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5: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867年,美国铁路公司决定延长华工工作时间至每天10小时,薪水提高到每月35美元。白人依然实行8小时工作制,薪水每月40美元。华工交涉无果后,发起争取和白人同工同酬的罢工。罢工虽未全面胜利,但经验更丰富的华工获得一定程度的加薪,华工的工作时长也有所缩短。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A.受马克思主义广泛影响 B.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C.民权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D.华工积极抵制种族歧视
2.农业革命后欧亚大陆和北非先后出现诸古代文明。到了公元前第二个千年,诸古代文明大部分开始衰落,并且在周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纷纷崩溃。取代这些古代文明的则是数百年后所掀起的诸位古典文明。在公元200至600年之间,古典文明的崩溃同样归咎于游牧部落的入侵,世界文明格局又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下列项中与材料不符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B.古典文明包括赫梯、西亚、希腊和印度文明
C.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替代了古印度文明
D.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3.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A.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4.据下表可知,古代中国( )
出处 内容
《通典·食货》 (商)鞅以三音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普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泰人应敌于外
《史记·匈奴列传》 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泰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
《明移宗实录》 江西万羊山跨连湖广、福建、广东之地,旧称盗薮(强盗聚集之地),而各省商民常流聚其间,皆以种蓝(用于制靛的植物)为业
A.政府在区域人口迁移中处主导地位 B.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
C.社会环境变迁影响人口的区域流动 D.人口迁移助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5.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6.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助推国家工业化的实现 B.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促进了种族和平共处
7.1868 年,在华工聚集的澳大利亚本迪戈市,有三分之二的华工选择与中国国内的女子结婚。在1871年前,90%以上的华工生活在矿区,到1881年虽然矿产枯竭,但这一比例仍高达65%。这反映出当时澳大利亚( )
A.移民文化认同面临挑战 B.华人聚集区是中国社会的延伸
C.排华风潮阻断族群融合 D.华工成为采矿业的主要劳动力
8.澳大利亚曾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从1840年起,英国停止向那里流放罪犯,而是大量移民,在那里开采矿物,发展养羊业,同时建立起英国模式的政治制度。英国对澳大利亚政策的调整( )
A.引发了契约华工出国的浪潮 B.适应了生产方式转型的需要
C.导致大洋洲沦为英国殖民地 D.推动了英式民主的创新发展
9.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亚历山大·卡莱尔在自传中谈到1763年在哈罗门的时髦生活时说:“那些贵妇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交流
10.据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汉明帝)遣使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
近代西方探险家斯坦因等曾在罗布泊至敦煌古道上,发现公元1世纪的粟特文佛经。
据季羡林考证,汉地最早的佛经皆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经过中亚古代语言,特别是吐火罗语的媒介。
A.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 B.汉代没有与印度建立直接联系
C.欧亚商贸和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D.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11.英国达德利·诺思 (1641 ~1691年) 说:“任何法律都不能规定贸易的价格,因为贸易的行情必然而且将会自行确定下来,但是,当这类法律确实碰巧抓得很紧的时候,这就对贸易是个非常大的障碍,因此是不利的。”据此推知,达德利·诺思的经济思想( )
A.属于传统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B.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形成 D.加剧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
12.茶叶进入欧洲初期,人们习惯在茶馆喝茶,但不久后,荷兰人召集其朋友在家里品尝各种茶。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荷兰妇女走出了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当时的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表明( )
A.中国与荷兰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荷兰已成为茶叶销售的主要市场
C.荷兰积极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 D.商业贸易带来社会风俗的变化
13.14世纪中叶,中国青瓷、青白瓷等成为出口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市场的主要瓷器种类。16世纪晚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青花瓷在陶瓷贸易中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材料主题是( )
A.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地理大发现 B.中国航海技术落后于西方
C.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与瓷器发展 D.技术进步推动欧洲近代化
14.公元9至10世纪,埃及工匠在进口蓝绿釉等瓷器的线纹装饰和色彩启发下,发展出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纹陶器。此外,在埃及福斯塔特(9~18世纪)发现的近七十万片陶瓷碎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的,其中又有 70%~80%是中国瓷器的仿制品。该材料主要表明( )
A.制瓷业是埃及社会经济支柱 B.经贸交流利于促进文明发展
C.中非间的经贸交流历史悠久 D.埃及制瓷技术源于中国传播
15.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 )
A.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C.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 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
材料二 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
——郑观应《救时揭要》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耳曼人所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出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前一百年移民天山北麓的内地民众损失惨重。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结果甘肃、直隶等省的“逃难百姓”来到新疆,人口“几于盈千累万”。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汉族移民人数又一次猛增。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出现了“走西口”的高潮,大批内地汉族移民来新疆定居。同时,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1931年前后,新疆人口总数已达300万左右,其中汉人52.5万,占百分之十五。
——摘编自阎东凯《晚清民国时期天山麓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研究》
材料二:19世纪初,美国全国人口只有7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6人。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收大量外来移民解决的。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864年美国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准许雇用外国工人,并向移民预借工资作为路费。在1861-1914年的半个世纪中,移民竟达2700万人。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场数由1860年的204万个增加到1900年的573.7万个,农业总产值由22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农业机械化过程进展迅速,为迅速发展中的美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西部移民潮与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的认识。
18.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在特殊时期,马匹短缺,单匹的价格可以兑换到500多公斤茶叶……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获取利益。
