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6: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A.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平等团结
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规范政府行为
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5.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这说明(  )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D.1954年宪法确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6.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8.“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9.1919年6月,《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被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
10.学者资中筠说,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11.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联“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12.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对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国际法的渊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
——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选择题
1.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时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会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A.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答案:B
解析: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有一定的发言权,故A项错误;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导致联合国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B项正确;“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国,故D项错误。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实行的,故B项正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A.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平等团结
C.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D.规范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排除A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排除C项;规范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法的实施,故排除D项。
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上述两则材料表明我国政府真正贯彻落实(  )
A.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可知我国政府贯彻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5.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这说明(  )
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D.1954年宪法确认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故排除A项;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尊重各个地区的特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6.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朝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A
解析: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新疆地区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的图案,明朝瓷器中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这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上出现外国纹饰图案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朝的手工业品特点,故排除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原贵族的生活,故排除B项。
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D.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强化了世俗权力,促进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
8.“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可知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故B项正确;保证世界的和平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无关,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开创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故排除D项。
9.1919年6月,《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被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福煦的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矛盾,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削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为新的战争爆发留下隐患,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D项是华盛顿会议的影响,故排除。
10.学者资中筠说,美国虽然没有参加“国联”,后来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这反映出美国(  )
A.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
B.占据了世界道义的制高点
C.成为超级大国
D.彻底摆脱“中立主义”束缚
答案:A
解析: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根据题干材料“在美国主导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等于替代‘国联’达成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协议”,可知美国企图影响和领导世界,故选A项。
11.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联“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所述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发言以及中国同英、法等国签订贸易协定的做法,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故D项符合题意;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故B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贸易协定,不能体现美国在西方的影响力下降,故C项错误。
12.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A.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向科特迪瓦等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知这是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对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国际法的渊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6分)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扩大;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矛盾激化;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严重危害;宗教改革促使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益增强;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出现。
(2)先进理念: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的权威不可侵犯);各国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保护人的生存权;保护平民和私有财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
——摘编自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条信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面临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威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动摇。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极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