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与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以下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的持续推动
D.优越的地理位置
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中国也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等新品种和玻璃及糖等的制造技术。上述物种与技术的交流与传播( )
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的物质内涵
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6.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适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8.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
B.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
C.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9.下面是1910年美国主要城市的外国移民所占比重情况表。据此判断( )
城市 纽约 波士顿 洛威尔 劳伦斯
外国移民所占比重 40.8% 36.3% 40.9% 48.3%
A.欧洲殖民国家加紧对美国的渗透
B.强制性的全球人口流动仍在持续
C.移民促进了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D.外来人口是美国城市人口的主体
10.1965年,美国国会颁布移民法修正案,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及修正案的颁行( )
A.不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使外来移民获得了平等的机会
C.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保持优势
D.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11.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的繁荣
12.16—18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
——[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 唐诗中有“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描述。唐朝时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隋唐时期的饮食品种繁多,仅饼类就有饼、烤饼、薄饼、油煎饼等多种。开元以后,长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玄宗逃难途中,杨国忠就献上胡饼给他充饥。那时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像来自地中海的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的菠菜等。隋唐时期盛行饮酒、喝茶,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那时候,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很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这也是从波斯等国学来的。隋唐还是室内家具大变革的时代,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古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经基本形成。
——摘编自徐潜等《中国古代传世艺术品》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社会生活状况。(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6分)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与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以下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答案:B
解析:《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属于区域性公约,它是在联合国有关公约的基础上,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世界难民日”是在2000年12月4日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中规定的,排除C项;题干内容符合联合国公约的精神,排除D项。
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的持续推动
D.优越的地理位置
答案:C
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综上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故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这些举措促进商业的发展,而不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这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明是“相互辉映”,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题干材料得出,排除。
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中国也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等新品种和玻璃及糖等的制造技术。上述物种与技术的交流与传播( )
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的物质内涵
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这一过程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故C项正确;交流内容中既有物质,也有技术,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西汉时期,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仅涉及农业,还涉及手工业,D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6.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适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斯地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议会被迫进行改革”,可知当地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增强,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材料中所提及的“改革”是被动的,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7.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大利亚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A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排除;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淘金华工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澳大利亚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8.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迁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主要移出地 主要移入地
1500—1850年 欧洲、非洲 美洲
1850—1945年 欧洲、亚洲 美洲
A.非洲人口的大量减少
B.西方殖民扩张方式发生转变
C.华工被列强疯狂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人奴隶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因此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印度、中国等地的劳动力被迫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的移出地发生了变化,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西方殖民扩张方式的转变,B项正确。
9.下面是1910年美国主要城市的外国移民所占比重情况表。据此判断( )
城市 纽约 波士顿 洛威尔 劳伦斯
外国移民所占比重 40.8% 36.3% 40.9% 48.3%
A.欧洲殖民国家加紧对美国的渗透
B.强制性的全球人口流动仍在持续
C.移民促进了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D.外来人口是美国城市人口的主体
答案:C
解析:题干表格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外国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各个城市,加速了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故选C项;此时向美国移民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代表欧洲对美国的渗透,故A项错误;题干表格不能体现移民带有强制性,故排除B项;题干表格中美国城市的外来移民所占的比重均未超过50%,说明外来人口不是美国城市人口的主体,故排除D项。
10.1965年,美国国会颁布移民法修正案,每年专门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新的移民法,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这些新移民法及修正案的颁行( )
A.不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B.使外来移民获得了平等的机会
C.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保持优势
D.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给来自国外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新移民法及修正案注重吸收技术人才,向投资人才倾斜,这种做法有利于美国高新科技获得资本和技术支持并保持优势,C项正确;移民有利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排除A项;“使外来移民获得了平等的机会”不符合“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排除B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出现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D项。
11.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不能判断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早在两汉时期就实现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B项错误;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故C项错误;《广州市舶条法》的颁布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12.16—18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经济地位依然较高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C.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各大洲有了分工,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
——[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 唐诗中有“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描述。唐朝时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隋唐时期的饮食品种繁多,仅饼类就有饼、烤饼、薄饼、油煎饼等多种。开元以后,长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玄宗逃难途中,杨国忠就献上胡饼给他充饥。那时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像来自地中海的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的菠菜等。隋唐时期盛行饮酒、喝茶,中原人从高昌学来酿造上好葡萄酒的方法。那时候,贵族高官的住宅规模很大,用回廊连成庭院,后面还有假山、水池、楼阁组成的园林。不少园林中有球场,这也是从波斯等国学来的。隋唐还是室内家具大变革的时代,使用高型家具和垂足而坐,已逐步代替古老的席地而坐的习惯。从敦煌壁画看,后世的床、桌、椅、凳等主要家具,在唐末已经基本形成。
——摘编自徐潜等《中国古代传世艺术品》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社会生活状况。(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
(2)生活状况: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社会风气较为开放;饮食多样化;住宅、家具发生大变革。
(3)原因: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交往以及中外交流频繁,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中原人民善于学习,包容进取;政府及贵族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