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清
楚,并用2B铅笔正确地填涂考号。
2.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
整、笔迹清楚;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
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
是
A.道德规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国家治理方式
3.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4.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幕,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
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提侣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5.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
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传统科技的转型
6.唐代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制》曾描述某水利工程,“公家运漕,私行商旅…隋氏作之虽劳,
后代实受其利焉”。该工程的修建有利于
A.珠江水患的治理
B.巴蜀地区的开发
C.郡县制度的推广
D.国家统一的巩固
7.图1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
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A.铁器牛耕的初现
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技术的改进
D.玉米甘薯的推广
图1
8.图2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汉代经济分布
唐后期经济分布
宋代轻济分布
8
一束权方
一南宋支仅界
一主要经济区
一主要经该区
经米发显提快地区
经济逐步发展地区
经济发展地回
重要母济
经济玻环地区
图2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
C.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9.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
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C.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对外交流畅通无阻
10.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
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
该图反映了当时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