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题精炼)原卷版+解析版—八下期末单元复习大串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考题精炼)原卷版+解析版—八下期末单元复习大串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1:39: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这次会议这标志着我国(  )
A.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如图是现代画家吴静波在1956年创作的《竞赛》,它再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场景。这幅画反映了(  )
A.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生产 B.土地承包经营后的丰收
C.人民公社社员的劳动 D.生产大队里的分工协作
3.八年级某班合作学习小组在学完《三大改造》一课后,对三大改造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我国社会主义进入小康社会阶段;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④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首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形态应摆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过渡性质,而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次,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为此,我国(  )
A.进行十年建设 B.开展土地改革
C.进行一五计划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新中国的成立
C.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D.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
6.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人,中国民主同盟1人。上述主席、副主席政党构成状况,说明了建国时实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大多亲历者习惯把它称为不堪回首的“三年困难时期”,造成这一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
B.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C.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8.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这表明我(  )
A.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B.转变为工业大国
C.经济结构变化很大 D.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9.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
A.制定了《共同纲领》
B.完成了一五计划
C.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1.下列农村政策中,使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1954年中药老店北京“同仁堂”响应号召,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创造性的举措是(  )
A.中外合资 B.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政企分开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使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4.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主要成就分布图,从地图上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已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同仁堂合营后,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为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改造。这里描述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重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1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留给我们很多启示,但不包括(  )
A.要遵循经济规律
B.要认清国情
C.要实事求是
D.要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17.根据下列“一五计划投资比重分配”表可知,“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
项目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比重(%)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培养建设型人才 B.发展交通运输业
C.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实现农业集体化
18.1958年至1961年,国家财政连续四年出现赤字,金额高达172亿元。1965年,国家财政收大于支7亿元,并且还清了外债,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造成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共八大确定了党的正确路线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19.“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B.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C.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0.为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提出多快好省建设总路线
C.进行三大改造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21.如表是一位同学分项整理的共和国英模人物。其中①处应为(  )
“最可爱的人” ① 航天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 焦裕禄、王进喜 杨利伟、翟志刚
A.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B.取得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C.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锋 D.推动文化繁荣的艺术家
2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表明(  )
A.英雄模范人物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
C.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D.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及其价值
23.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发动侵略战争 D.十三五规划
24.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高铁焊接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助力的“大国工匠”李万君;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李保国。这些时代英雄共同的精神追求是(  )
A.科教救国 B.献身国防 C.报效国家 D.消除贫困
25.以下近现代社会历史现象表述可信的是(  )
A.194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农民积极参军,支援解放战争
B.1908年,刘老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C.1967年,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处张贴着“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标语
D.1992年,人们买衣服需要凭布票
26.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中国开始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D.中共八大的召开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写出这一规划完成的历史意义。
(2)每一篇社论的图片都是历史的见证,请为材料二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此外,材料三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哪一失误?
(3)总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意义。
(4)综合以上探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为此,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确实,“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党和政府多年关注的问题。我们说把“三农”问题要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是一般的表态,而是实际行动。这些年,我们为农民做了一些事情,比如……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该措施的标志是什么?这项措施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3年至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出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哪些严重的失误?
(4)材料四充分体现了政府意识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请就“三农”问题提出一条建议。
29.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制度建立】
(1)哪一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哪一会议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成就】
(2)这一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请列举其中的三位典型代表。
(3)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曲折失误】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哪些急躁冒进的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是什么?
