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的圣王治国论源于先秦,先秦诸子著述中多次出现“圣”“圣王”等,如下表所示。
文献 “圣”出现次数 “圣人”出现次数 “圣王”出现次数
《墨子》 191 50 122
《荀子》 157 83 39
《管子》 179 94 46
《韩非子》 108 73 8
《吕氏春秋》 116 69 27
这一时期的圣王思潮,反映了( )
A.“大一统”观念的孕育 B.时代变局下的政治诉求
C.集权思想被各阶层认同 D.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
3.战国时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主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以人为本 B.自强不息 C.天人合一 D.天下为公
4.《管子·治国》中写道:“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拥有民众的途径),治国之道也。”该思想( )
①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③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注 ④维护了周天子权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的理论。“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认为入世后“明德”被掩,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就是做到“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这一理论( )
A.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结合 B.过分强调礼的自觉性
C.体现出道德修养与政治的融合 D.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6.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这说明( )
A.民间流行文化影响官方价值观念 B.手工业品成为文艺传播媒介
C.对外贸易商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D.主流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7.永乐元年,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众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下令翰林学士编修《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完成后,朱棣亲撰序文:“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助为典奥。”由此可见,《永乐大典》的编纂( )
A.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出现奠基
B.旨在保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服务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
D.是明王朝宣示“文治”的重要手段
8.唐贞观年间,高丽、百济和新罗都有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其中有些人还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新罗人崔致远在唐朝考中进士并担任淮南节度使的幕僚,还留下了20卷汉文的诗歌集传世,他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朝文化,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享有很高威望。材料现象( )
A.体现了文明交流成果的同质性 B.印证了唐朝宗藩体制的稳定
C.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D.表明了华夏认同具有内驱力
9.1890-1900年进入美国的欧洲移民,主要分散定居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等州以及中北部的俄亥俄、密歇根、印第安纳、伊利诺伊等州,只有很少的移民去了南部各州。上述移民特点的形成主要缘于( )
A.美国内战的破坏程度 B.美国区域族群分布差异
C.美国工业革命的进展 D.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开发
10.1994年,卢旺达曾发生约100万人惨遭屠戮的事件。这发生在讲同一种语言、信奉同一种宗教的胡图人和图西人之间。它与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将长期共同生活的胡图人和图西人定义为不同种族紧密相关。由此可知卢旺达( )
A.并没有实质上赢得独立 B.西方霸权主义导致内部纷争不断
C.自古以来存在种族对立 D.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阻碍国家发展
11.自1848年之后,全世界的移民数量急剧增长。截至二战全面爆发之时,已有超过5500万人迁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这些移民使( )
A.美洲大陆得到初步开发 B.混血人口成为当地主流
C.印第安文化影响力减弱 D.美洲居民得以和睦相处
12.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以下最符合题意的是( )
A.亚洲模式本质上没有吸引力 B.儒家文化助力新加坡的发展
C.西方自由放任模式存在弊端 D.家庭的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
13.下面为1500~1750年亚欧非美四洲人口数量(单位:百万人)统计表。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人数 大洲 年份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750年
A 82 90 89 91
B 41 15 9 10
C 254 292 402 508
D 69 89 115 140
A.A B.B C.C D.D
14.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旨在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D.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开发
15.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闽粤移民入台( )
A.增进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 B.冲击了闭关锁国政策
C.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全面开发 D.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公元622年,新罗遣使入唐。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从此,唐与新罗保持密切来往。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到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学习者达216人。这些留学生当中,有不少人著述颇丰,如崔致远有文集三十卷。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其标准是对汉文典籍的通晓程度和汉文的写作能力,以学问的高低和汉文熟练的程度来决定其官职。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当时长安诸寺中的新罗人较多。这些人“得法归国”后,“皆为国王之师表,佛门之领袖”。
——摘编自吴葆棠《唐与新罗关系研究》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密切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新罗学习大唐文化的主要途径。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文化东传新罗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只能说是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在他的思想中,君主的地位开始动摇,世袭君主并不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统治者的,如果君主不为人民谋福利,其权力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
——摘编自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先秦相比,黄宗羲对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腊文明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希腊人与地中海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互动”的产物。在碧波荡漾的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众多岛屿成为早期航海者永不消逝的航标。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其中某些情节离奇荒诞而未必可信,但依稀反映先民海上活动的模糊记忆。代代相传的航行经验和乘风破浪的英雄故事,正是他们勇于下海的力量源泉。黄河和长江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发源地之外,还有许多文明的遗存散布在各地。长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人们,都过着农业生活,有着大致相同的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容易,也频繁。以血缘为纽带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系文明的作用。“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后已”是中华文明思想内涵的一个反映。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古希腊文明和先秦时期的中华文明特征的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种文明特征的差异对后世西方文明及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拜占庭学的发展源于近代早期欧洲有闲阶层的尚古热潮。拜占庭帝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经历了400多年,大体可划分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早期兴起阶段,18世纪百年左右的停滞阶段,19世纪上半叶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渐渐平复,怀疑主义思潮泛起,实证主义史学应运而生,适应了人们重新审视启蒙学者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消极历史观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拜占庭研究工作再度受到重视,拜占庭学发展重新走上了快车道,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19世纪中期以来,拜占庭研究呈现出理论方法、研究角度、课题选择、表现形式、话语风格的多元化。