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役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子产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军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
2.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赋税分成比例各不相同。汉朝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4∶6,唐朝比例一般为5∶5,宋朝比例大致为6∶4,元朝比例为7∶3,明朝比例高达8∶2,清朝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7∶3。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地方机构的膨胀
C.赋税名目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发展
3.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课征平均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做法( )
A.强化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B.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病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4.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维护了地主的权益
C.拓宽了政府的财政来源
D.旨在增加政府收入
5.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
A.彻底解决了明朝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加强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6.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货价折合金圆券出售,到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130多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金圆券超额发行( )
A.挽救了财政危机
B.导致了通货膨胀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遏制了官僚资本
7.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下面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 )
A.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8.《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期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启( )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9.1968年3月14日,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美、英、法等8国经过协商后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再按35美元原定官价向黄金市场供应黄金,听任金价按供求关系自由涨落。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仍可按原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
A.黄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B.东西方市场体系矛盾加深
C.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10.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该体系下实行浮动汇率制,打破美元作为唯一外汇储备的情形。联邦德国的马克、日本的日元随着两国经济的恢复及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体系( )
A.导致联邦德国、日本取代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
B.完善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管理运作机制
C.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D.说明固定汇率制阻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
11.《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过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协定关税有利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清政府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C.清政府愚昧且不谙熟国际公法
D.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12.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 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收入普遍增加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二、非选择题
1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
——摘编自王东京等《与官员谈现代金融》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全,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摘编自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这对美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是否应该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 请说明理由。(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各项应税财产而征收的一种直接税。它最早由18世纪末的英国提出、实行,目的是缓解拿破仑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战争后被废除。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又逐渐完善了个人所得税体制。该税制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减轻了中下层民众的负担。美国内战时期,北方联邦议会也制定了个人所得税法,但因与宪法不符未能生效。20世纪初以来,美国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确立了个人所得税制。
20世纪初,清政府起草了《所得税章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因为清政府的垮台而夭折。1936年,国民政府参照资本主义国家税制,颁布相应条例,建立、推行个人所得税制,但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其名存实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我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4年,国务院整合了相应法规,发布了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条例。1994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已多次调整和提高免征额。
——摘编自郭家宏等《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
政策》、徐波《中外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个人所得税”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论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役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子产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军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以‘丘’为单位征收军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为了增加税收,各诸侯国进行赋役制度改革,故B项正确;A、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与春秋时期不符,故排除C项。
2.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赋税分成比例各不相同。汉朝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4∶6,唐朝比例一般为5∶5,宋朝比例大致为6∶4,元朝比例为7∶3,明朝比例高达8∶2,清朝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7∶3。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地方机构的膨胀
C.赋税名目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越来越倾向于中央大于地方,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能体现这一制度变化的目的,故排除。
3.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课征平均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做法( )
A.强化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B.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病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D
解析: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男子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D项正确;租庸调制下,男子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反映出国家弱化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故A项错误;B项中“消除”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均田制分配的是政府控制的土地,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故C项错误。
4.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维护了地主的权益
C.拓宽了政府的财政来源
D.旨在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均衡赋税并减轻农民负担,进而缓和阶级矛盾,故D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排除A项;维护地主权益不是题干材料中举措的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这一措施依据土地好坏征税,并未开辟新财源,故排除C项。
5.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
A.彻底解决了明朝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加强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的实行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故选B项;“彻底解决了明朝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加强了明朝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故排除C项;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开始于万历年间,故排除D项。
6.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货价折合金圆券出售,到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130多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金圆券超额发行( )
A.挽救了财政危机
B.导致了通货膨胀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遏制了官僚资本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130多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圆券的超额发行导致了通货膨胀,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挽救财政危机,但没有完成挽救财政危机的目的,故A项错误;金圆券的超额发行导致了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金圆券的超额发行导致官僚资本加紧剥削,而不是遏制了官僚资本,故D项错误。
7.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下面图1到图2的历史变迁( )
A.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故A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国际货币体系而非世界贸易体系,故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旧经济秩序的代表,故排除C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早已存在,故排除D项。
8.《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期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启( )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答案:B
9.1968年3月14日,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美、英、法等8国经过协商后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再按35美元原定官价向黄金市场供应黄金,听任金价按供求关系自由涨落。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仍可按原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
A.黄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B.东西方市场体系矛盾加深
C.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英、法等8国经过协商后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再按35美元原定官价向黄金市场供应黄金,听任金价按供求关系自由涨落”,可知美国已经无力维持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选C项;黄金市场听其自由上涨不等于市场投机现象严重,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东方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故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故排除D项。
10.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该体系下实行浮动汇率制,打破美元作为唯一外汇储备的情形。联邦德国的马克、日本的日元随着两国经济的恢复及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体系( )
A.导致联邦德国、日本取代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
B.完善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管理运作机制
C.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D.说明固定汇率制阻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
答案:C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联邦德国的马克、日本的日元随着两国经济的恢复及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说明美元的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新变化,故C项正确;固定汇率制有利于货币体系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11.《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过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协定关税有利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清政府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C.清政府愚昧且不谙熟国际公法
D.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反映了清政府官员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且不谙熟国际公法,故C项符合题意;“协定关税有利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排除A项;“清政府积极维护国家主权”的说法与题干材料所述官员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洋洋得意的态度相矛盾,故排除B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2.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 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收入普遍增加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随着普通民众生活成本的增加,政府又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这表明我国的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故B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题干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故排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个税改革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并不能说明贫富差距的拉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
——摘编自王东京等《与官员谈现代金融》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全,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摘编自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这对美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是否应该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 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维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影响: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的稳定;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2)实质问题: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实力相对下降。影响:美国无须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3)观点:不应该回归,但应当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理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世界金融体系,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避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各项应税财产而征收的一种直接税。它最早由18世纪末的英国提出、实行,目的是缓解拿破仑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战争后被废除。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又逐渐完善了个人所得税体制。该税制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减轻了中下层民众的负担。美国内战时期,北方联邦议会也制定了个人所得税法,但因与宪法不符未能生效。20世纪初以来,美国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确立了个人所得税制。
20世纪初,清政府起草了《所得税章程》,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因为清政府的垮台而夭折。1936年,国民政府参照资本主义国家税制,颁布相应条例,建立、推行个人所得税制,但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其名存实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我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4年,国务院整合了相应法规,发布了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条例。1994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已多次调整和提高免征额。
——摘编自郭家宏等《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
政策》、徐波《中外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个人所得税”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论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
等级 评分标准
一等 (9~12分) 观点明确,表述完整且合乎逻辑。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多角度分析,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认识有升华
二等 (5~8分) 观点较明确,表述相对完整。部分运用史实来论证观点,论证有一定层次。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有一定的认识提升
三等 (0~4分) 观点不明确,表述模糊。未用史实来论证观点。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混乱,缺少认识提升
具体论点可以从下面几个论点中进行选择,也可以有其他见解。
如: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外个人所得税制的出台均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
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外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均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
说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