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同学们熟知的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入绵阳。据此可推知当时绵阳成为( )
A.中国的工业中心 B.国防建设的基地
C.改革开放的前沿 D.教育发展的先锋
2.1958年,毛泽东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于20世纪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它是
A.北洋舰队 B.北海舰队 C.辽宁舰 D.山东舰
4.下图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的情景。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席位
5.“APEC“指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欧盟 D.亚太经合组织
6.1985﹣1987年,中国一方面裁军100万人减少军费支出,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技术。另外,军队还直接承担了架桥筑路、开发矿山、治理江河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这些举措( )
A.助推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促进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提升军队的科技化水平 D.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职能是( )
A.捍卫世界和平
B.捍卫社会主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C.捍卫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D.捍卫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8.国防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最最离不开的一个因素是( )
A.技术工人 B.工业发展 C.经济发展 D.科技发展
9.毛泽东曾说过:“应当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1955年,万隆会议上
C.1971年,第26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10.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1.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军事技术的提高 B.正确的国防政策
C.综合国力的增强 D.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
12.著名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该主张是
A.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边倒 D.不结盟战略
13.1964年7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到70年代初期,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些判断
A.开始超越意识形态认识世界 B.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
C.阐明了全方位多边外交政策 D.打破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14.1955年,《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全部吸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今《联合国宪章》序言和第2条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化、浓缩与提升。由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只适用于亚非拉国家 B.成为世界各国的外交原则
C.阻止了霸权主义行径 D.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5.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坚持
A.独立自主 B.互惠互利 C.大国外交 D.合作共赢
16.1972年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基辛格 B.尼赫鲁 C.尼克松 D.奥巴马
17.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
A.参加万隆会议
B.重返联合国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18.(2019年江苏镇江)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匆忙制作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的发生是源于(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中华人共和国海军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程中,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进一步增强了海军的战力。
材料二:1957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翔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获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1)材料一中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名字?材料二中的飞机指的是我国仿制成功的什么型号的歼击机?
(2)材料三中我国的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组建于20世纪的几十年代?导弹部队在我国国防建设中有何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导弹部队担负什么任务?说说我国导弹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有哪些?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会的29个亚非国家,不仅民族、种族、肤色、语言、文化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隔阂与矛盾,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也有分歧。少数国家的代表受西方势力挑拨,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影射攻击新中国。在观点对立、气氛恶化、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急时刻,代表新中国参会的周恩来总理通过几次发言,让与会国找到消融隔阂、增强团结的基础,化解了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和误解,以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材料二 会议前,与新中国建交的亚洲民族主义国家是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五国;会议后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十个亚非国家、1960—1964年又有加纳等14个亚非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打开外交局面的历史里程碑。通过这次会议,周总理与埃及总统纳赛尔一见如故,中埃就双方的国家政策及众多国际问题的立场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达成两国从贸易着手、互派商务机构、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协议。1956年5月中埃建交瓜熟蒂落,标志着新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取得突破。随后十年间,我国与20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建交。
——摘编自《世界知识》2015年9期
(1)材料一、二中的会议都是指的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哪一方针“让与会国找到消融隔阂、增强团结的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均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中国依然和亚非各国同属一个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试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这一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同学们熟知的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入绵阳。据此可推知当时绵阳成为( )
A.中国的工业中心 B.国防建设的基地
C.改革开放的前沿 D.教育发展的先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同学们熟知的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入绵阳”可知,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当时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入绵阳,因此绵阳属于国防建设基地,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三线建设,未涉及工业中心问题,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线建设,未涉及教育发展,排除D项。
2.1958年,毛泽东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于20世纪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为091型攻击核潜艇长征1号,该艇于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4年8月1日服役,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此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它是
A.北洋舰队 B.北海舰队 C.辽宁舰 D.山东舰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入列,故选C;北洋舰队是晚清洋务派建立的海军舰队,排除A;北海舰队组建于建国初期,排除B;山东舰于2019年入列,排除D。
4.下图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的情景。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席位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所以答案选C。
5.“APEC“指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欧盟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所以D项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是于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6.1985﹣1987年,中国一方面裁军100万人减少军费支出,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技术。另外,军队还直接承担了架桥筑路、开发矿山、治理江河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这些举措( )
A.助推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促进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提升军队的科技化水平 D.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解析】由材料“1985﹣1987年,中国一方面裁军100万人减少军费支出,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军用技术转为民用技术。另外,军队还直接承担了架桥筑路、开发矿山、治理江河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这一时期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军队裁军及承担架桥筑路、开发矿山、治理江河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都助推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国防现代化、军队科技水平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内容,排除BCD三项。
故选:A。
7.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职能是( )
A.捍卫世界和平
B.捍卫社会主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C.捍卫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D.捍卫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解析】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职能是捍卫社会主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确保各民族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ABC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职能,与题意不符;“捍卫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职能,D符合题意。
故选:D。
8.国防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最最离不开的一个因素是( )
A.技术工人 B.工业发展 C.经济发展 D.科技发展
【解析】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于提高武器装备质量,科学技术进步是国防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国防及武器装备的发展最离不开的一个因素,D符合题意;ABC不是“最离不开的因素”,与题意不符。
故选:D。
9.毛泽东曾说过:“应当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1955年,万隆会议上
C.1971年,第26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解析】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选项A符合题意;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排除B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排除D项。
故选:A。