近年来,拜占庭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胜景,关注“人学”的新史学和古代晚期学派都在其中占有一席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以后拜占庭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儒家则讲人道”“儒家有为而无求”可知,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讲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A项;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讲述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得出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的论断,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题干中先秦诸子著述中多次出现“圣”“圣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提出圣王思想,反映了他们在这种时代变局下对于理想政治模式和统治者的期望与诉求,B 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对圣王的论述,与“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并非直接相关,排除A 项;“集权思想被各阶层认同”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圣王思潮所反映的政治诉求,而非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排除D 项。故选 B 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知,体现的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境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排除C项;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①根据材料“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可知材料主张农业为本,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正确;②材料并未涉及管仲关于土地的认识,无法说明肯定了土地私有,错误;③根据材料“有人之涂(拥有民众的途径),治国之道也”可知材料主张治理国家的根基在民众,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注,正确;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衰落,错误。符合题意的是①③,A项正确;②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纲”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但是入世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达到八目,八目中“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道德修养成为立身之本,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道德修养与政治的结合,“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与政治的融合,并未侧重于强调“礼的自觉性”和“社会秩序的维护”,BD两项均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信息,排除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材料主要讲述明清瓷器印花内容体现儒家思想,表明在人们生活中儒家思想的渗透,D项正确;材料没讲述民间流行文化与官方思想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说到艺术传播,排除B项;材料的瓷器也未提到是对外出口,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众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下令编修《永乐大典》”以及朱棣亲撰序文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强调对历代典籍的汇总整理,这体现了其通过这种大型文化工程来彰显王朝的文治,是明王朝宣示“文治”的重要手段,D 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其政治意义,而非为明清进步思潮奠基,排除 A 项;虽然有保存文化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B 项;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关系不紧密,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古代高丽、百济和新罗。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高丽、新罗等国派遣贵族子弟来中国学习,甚至有人在中国还考中进士,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强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文明交流成果的同质性,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外部的巨大吸引力,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表明唐朝时期新罗等国是中国的藩国,排除B项;华夏认同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材料中新罗等国属于外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0-1900年(美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方主要是种植园经济,北方是工商业经济发达,当时正值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急需劳动力,因此欧洲此时移民大多是分散定居在北方,C项正确;美国内战是19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先有移民然后产生区域族群分布差异,因果颠倒,排除B项;加利福尼亚位于美国西海岸,移民主要在美国东北部、中北部,区域位置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4 年卢旺达。据题干中卢旺达发生的大屠杀事件以及其与西方殖民者划分种族的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制造的这种种族划分的历史遗留问题严重阻碍了卢旺达的发展,导致了如此惨烈的事件发生,D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卢旺达是否实质上赢得独立,此选项与题干信息无直接关联,排除A 项;题干并未直接指出西方霸权主义是内部纷争不断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排除B 项;题干指出种族对立是殖民主义划分的结果而非自古以来就存在,排除C 项。故选 D 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8年至二战全面爆发时期世界。美洲移民人口的激增,尤其是“大西洋彼岸的移民”是移民主流,这些移民是天主教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了美洲开发向纵深发展,使得当地印第安人的影响力因此被严重削弱,C项正确;美洲大陆得到初步开发是在15-16世纪,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混血人口成为美洲主流人口,排除B项;欧洲移民对当地土著居民、土生白人采取的是压迫和剥削的做法,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加坡在发展过程中,借助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为新加坡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B项正确;材料内容探讨的并不是亚洲模式是否具有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文化对新加坡发展的助力,与西方自由放任模式的弊端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儒家文化对新加坡发展的助力,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00~1750年的非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非洲由于17世纪以来的三角贸易,使得其人口出现大量外流,这抑制了由于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A项正确;B为美洲,是由于美洲文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较少,且伴随着西方的殖民屠杀和西方疫病在美洲的传播,导致其人口大量减少,随着三角贸易的扩大,其人口逐渐得到一定的恢复,排除B项;C为亚洲,是因为古代亚洲地域广物产较丰富,文明发展程度较高,诞生了大量人口,且在近代,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长,排除B项;D为欧洲,是由于中世纪时期,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社会的动荡,欧洲人口较少,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逐渐主导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其人口也快速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初年,由于明末清初的农民战争和改朝换代,四川人口锐减。所以此时清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增加了四川的人口和劳动力,这样有助于推动四川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清政府此举是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开发,但并不意味着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排除A项;清政府是为了促进四川地区的开发,而不是为了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B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本题为影响题。时空范围是清朝时期的台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闽粤移民入台后,台湾的人口在一百余年内增长了近十倍,这对于台湾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显著影响。由于闽粤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台湾的人口大幅增长,这对于台湾地区的农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变化,因此无法判断其是否增进,排除A项;冲击了闭关锁国政策。题干中并未提及闭关锁国政策,且闽粤移民入台主要是内部迁移,与对外政策关系不大,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人地矛盾的情况,且移民涌入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因此无法判断其是否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背景:唐朝盛世,国力强盛;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交通发达;两国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2)途径: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求取儒家经典;佛教传播。
