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是继第二单元地理环境圈层结构及特征和第三单元前两节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之后的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环境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环境有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独立的理性分析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本节课程内容学生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桂林山水的成因。?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3(定稿).ppt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理解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锻炼地理图像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分析,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网络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微实践作业,指导三个学生小组借助网络分别查阅喀斯特地貌的景观资料、形成原因的视频、喀斯特地貌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多媒体探究学习:
课上利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首先由“景观组”的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了解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并尝试绘制概念图。“成因组”学生展示视频,并尝试使用(ppt演示文稿)绘制框图,呈现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影响组”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借助微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化、可视化与真实感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境导入
桂林山水风光秀丽,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盛誉,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正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景观组”的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了解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ppt演示文稿
模型建构
提问,这些地貌类型根据分布或成因,可以如何分类。
教师补充、总结。
由“景观组”的学生展示本组讨论建构的概念图。
其他学生填写、完善学案。
ppt演示文稿
承转
对于一名旅游者来说,去桂林旅游,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成因组”学生播放视频,展示所绘制的框图,呈现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并使用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视频或动画
学案落实
为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填写框图,巩固落实
填写框图?
?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我们山东省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区,在沂源县、沂水县都有北方罕见的地下溶洞。
提出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表扬。
学生讨论,交流。
1、从内因来看,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极为典型的原因是什么?石灰岩的形成,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阅读桂林与周边地区地形图,可以看出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影响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力的因素还有哪些?体现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总体来看,我们北方的喀斯特地貌没有南方地区那样典型,为什么呢??
ppt演示文稿
原理建构
展示简图,进行补充分析和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正是在各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完善学案
ppt演示文稿
拓展延伸
承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结合个人收集的资料,补充完善学生的展示,从利弊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
“影响组”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ppt演示文稿
迁移应用
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地理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从案例中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从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水土流失过程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和学案提供的资料与图片,思考并讨论黄土高原这种地貌景观的成因,并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
?
课后作业
除了常规的教辅练习外,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生学习的题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体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乐趣。
水库的修建不仅可以为人类带来丰富廉价的电能,同时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产生一些无法逆转的负面影响。为此,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拥护”和“反对”大坝建设的两种不同声音。
结合圈层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自主成立两个小组,下周开展辩论。
?
七、教学特色
?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微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对于基础年级教学的一点个人理解和探索。其次,淡化知识,强化原理;淡化结果,强调过程,这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本课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知识掌握的多少,应该重点把握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一般是以各圈层某些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表现形式。学会分析这种因果关系,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相关能力的有效训练,才是本课的追求目标。
课件20张PPT。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理解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锻炼地理图像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分析,锻炼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景观组” 学生展示峰丛落水洞孤峰峰林2.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柱“成因组” 学生展示CaCO3+ CO2 +H2O= Ca(HCO3 )2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喀
斯
特
地
貌内因:
最基本的条件: 性和 性的岩石外因:
地表水 和地下水 的
力3. 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CaCO3 + CO2 + H2O = Ca(HCO3 )2其 他内因地壳运动 海陆变迁形成广布、深厚的石灰岩
科学研究发现,在地质历史时期,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地区大量繁殖的珊瑚、贝类等生物,吸收和沉积了大量碳酸盐,这些生物死亡后,骨骼、贝壳等不断堆积而形成珊瑚礁。在经过地壳运动的挤压后,固结成为石灰岩。
石灰岩的形成,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二、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读桂林与周边地区地形图,可以看出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地理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2 外因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哪些圈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作用? 岩石:
透水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体现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影响?
“影响组” 学生展示溶蚀洼地: 喀斯特地貌区农田和村庄的主要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区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喀斯特地貌区的地表水短缺总结:桂林山水的成因与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知识迁移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地表径流)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思考黄土高原这种地貌景观的成因,并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气 候生 物水
文土
壤【研究性学习】 水库的修建不仅可以为人类带来丰富廉价的电能,同时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讨论并查询相关资料,结合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开展相关研究。
⑴请设计出本课题的名称:
⑵你准备查询哪些方面的资料(开展哪些子课题的研究)?
⑶你们课题研究小组准备以什么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爱地理,爱生活
喀
斯
特
地
貌
最基本的条件: 性的岩石地表水 和地下水 的
力
水体的 性总结:桂林地区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原因可溶流动溶蚀 地壳运动 海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