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6:5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北美劳动力新的来源地是(  )
A.中东  
B.北非
C.东欧  
D.北美洲
2.1880年后,西欧和北欧移民美国的人数开始减少,由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取代。新来的移民使本地人及较早来的移民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他们手里夺走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反映了这些新移民(  )
A.拒绝接受比其他人待遇差的工作 
B.为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C.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D.挑拨美国政府与早期移民的矛盾
3.元朝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朝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朝桑麻质量较好
4.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5.2013年,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6.下图反映了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美洲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B.黑人在中美洲的种族分布比例最低
C.大量欧洲人开始涌入北美洲导致白人比例激增
D.拉丁美洲独立后根除了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
7.下表反映的是1700年和182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单位:万人)
年份 原住民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A.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
B.种植园经济和奴隶贸易的进行使黑人数量剧增
C.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使美国人口剧增
D.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使美国总人口剧增
8.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词汇中同时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9.针对出国华工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0.据统计,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1910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人;其中1846—1932年,超过5 000万人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1.“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12.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上述材料说明(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主题,粤东组和珠三角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一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班固《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海运既兴,如拓林……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于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商业》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 角组 材料三 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目末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的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早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四 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代110处、清代188处。 ——摘编自张晓斌、郑君雷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 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上表中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同学们所使用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4分)
(2)本次研究交流的主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加入,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10分)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北美劳动力新的来源地是(  )
A.中东  
B.北非
C.东欧  
D.北美洲
答案:C
2.1880年后,西欧和北欧移民美国的人数开始减少,由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取代。新来的移民使本地人及较早来的移民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他们手里夺走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反映了这些新移民(  )
A.拒绝接受比其他人待遇差的工作 
B.为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C.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D.挑拨美国政府与早期移民的矛盾
答案:C
3.元朝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朝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朝桑麻质量较好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与战争往事无关,故A项错误;该诗歌与作者对疆土的热爱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出元朝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朝时中外交流通畅,故C项正确;桑麻是元朝与波斯贸易的商品,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元朝桑麻质量较好,故D项错误。
4.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中葡贸易中中国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先进的手工业品,而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和各种当地特产,可见这种现象是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所致,故C项正确。
5.2013年,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答案:C
6.下图反映了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的情况。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美洲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B.黑人在中美洲的种族分布比例最低
C.大量欧洲人开始涌入北美洲导致白人比例激增
D.拉丁美洲独立后根除了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的情况”及图中信息,可知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分布不尽相同,白人在北美洲、南美洲分布较多,而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分布较多,黑人在各地分布较均匀,A项正确;根据统计数据,可知白人在中美洲分布最少,而不是黑人,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很多欧洲人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7.下表反映的是1700年和182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单位:万人)
年份 原住民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A.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
B.种植园经济和奴隶贸易的进行使黑人数量剧增
C.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使美国人口剧增
D.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使美国总人口剧增
答案:B
解析:题干表格反映了1820年与1700年相比,美国黑人数量大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种植园经济和奴隶贸易的进行使黑人数量剧增,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排除A项;高产作物本身就是美洲的,排除C项;黑人是被掳掠到美洲的,并非政府移民政策鼓励的结果,排除D项。
8.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词汇中同时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词汇中同时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语影响了世界,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也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即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提及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殖民扩张推动了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但不能得出英语具有先天优势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D项。
9.针对出国华工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可知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郭嵩焘的主张并不能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10.据统计,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1910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人;其中1846—1932年,超过5 000万人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解析:19世纪20年代至1932年,欧洲对外移民数量不断增加,给迁入地区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这主要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生产力水平提高,海外移民不断增加,故选B项;欧洲对外移民不断增加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世纪20年代至1932年,世界经济中心仍然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是两次工业革命,而非欧洲对外移民的增加,排除D项。
11.“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西欧商业社会功能转变的前提,故A项错误;海外贸易的需求促使西欧社会的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故B项正确;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以偏概全,故错误。
12.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上述材料说明(  )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D.茶叶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茶叶贸易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错误;C项发生在工业革命后,不能体现出17世纪初的情况,故错误;茶叶只是消费品,不能说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生活必需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主题,粤东组和珠三角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一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班固《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海运既兴,如拓林……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于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商业》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 角组 材料三 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目末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的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早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四 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代110处、清代188处。 ——摘编自张晓斌、郑君雷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 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上表中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同学们所使用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4分)
(2)本次研究交流的主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加入,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1)结论1、结论2。
第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中出土的文物。
(2)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
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
②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
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