(3)意义: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促进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基础;有利于两国的友好往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罗)。据材料“隋唐统一后,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得出唐朝盛世,国力强盛;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据材料“唐高祖亲自慰问新罗使者,并派庾文素出使新罗。”得出两国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据材料“ 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得出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交通发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罗)。据材料“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和“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得出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据材料“ 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得出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据材料“新罗人虔信佛教,纷纷入唐求法。”得出佛教传播。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罗)。据材料“公元639年,善德女王开始遣子弟入唐求学”得出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据材料“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并其他文章。公元788年仿唐科举制公布读书三品出身法,以儒家经典与汉学为主要考试科目,进行国家考试,以录用官吏。”得出促进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两国的友好往来。
17.(1)演变:商周时期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保民”,民本思想萌芽;春秋时期,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更加强调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得到较大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将民本思想体系化,民本思想成熟。
发展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传承与创新并举;等等。
(2)发展: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想;主张君主服务于民;反对暴君专制;君臣职责相同,身份平等。
局限:将民置于被动地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演变: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得出商周时期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保民”,民本思想萌芽;根据材料“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得出春秋时期,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更加强调民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得到较大发展;根据材料“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得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将民本思想体系化,民本思想成熟。
发展特点:根据材料“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开始重视民的力量”“到了春秋时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得出起源早;具有阶段性;传承与创新并举;等等。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发展:根据材料“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得出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想;主张君主服务于民;根据材料“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得出反对暴君专制;君臣职责相同,身份平等。
局限:根据材料“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出将民置于被动地位。
18.(1)古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地区,中华文明发源于河流地区;雅典工商业发达,中国农业为主;雅典海洋探险意识,人文主义色彩;中国重视血缘、家族,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经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中国:农耕经济;政治:西方:民主政治;中国:集权制度;文化:西方:人文主义色彩;中国:集体主义。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希腊、先秦中国。差异:根据材料“希腊文明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希腊人与地中海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互动’的产物”“黄河和长江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可知古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地区,中华文明发源于河流地区;根据材料“在碧波荡漾的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众多岛屿成为早期航海者永不消逝的航标”“长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人们,都过着农业生活”可知雅典工商业发达,中国农业为主;根据材料“代代相传的航行经验和乘风破浪的英雄故事,正是他们勇于下海的力量源泉”“以血缘为纽带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系文明的作用”可知雅典海洋探险意识,人文主义色彩;中国重视血缘、家族,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希腊、先秦中国。结合古代西方和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特点可知经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中国:农耕经济;政治:西方:民主政治;中国:集权制度;文化:西方:人文主义色彩;中国:集体主义。
19.(1)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法国大革命逐渐平复);工业革命的推动;实证主义史学的兴起。
(2)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主流思想变化;史料的占有量;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考古的新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史学家的个人学识、创新意识;社会环境的变化。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以后的欧洲。由材料“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渐渐平复”及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法国大革命逐渐平复);由材料“怀疑主义思潮泛起,实证主义史学应运而生,适应了人们重新审视启蒙学者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消极历史观的要求”可得出实证主义史学的兴起;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以来的欧洲。由材料“拜占庭帝国历史与文化研究经历了400多年,大体可划分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的早期兴起阶段,18世纪百年左右的停滞阶段,19世纪上半叶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及所学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变化;由材料“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渐渐平复,怀疑主义思潮泛起,实证主义史学应运而生,适应了人们重新审视启蒙学者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消极历史观的要求”可得出社会主流思想变化;由材料“19世纪中期以来,拜占庭研究呈现出理论方法、研究角度、课题选择、表现形式、话语风 格的多元化。”可得出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结合所学可得出考古的新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史学家的个人学识、创新意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