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活动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教案 课件 )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活动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教案 课件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07 20:37:44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山体部位图①①②③④⑤山顶 盆地 山顶(山峰)与盆地(洼地)山脊与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起为山脊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起为山谷2、读下图,判断沿AB坡和AC坡中的哪一个登上
山顶A处更容易?
陡缓AC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试一试, 在图中找出山峰、鞍部、山脊、山谷及陡崖。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点击文字进相应图片鞍部A C D B E 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知识梳理 :识别字母所在地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海拔高度与
相对高度3.陡崖和鞍部
的判读2.等高线疏密与
坡度关系规律与方法 陡崖鞍部云南腾冲火山知识迁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火山口怎么表示?知识迁移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图b是图a中沿那条剖线做的剖面图 ?应用一 等高线地形图与河流 1.河流位置:C、D两虚线处可能发育成小河流的是 ,理是 。
2. 河流的流向:
图中主干河流的流向是 ,D、E、F三地最有可能形成瀑布的是 。
3.河流的流速:河流C和E,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CC处为山谷自东向西流FC归纳总结:
1.河流位置 ?
2.河流的流向 :
3. 河流的流速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反 ,描述必须标准。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河流流速快,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坡缓河流流速慢,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
说明海南岛地势特征及河流的流向特征。应用二 等高线地形图与气候 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1.气温:以王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若王村气温为12℃时,丁山山顶是否有冰川分布?
2.降水:夏季甲地降水多还是乙地降水多?试分析原因650没有乙地。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吹东南风,
乙位于地迎风坡所以降水多。归纳总结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2.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 读台湾岛等高线地形图:简要说明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山地为主,平原狭小; 中、东部高,西部低;
气温:中部低四周高
降水:东部迎风坡降水多,西部背风坡降水少。拓展延伸 (1)地形:(2)地势地势:(3)对气候影响:应用四 等高线与人类活动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应用四 等高线与人类活动 聚落
(1)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___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图中所示地区是我国水果重要产区之一。①地适宜 种植的水果是 (  )
A.苹果 B.菠萝 C.椰子 D.柑橘
(3)根据因地制宜原则,丁村最适合发展的农业部门是____。
丁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D种植业应用四 等高线与人类活动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②气候适宜
③水源充足
④交通便利
⑤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应用四 等高线与人类活动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应用四 等高线与人类活动
道路选线
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____(②或③)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选择引水线
小河干流流向 。戊村计划⑤和⑥两条调水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 为什么?
修建水库 水电站
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东北向西南流坡度小,工程量小⑤工程量小(水库蓄水量大)工程量小,河水顺地势自流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② 归纳总结修建水库 水电站:
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按照工程量少和投资少原则。
道路选线(要求坡度缓,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尽量避免过河,减少工程量,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分区)。
选择油、气、水线 路
铺设输油、气、水管线(应注意高度差,利用油气水的流动性特点自流)。
③处宜建海滨浴场,此处水域较浅,沙滩宽阔; ④处宜建港口,此处位于港湾中,避风条件好,等深线密集,水域较深有利于航行。 读我国某海港城市的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该城市规划建设海滨浴场和港口,请你在甲乙两处选择适宜地址,并分别阐述你的选择理由。 读图21“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7分)(1)图中①河的流向大致是 。
(2)图中标注的②③两河,不存在的是 ,原因是 。
(3)图中A、C两地段中,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是 。
(4)图中A、B两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原因是
(5)若该图所示区域要发展水果种植,你认为种 (苹果或柑橘)较为合适。课堂检测自西北向东南流②附近是山脊CAA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苹果读图21“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7分)图21(6)分析上图,按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原则,甲村适宜发展 ,丁村适宜发展 。
(7)本地旅游业发展迅速,计划在丙山和丁山山顶间修建一条观光缆车,假如两地图上距离为5CM,计算缆车的最小长度为 米。课堂检测种植业林业2000丁丙 谢
谢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PPT展示不同的典型地形, 此信息技术的利用达到了增强形象化、可视化与真实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印象深刻。
2、用flash播放山体等高线绘制过程,此信息技术的利用既突破难点又达到增强体验与互动的教学效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模拟工具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可参与性,使本来十分复杂的地形变成了模式化、规律化的东西,增强了可感知性,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地形图的学习一定可以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复习旧知
教师板书地图三要素
学生背诵上节内容
使用ppt
新课导入
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
学生分五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使用ppt
学习新知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使用ppt
归纳总结
归纳学生得出的规律结论
归纳总结(三步法)
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
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
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使用ppt
检测反馈
展示典型案例
使用ppt
总体评价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
总结本节内容
使用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