、神话,也带来了东方的字母和书写理念。希腊雕塑模仿埃及雕塑,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第一批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全都来自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城邦。公元前6世纪后,希腊文明迎来爆发性繁荣。伴随亚历山大东征,到罗马征服埃及,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迅速扩展,加土统治者的主动推行,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形成所谓希腊化世界。
——摘编自【德】伯克特《东方化革命》、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公元前4世纪,中国与朝鲜地区在经济上已有联系,此后,中原与周边各国交流更加频繁,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册封体制形成。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最终形成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化革命”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文化圈与“希腊化世界”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中华文化圈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朝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一些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
——摘编自王惠《惠言识礼》
材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就茶文化而言,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早在唐朝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饮茶需求。宋朝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民族语言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摘编自《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材料三 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战争,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原来金山一带‘深谷长坂,车不可行’……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
——摘编自孙秀君《论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朝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路上丝绸之路,且外来作物多经过西域传入,因此带“胡”字,而宋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路线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外来物种多从海上来,因此叫“番”或者“洋”,这侧面反映了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C项正确;精耕细作到西汉时期便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耕作方式,虽后代多有发展,但与外来物种的传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国天下观念不断发生改变,但农作物的命名自清朝后未发生进一步转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时曾开凿第一条从四川通往西南夷的简易官道。至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可知,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这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西南丝路建设,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不是西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西南地区,与东南亚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驿道系统,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带回新作物;隋炀帝将“胡瓜”更名为“白露黄苽”、“茄子”更名为“昆仑紫苽”;北人因避石勒讳而称黄瓜。可见作物的传入与名称的变化都与当时统治者存在关系,这折射出统治者对社会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物种,在汉代时就已引入国内种植,材料信息不属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范畴,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推广种植经济作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作物名称的变化,而不是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茶文化的传播使英国出现了许多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丰富了英国的文学艺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茶叶的贸易情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饮茶成为西欧社会的时尚标志,排除B项;“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物品种的增多,有利于丰富百姓的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些作物的引入彻底地改变了民众饮食结构,排除B 项;高产作物的迅速传播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这些作物的传入没有改变传统农业的生态界限,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7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一条国际商道,其主要作用是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的西进,排除A项;“万里茶道”只能体现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不能体现全球贸易状况,排除B项;朝贡贸易体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外贸易制度,主要是指周边国家向中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朝廷回赠礼物的贸易方式,与万里茶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7至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发展,英国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饮茶文化——下午茶,不仅注重参与者的着装礼仪,还注重配套的饮茶工具,这反映出在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英国人借鉴中国茶文化,发展出独特的“下午茶”文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饮茶文化的发展,这与“消费升级”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饮茶由贵族向平民的转变,这与“大众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饮茶文化在英国的本土化发展,而非英国社会方式东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的玉带板刻画了一胡人盘腿坐于毡毯上,手执凤首壶(波斯一带流行的器物)的场景,说明唐朝与波斯之间文化的联系与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唐朝与西亚是否是政治文化联系,排除B项;文明审美的趋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进步和临近社会群体经验的吸取,日本与中国既是近邻又学习中国经验,日本的文化受到中国影响,D项正确;中国与欧洲不属于临近社会群体,排除A项;西班牙和美洲也不是临近社会群体,排除B项; 印度与欧洲也不是临近社会群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竹枝词描写了台湾的台中地区盛产花生,用花生榨油,以其油作燃料照明;花生饼被大量贩卖至大陆用于粪田,由此可知,台海两岸在当时有密切的经贸往来,D项正确;台中盛产花生,花生饼被大量贩卖至大陆,并不能说明花生是由台湾传入大陆,A项错误;花生饼被大量贩卖至大陆,说明大陆对花生饼有需求,并不能由此得出大陆花生种植落后于台湾,B项错误;《台湾竹枝词》中没有作物传播的具体信息,C项错误。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 世纪初年(中国)。据题干斯文赫定首次发现楼兰,而后多国学者接踵而来,且楼兰遗址发现印证了史书有关记载,张骞出使西域也涉及楼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楼兰遗址的存在确实得到了印证,且能够印证文字的记载,D 项正确;不能说丝绸之路是外国学者先发现的,排除A 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楼兰遗址的发现及与文献记载的关系,并非强调研究历史必须要二重论据这一宽泛概念,排除B 项;仅从这些信息不能得出西域古楼兰的存在不再被怀疑这一绝对结论,排除C 项。故选 D 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政府对宋金榷场贸易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目的在于管控边境贸易,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榷场贸易属于边境贸易,与基层市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铸铁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等也陆续传入中国”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中叶后产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民众的生活状况,排除B项;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米兰佛寺中,发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元素,说明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一幅壁画并不能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中心,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对沿线经济的推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非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通道,玄奘西行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元朝交通路线图体现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所以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中外交流的发展,B项正确;玄奘西行和海上交通无关,排除A项;亚欧大陆的桥梁与玄奘西行无关,排除C项;玄奘西行与丝织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历史背景: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使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中国与意大利的联系加强;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封建经济发达。
(2)活动: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
(3)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和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三世纪(中国与西方)。据材料一“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疆域在西边达到了黑海、叙利亚一带,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汗国。蒙古在各地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并派兵保护和维持交通秩序。从中国直到西欧,东、西方商使往来不绝。这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可得出十三世纪,蒙古贵族进行第三次西征使威尼斯的势力范围和蒙古帝国衔接起来;意大利的威尼斯垄断了地中海东部的航运和贸易;中国与意大利的联系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元朝时中国是封建时代,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对外国有强大的吸引力。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三世纪(中国)。据材料二“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列班·扫马的西行不仅拜见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可得出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法国、英国和罗马,增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罗马建立了中国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对东西方基督教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材料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可得出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