——摘编自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茶马贸易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7年的美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反映华工为争取和白人相等的权利,发动了同工同酬的罢工,表明华工积极抵制种族歧视,争取经济上的平等权力,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工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是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排除B项;材料说此次运动未全面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并没有替代古印度文明,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印欧人是游牧民族,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典文明,包括赫梯、西亚、希腊和印度文明,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3—6世纪以来,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新加坡)。据材料“国民意识......友爱精神......公德心”可知,新加坡将儒家的“忠”“仁爱”“礼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作现代的东方文化,C项正确;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形成了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并没有摒弃了西方文化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并没有讲述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排除B项;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的宗旨是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综合发展,维系政府公信力的说法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料一描绘了秦国为了削弱赵、魏、韩的实力,鼓励三国人民移民至秦国,并使其安心生产;史料二描绘了汉朝在取得对匈奴的胜利后,开展移民实边活动,巩固对西域边疆的政治、军事统治;史料三描绘了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多省人民自发迁入江西,开展种植经济作物的活动。三则史料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在政治、军事及经济的因素影响下,开展的移民活动,即影响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明朝多省人民移民江西是自发行为,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环境变迁”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的印欧。根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本民族的文明传播到欧亚地区,促使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A项正确;近代以后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才逐步确立,排除B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排除C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B项正确;新加坡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移民参与社区活动,但其目的并非为了提高社区自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吸引海外人才,而非内部种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8-1871年的澳大利亚。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工在澳大利亚聚集在一处生活,且有三分之二的华工选择与中国国内的女子结婚,说明其虽处在国外,但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融入到澳大利亚之中,与中国有着更多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的延伸,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华工与澳大利亚文化的冲突,只是说中国华工基本聚集在一起生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排华运动的发生,排除C项;材料未对澳大利亚的劳动力进行统计,不能得出华工成为采矿业的主要劳动力,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工业资本主义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因此英国海外殖民政策随之调整,澳大利亚作为英国较大的海外领地,英国对其政策作出调整,以满足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契约华工出国浪潮出现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A项不是英国对澳大利亚政策调整的结果,排除A项;大洋洲范围较广,英国在此拥有广阔殖民地如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在此也有殖民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因国内生产方式转型而调整对澳大利亚的政策,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50年代,富于特色的英国下午茶产生,说明茶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往来的频繁,在英国流通并衍生为英国特色文化,反映了商品流通促进了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根据“那些贵妇”说明与大众消费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了大月氏、粟特、中亚吐火罗等的中介作用,这些都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因此可以得出佛教是由丝绸之路传入的结论,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否定汉代与印度的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佛教的传入,没有商贸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主旨不是中华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由材料可知达德利·诺思的经济思想属于自由主义,而工业资本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市场的自由竞争,这与诺思主张的市场自由定价是一致的,B项正确;诺思强调自由竞争,其思想与重商主义矛盾,排除A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形成于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荷兰妇女走出了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当时的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知,商业贸易带来社会风俗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只讲述荷兰人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没有讲述中国与荷兰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荷兰已成为茶叶销售的主要市场,排除B项;材料只讲述荷兰人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至于是否积极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的态度不得而知,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4-16世纪世界。据材料“16世纪晚期……全球贸易网络……形成,青花瓷……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可知材料反映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对瓷器贸易的影响,C项正确;据材料“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可知材料反映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而非地理大发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航海技术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提及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影响瓷器贸易,而非推动欧洲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至18世纪(埃及)。据材料可知,埃及人在进口瓷器的影响下发展了自己的陶器式样,并大量仿制中国瓷器,这推动了埃及本土制瓷业的发展,反映出经贸交流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埃及其他产业与制瓷业的对比,无法得出制瓷业是经济支柱的结论,排除A项;该材料反映出中埃之间存在经贸联系的历史悠久,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经贸交流利于促进文明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制瓷技术对埃及的重要影响,并不代表埃及制瓷技术源于中国,且早期埃及已有自己的制瓷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汉人放牧,羌人掌握汉族耕作技术,少数民族乐器传入中原,这是都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民族间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征: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政治和文化各答1点。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原因:西方国家奴隶贸易受限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在2005年大致持平;被吸引(自愿)迁移;移民分布广,主要迁入美国、德国和西班牙。