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农业与区域可持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近几年来,东北地区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东北地区是最符合课标要求的一个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按照课标的要求,本节教材首先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然后阐述了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了土地,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了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农业条件分析、农业生产和布局,农业发展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考虑到教学思路的逻辑性,感觉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前后顺序适当调整一下会更好,将第二标题“土地资源及其开发”中的土地肥沃和土地资源丰富调整到前面自然环境的因素分析中,使自然环境各要素成一整体;将土地开发中的北大荒的停垦调整到后面的湿地的保护中作为一个案例呈现。
参考了其他版本教材,特别是人教版教材,感觉加入一些人教版中有价值的的问题探究会使内容更充实。例如气温这一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对东北农业的双重影响分析;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东北主要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区区域,东北农业的地区专业化和大型机械化等特点。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必修三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为学习本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打下基础。
但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知识面比较狭窄。而且在分析一些教材上没有的问题时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学生小组合作经验不足,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需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指图说出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简要描述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等基本概况;能够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来分析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优势;能够发现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够知道如何收集和运用哪些材料说明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业生产现状;能够尝试提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能够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知道我国的粮食必须自给自足,不能依赖于进口;通过认识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认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图片、ppt课件,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技术。
在导入新课,课堂小组探究、课堂案例展示、课堂小结等环节的使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利用动态PPT技术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最终的知识体系构建等内容进行订正和总结,帮助学生对答案进行完善,能够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引领完善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
一张图片引出:民以食为天。
播放一段《中国怎样回答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人”质问》的视频,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http://pan.baidu.com/s/1o6lHzia
播放一组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环境的图片
观看图片及视频
图片
视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一组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环境的图片
【展示学习目标】
?
?
学生阅读
ppt幻灯片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教师通过幻灯片引导学生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河流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合作探究一】东北土地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二】热量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在东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最大优势是土地资源,最大限制因素是气候热量不足,其他要素比较简单。所以其它要素主要是教师通过幻灯片,引导学生集体回答就很容易掌握了。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进行2个探究活动
【东北地区农业条件分析】
?
【合作探究三】东北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教师播放一段当年的开垦北大荒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当年开垦的艰辛,学习北大荒精神。
http://pan.baidu.com/s/1mgxWIPq
?
学生小组探究观看视频
北大荒变为北大仓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视频增加学生的历史体验。
【农业生产和布局】
?
【合作探究四】东北农业生产和布局情况
教师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通过饼状比例图等图片,分析出东北的农业结构和农业分布情况。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合作探究五】东北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教师通过幻灯片引导学生回答出:东北地区在土地、林业、湿地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通过各种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学生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有了更强的民族责任感
【课堂小结】
?
【幻灯片展示】
?
总结回顾本节知识体系
完整逻辑的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借助于电化媒介,提高教学容量
本节课理应是2课时的教学内容,要在一课时完成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备课中利用网络搜集了大量图片和视频等的素材,制作成课件,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增强了直观效果。同时尽可能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和调整了相关的课本内容,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直观,更逻辑。
2、依据课标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整合,以利于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充实课堂教学效果。
(1)本节课对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作了适当调整,将第二标题“土地资源及其开发”中的土地肥沃和土地资源丰富调整到前面自然环境的因素分析中,使自然环境各要素成一整体;将土地开发中的北大荒的停垦,调整到后面的湿地的保护中,作为一个案例呈现。
(2)本节课适当参考了其他版本教材,特别是人教版教材,加入了一些人教版中有价值的的问题探究。加入了对气温这一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对东北农业的双重影响分析;加入了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这一因素也是本地区商品率高的最主要原因;加入了东北主要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区域,从而点出东北农业的地区专业化和大型机械化等特点。
3、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教学
(1)创设情境,基于问题学习。
本节课最大限度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更多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地理活动,主要设计了东北平原土地优势分析、限制性因素热量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农业条件分析、农业结构和布局分析、农业问题和措施分析等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小组讨论,培养21世纪技能
学生分组依据学案设计的探究活动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学习体验过程,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信息素养、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等21世纪技能
(3)师生讨论,提升思维深度。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引领完善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引导之下,积极参与,实现了五官并用,合作交流的课堂效果。
?
课件58张PPT。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粮食安全”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显得尤为重要民以食为天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世纪90年代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他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中国水稻平均单产量绝对不会超过日本,中国人不可能养活自己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说:“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他的学生罗啸自信地说:“中国人养活自己。”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呢?我国许多地区由于人们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政府高度重视【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
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和自然特征
2、理解: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重点)
3、理解:东北地区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
用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措施(重点)
4、应用:通过学习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一般过程与方法(难点)自然环境 120 °E130 °E50 °N40 °N地理位置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黑、 吉、辽内蒙古东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50 °N40 °N河流地貌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沃野千里土地资源是东北农业的最大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探究1、土壤肥沃黑土为何肥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2、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是我国______耕地面积最高的地区人均荒地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后备土地资源充足2、土地资源丰富3、耕地平坦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气候大部分地区是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雨热同期东北农业生产最大的限制性因素:______热量不足影响小组探究热量不足,有无有利的一面呢?气温低导致一年仅一熟,生长期长,品质优
农作物病虫害少
气温低,分解和淋溶作用弱;农闲时间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土壤肥沃;
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可以改善土壤墒情。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其原因是?东北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主要的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
气温低导致一年仅一熟,生长期长,利于有机质积累;
冬季低温,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大米具有天然绿色优势。植被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冻土沼泽农业条件分析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科技创新
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土地优势热量不足密度低商品率高土地资源的开发(扬长)
“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历史意义?耕地 粮食农业生产和布局小组探究 ①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业结构:东北地区农业结构特点? ②耕作业占主导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地位: 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本区农产品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粮食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农业地位: 谷物中玉米比重最高农业地位: 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各树种如何分布?林地在全国的地位如何?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热量水分地域性农业布局: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业农业布局:各温度带的农作物有何不同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春小麦、马铃薯、大豆农业布局:水稻: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
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
中部松辽平原,
吉林“玉米带”以春小麦为主地区专业化粮食作物农业布局:大规模机械化尽管东北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但是在开发建设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才能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问题和措施)小组探究(一)、黑土的开发问题: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1、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治理措施:秸秆还田2、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保护土壤。(二)、林业的发展问题:森林减少,覆盖率下降
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原因:重采轻育、森林火灾、
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红叶松);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三)、湿地的保护问题: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湿地面积减少
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恶化青海湖鸟岛三江平原沼泽长江中下游稻田河流海南红树林洞庭湖湿地滩涂生态效益地球之肾调节气候
蓄洪防洪
促淤造陆
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湿地
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湿地20世纪90年代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却做出决定--“北大荒”将不再开垦荒地,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Why?湿地停止开发后,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1)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4)发展特色农业(东北三宝)、绿色农业
(5)面向市场,电子商务,新农民新农业
(6)保护好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小组探究区域农业发展研究方法[考题印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以黄淮海平原、
江南丘陵、
珠江三角洲等为例,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后探究]再见11/25/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