(3)本题是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三世纪(中国与西方)。据材料一“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作为早期的世界地图,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行记》”据材料二“列班·扫马的西行向欧洲透露了交好之心,从而架起了欧亚外交的桥梁,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交流。作为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列班·扫马无愧于“中国的马可·波罗”之美誉”,可得出加强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和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
17.(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开放的政策;丝绸之路畅通,交通便利。
(2)信息:胡旋舞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批判唐玄宗对胡旋舞的沉溺,对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宠爱,从而导致安史之乱,唐帝国由盛转衰。
(3)影响:对中原乐舞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诗词等文学的发展;促进西域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影响中原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生活;丰富华夏文化。导致君主对胡旋舞的沉溺,疏忽国家治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盛唐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政策、交通等角度思考即可。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开放的政策;丝绸之路畅通,交通便利。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据诗中“人间物类无可比”“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可得出胡旋舞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据材料“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可得出诗人批判唐玄宗对胡旋舞的沉溺,对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宠爱,从而导致安史之乱,唐帝国由盛转衰。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时空。积极方面,据材料“天宝末,康居国献之”“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飒转蓬舞”可得出对中原乐舞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华夏文化;据材料“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胡旋女》”可得出促进诗词等文学的发展;据材料“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可得出促进西域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据材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可得出影响中原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精神生活。消极方面,据材料“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可得出会导致君主对胡旋舞的沉溺,疏忽国家治理。
18.(1)影响:引进东方技术与科学,促进了古希腊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丰富了古希腊的文化生活与艺术创作;促进文字和书写体系的变革,有利于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希腊宗教和神话出现融合,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促进希腊哲学的发展;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2)不同: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则是在东亚地区形成,主要影响了中国及其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希腊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西亚和埃及的文化元素,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则是周边国家主动向中国学习,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希腊化世界的形成中,希腊文化是核心,但受到了东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圈则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周边国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
原因:大一统的国家政治体制;强大的国力以及繁荣的经济;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朝贡贸易的影响。
(3)认识:文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各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每个文化都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也在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是实现文化互鉴和共同发展的关键。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东方商人、工匠的活动,不仅带来了东方的技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进东方技术与科学,促进了古希腊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带来了东方的诗歌、神话,也带来了东方的字母和书写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丰富了古希腊的文化生活与艺术创作并且促进文字和书写体系的变革,有利于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根据材料一“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宗教和神话出现融合,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一“第一批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全都来自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城邦。”可知,促进希腊哲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迅速扩展”可知,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公元前4世纪,中国与朝鲜地区在经济上已有联系”可知,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则是在东亚地区形成,主要影响了中国及其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根据材料二“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与材料一“东方商人、工匠的活动,不仅带来了东方的技术、科学,带来了东方的诗歌、神话,也带来了东方的字母和书写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西亚和埃及的文化元素,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则是周边国家主动向中国学习,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根据材料二“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最终形成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华文化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中,希腊文化是核心,但受到了东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圈则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周边国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公元前4世纪,中国与朝鲜地区在经济上已有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大的国力以及繁荣的经济;根据材料二“此后,中原与周边各国交流更加频繁,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册封体制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一统的国家政治体制。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希腊雕塑模仿埃及雕塑,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各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根据材料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迅速扩展,加土统治者的主动推行,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形成所谓希腊化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与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每个文化都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也在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根据材料二“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最终形成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华文化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是实现文化互鉴和共同发展的关键。
19.(1)文化元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茶学著作的推动以及统治者的重视。
(2)特点:历史悠久、范围广、方式多样,并以茶叶为载体。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并提升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3)措施:鼓励商贸、开辟道路、设立行省等。历史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并为后世东西方交流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宋代(中国)。据材料一“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可得出,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成为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据材料“一些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可得出,儒释道三教融合促进了茶文化的哲学化。宋代文人士大夫将饮茶提升到艺术与哲学层面,融入儒释道三家思想,提升了茶文化的层次。据材料“唐朝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朝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可得出,茶学专著的推动作用。陆羽的《茶经》对唐代及之前茶文化的总结,为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古代至20世纪(中国,东南亚等地)。特点: 据材料二“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历史悠久; 据材料“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南亚、东南亚诸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信息,可得出传播范围广; 据材料“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宋朝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等茶道的形成”、“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等,可得出方式多样且以茶叶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意义: 据材料二“就茶文化而言,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早在唐朝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饮茶需求”结合所学,可得出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据材料“其本民族语言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结合所学,可得出提升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3)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蒙古帝国时期(中亚及丝绸之路沿线)。措施:据材料三“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可得出,鼓励商贸。据材料“窝阔台通过征服战争,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始辟其路”可得出,开辟道路。据材料“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可得出,设立行省。 历史意义: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据材料“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辟其路’”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巩固了帝国的统一。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得出为后世东西方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