(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古西欧。据材料“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可知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纷纷废除黑奴贸易,西方国家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同时,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3)本题属于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由材料“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可知移民人数大幅增长;由材料“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可知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材料“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可知“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在2005 年大致持平;由材料“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吸引(自愿)迁移;由材料“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可知移民分布广,主要迁入美国、德国和西班牙。
17.(1)原因: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新疆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鼓舞;新疆商业利益的吸引;内地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相率西行。
(2)不同:推动力量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主要是政府主导;移民来源不同,美国西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移民的动因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为了开发西部土地,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利益。
(3)认识: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移民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移民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政府的政策对移民活动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末民初中国。原因:由材料“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可知,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由材料“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新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知,新疆社会经济遭到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由材料“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侵略势力时,天津商人多随营经商,颇获厚利,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可知,受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鼓舞;新疆商业利益的吸引;由材料“民国初年,甘陕各省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于是相率西行”可知,内地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相率西行。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美国。不同:由材料二中“1862年《宅地法》的实施,带来了西进运动的新高涨。同时,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及材料一中“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可知,推动力量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主要是政府主导;由材料二中“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欧洲人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及材料一中“其他各省,如山西、河南等省的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也纷纷西出阳关,踏上前往新疆的路途”可知,移民来源不同,美国西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由材料二中“移民中大部分流入西部,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及材料一中“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山陕以及京津地区的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新疆留而不返”可知,移民的动因不同,美国西部移民潮是为了开发西部土地,而清末民初新疆移民潮则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利益。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二中的移民现象可知,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据材料“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移民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据材料“1864年美国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案,准许雇用外国工人,并向移民预借工资作为路费”可知,移民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妥善处理;据材料“1884年,新疆建省,为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开始自内地发遣移民,取消了以往的禁令,允许内地农民赴新疆耕作”可知,政府的政策对移民活动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等。
18.(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别等级);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
(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可知,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别等级);根据材料一“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可知,道德教化;根据材料一“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可知,天人合一;根据材料一“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可知,多样与美观。
(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二“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可知,中国服饰文化以丝绸为载体;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中国服饰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根据材料一“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中西服装元素不断融合;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服饰风格对欧洲艺术产生影响。
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东西方之间联系加强;根据材料二“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中国丝织业繁荣,手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出现,西方对中华文化倍加推崇。
19.(1)特点:政府主导;供需关系影响茶马贸易;贸易方式为物物交换;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对地方: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中央:加强少数民族和宋朝政府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
对民族关系: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中外关系:促进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茶场司、买马司、茶马司”等信息可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可得出供需关系影响茶马贸易;据材料“茶换马”等信息可得出贸易方式为物物交换;据材料“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可得出贸易范围扩大;据材料“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等信息可得出商品种类增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地方而言,茶马贸易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据材料“互市由政府主导”可得出对中央而言,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和宋朝政府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据材料“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对民族关系而言,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可得出,对中外关系而言,促进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