10.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12月,在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C项正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1985年提出,排除A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提出,排除B项;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11.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军事技术的提高 B.正确的国防政策
C.综合国力的增强 D.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不包括”,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并未实行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不属于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原因。D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来,军事技术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我国实行了正确的国防政策,发展国防科技,改善武器装备,提高现代化水平;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是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ABC排除;故选D。
12.著名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该主张是
A.一国两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边倒 D.不结盟战略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可得出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B项正确;一国两制 针对港澳台问题,与“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符,排除A项;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排除C项;不结盟战略与“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1964年7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到70年代初期,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些判断
A.开始超越意识形态认识世界 B.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
C.阐明了全方位多边外交政策 D.打破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并结合所学可知,“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的看法都是对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认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在坚持发展与第三世界友好关系的同时,争取改善与西欧等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拓展中国的外交空间,B项正确;1953年,新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A项;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引起了欧洲乃至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剧烈重组,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4.1955年,《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全部吸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今《联合国宪章》序言和第2条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化、浓缩与提升。由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只适用于亚非拉国家 B.成为世界各国的外交原则
C.阻止了霸权主义行径 D.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1955年,《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全部吸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今《联合国宪章》序言和第2条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化、浓缩与提升。”分析可知,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并不仅限于亚非拉国家,排除A项;BC选项错误,夸大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排除BC项。故选D项。
15.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坚持
A.独立自主 B.互惠互利 C.大国外交 D.合作共赢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要认清帝国主义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就是把对内对外方针和原则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具有处理一切内外事务的自主权利,A项正确;互惠互利是指 以外交能为双方都带来较大的利益,排除B项;大国外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合作共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1972年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基辛格 B.尼赫鲁 C.尼克松 D.奥巴马
【答案】C
【解析】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择C;基辛格于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排除A;尼赫鲁是印度总理,排除C;奥巴马在2012年担任美国总统,排除D。
17.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
A.参加万隆会议
B.重返联合国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有: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了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不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2019年江苏镇江)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匆忙制作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的发生是源于(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11月,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故C符合题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是2001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2年。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中华人共和国海军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进程中,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进一步增强了海军的战力。
材料二:1957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翔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获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1)材料一中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名字?材料二中的飞机指的是我国仿制成功的什么型号的歼击机?
(2)材料三中我国的导弹部队(第二炮兵部队)组建于20世纪的几十年代?导弹部队在我国国防建设中有何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导弹部队担负什么任务?说说我国导弹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有哪些?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什么?
【解析】(1)根据材料“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进一步增强了海军的战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根据材料二中“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1966年是20世纪60年代。导弹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3)根据材料三以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弹部队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2015年,该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故答案为:
(1)辽宁舰;歼﹣5型歼击机。
(2)60年代;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3)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火箭军。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会的29个亚非国家,不仅民族、种族、肤色、语言、文化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隔阂与矛盾,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也有分歧。少数国家的代表受西方势力挑拨,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影射攻击新中国。在观点对立、气氛恶化、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急时刻,代表新中国参会的周恩来总理通过几次发言,让与会国找到消融隔阂、增强团结的基础,化解了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和误解,以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材料二 会议前,与新中国建交的亚洲民族主义国家是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五国;会议后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十个亚非国家、1960—1964年又有加纳等14个亚非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打开外交局面的历史里程碑。通过这次会议,周总理与埃及总统纳赛尔一见如故,中埃就双方的国家政策及众多国际问题的立场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达成两国从贸易着手、互派商务机构、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协议。1956年5月中埃建交瓜熟蒂落,标志着新中国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取得突破。随后十年间,我国与20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建交。
——摘编自《世界知识》2015年9期
(1)材料一、二中的会议都是指的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哪一方针“让与会国找到消融隔阂、增强团结的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均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中国依然和亚非各国同属一个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试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1)万隆会议。方针:求同存异。
(2)万隆会议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
(3)亚非各国都曾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有共同的民族灾难;亚非各国共同面临着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任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亚非各国有相似的政治和外交需求;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详解】(1)根据材料“与会的29个亚非国家……达成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会议后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十个亚非国家、1960﹣1964年又有加纳等14个亚非国家与新中国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也是中国在亚非地区打开外交局面的历史里程碑,得出材料一、二中的会议都是指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当会议面临挫折时,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得出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让与会国找到消融隔阂、增强团结的基础”。
(2)根据材料“会议后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十个亚非国家、1960﹣1964年又有加纳等14个亚非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打开外交局面的历史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得出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万隆会议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为后来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创造了条件。
(3)根据材料“中国依然和亚非各国同属一个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亚非各国都曾遭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有共同的民族灾难;亚非各国共同面临着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任务;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亚非各国有相似的政治和外交需求;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