【经验教训】
(5)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这次会议这标志着我国(  )
A.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制度保障,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点。
2.如图是现代画家吴静波在1956年创作的《竞赛》,它再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场景。这幅画反映了(  )
A.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生产 B.土地承包经营后的丰收
C.人民公社社员的劳动 D.生产大队里的分工协作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解答】据题干《竞赛》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幅画反映了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生产。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影响。
3.八年级某班合作学习小组在学完《三大改造》一课后,对三大改造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我国社会主义进入小康社会阶段;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④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我国社会主义进入小康社会阶段发生在改革开放后,故说法错误,据此可以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4.“首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形态应摆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过渡性质,而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次,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为此,我国(  )
A.进行十年建设 B.开展土地改革
C.进行一五计划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影响。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解答】根据“首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形态应摆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过渡性质,而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可知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D。
【点评】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影响。
5.“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新中国的成立
C.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D.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
【分析】本题以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了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1953年﹣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主要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次建立起了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
6.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4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人,中国民主同盟1人。上述主席、副主席政党构成状况,说明了建国时实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大多亲历者习惯把它称为不堪回首的“三年困难时期”,造成这一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
B.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C.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造成此次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破坏。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8.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这表明我(  )
A.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B.转变为工业大国
C.经济结构变化很大 D.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分析】本题以一段文字信息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兴建、施工了一万多个项目,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据“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经济结构变化很大。ABD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点。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是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9.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
A.制定了《共同纲领》
B.完成了一五计划
C.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解答】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说这是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10.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影响。
11.下列农村政策中,使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以使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专题复习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时间、内容、影响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列表格分析比较,加深理解掌握。
12.1954年中药老店北京“同仁堂”响应号召,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创造性的举措是(  )
A.中外合资 B.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政企分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赎买政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赎买政策。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赎买政策的相关史实。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使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
14.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主要成就分布图,从地图上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已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1953年到1957年之间,我国执行一五计划。
【解答】首先提取材料信息,图反映的一五计划期间主要成就均属于重工业领域,由此可知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C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意义。
15.同仁堂合营后,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为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改造。这里描述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
A.农业 B.手工业
C.重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分析】本题以北京同仁堂为切入点,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材料“同仁堂合营后,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为改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1954年﹣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故选:D。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1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留给我们很多启示,但不包括(  )
A.要遵循经济规律
B.要认清国情
C.要实事求是
D.要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形式以及性质与危害。
【解答】据所学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它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借鉴是: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脱离实际,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盲目,要认清国情等,ABC是我们得到的启示,D要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不是启示,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根据下列“一五计划投资比重分配”表可知,“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
项目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比重(%)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培养建设型人才 B.发展交通运输业
C.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实现农业集体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答】根据图表分析重工业所占比重是51.48%,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主要是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优先发展重工业,C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8.1958年至1961年,国家财政连续四年出现赤字,金额高达172亿元。1965年,国家财政收大于支7亿元,并且还清了外债,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造成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共八大确定了党的正确路线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心是调整),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解答】根据材料“1965年,国家财政收大于支7亿元,并且还清了外债,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冬,国民经济调整,提出八字方针,促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9.“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
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B.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C.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966﹣1976年。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为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提出多快好省建设总路线
C.进行三大改造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的相关史实。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心是调整),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解答】为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字方针的相关史实。
21.如表是一位同学分项整理的共和国英模人物。其中①处应为(  )
“最可爱的人” ① 航天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 焦裕禄、王进喜 杨利伟、翟志刚
A.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B.取得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C.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锋 D.推动文化繁荣的艺术家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进喜、焦裕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兰考面临内涝、风沙、盐碱三大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已经患了癌症,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搬运和安装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使得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焦裕禄和王进喜的事迹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属于新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所以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A项正确;焦裕禄和王进喜都不是科学家,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焦裕禄和王进喜都不是艺术家,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掌握王进喜、焦裕禄的主要事迹和影响。
2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表明(  )
A.英雄模范人物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
C.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D.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及其价值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模范人物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及价值。他们不是外交人员,A错误;他们不是全部是科技人员,C错误,这一时期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不符合中国国情,B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模范人物及影响。
23.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发动侵略战争 D.十三五规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以及历史意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以及历史意义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高铁焊接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助力的“大国工匠”李万君;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李保国。这些时代英雄共同的精神追求是(  )
A.科教救国 B.献身国防 C.报效国家 D.消除贫困
【分析】本题考查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解答】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高铁焊接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助力的“大国工匠”李万君;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的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李保国。这些时代英雄都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涉及科技、国防和农业等领域,他们身上共同的精神追求是报效国家。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25.以下近现代社会历史现象表述可信的是(  )
A.194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农民积极参军,支援解放战争
B.1908年,刘老爷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C.1967年,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处张贴着“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标语
D.1992年,人们买衣服需要凭布票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排除A;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排除B;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中国开始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D.中共八大的召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解答】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国开始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写出这一规划完成的历史意义。
(2)每一篇社论的图片都是历史的见证,请为材料二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此外,材料三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哪一失误?
(3)总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意义。
(4)综合以上探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实行工业化;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规划完成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材料二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拟定主题为三大改造。此外,材料三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意义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
(4)综合以上探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故答案为:
(1)实行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
(4)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等相关史实。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为此,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确实,“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党和政府多年关注的问题。我们说把“三农”问题要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是一般的表态,而是实际行动。这些年,我们为农民做了一些事情,比如……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该措施的标志是什么?这项措施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3年至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出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哪些严重的失误?
(4)材料四充分体现了政府意识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请就“三农”问题提出一条建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调整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1)据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介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土地改革。其标志是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项措施完成后,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据材料二“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为此,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可知,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合作化运动。
(3)据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可知,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政府加大农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等。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合作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政府加大农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调整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29.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制度建立】
(1)哪一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哪一会议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成就】
(2)这一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请列举其中的三位典型代表。
(3)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曲折失误】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哪些急躁冒进的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是什么?
【经验教训】
(5)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解答】(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典型代表有焦裕禄、王进喜、雷锋。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的急躁冒进错误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是文化大革命。
(5)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的经验教训是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故答案为:
(1)1956年;中共八大。
(2)焦裕禄、王进喜、雷锋。
(3)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
(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5)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点评】本题以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