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16:0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2.阅读与鉴赏:养成默读的习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400 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表达与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4.梳理与探究: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讨论、演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在落实以上要求的过程中,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树立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理解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与差别,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两者融合起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倘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发,税赋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睢》和《蒹葭》两首。《关睢》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对初中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也乐于参与各项语文活动,但是由于语文教材难度的提升,文言篇目增多,内容也更丰富,许多学生感到对文言文阅读无从下手,所以在教学中应落实教材对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课后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注重记忆积累、理解运用。课内学会正确朗读、句读、重点文言知识分类整理及积累,能够理解文章的文意、主旨,体会文言炼字的精妙和古人寄情山水的美好情怀。感悟文本,增长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桃花源记》作业设计
【单篇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之后,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语气、拿捏句式,感受音节的强弱、徐疾等变化,体会作者的心灵节奏及内在情怀。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文解读的积极性,设置适当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加以品析,帮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目标】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知识。
3、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作业】
【课后基础性作业】
1、读准字音。
遂( ) 邑人( ) 间隔( )
语云(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刘子骥( ) 诣( )
舍船( ) 屋舍( ) 怡然( )
豁然开朗( ) 便要还家( )
【设计意图】理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训练文言文句读语感。
【参考答案】略。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5):
【设计意图】
梳理文本语意层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课后素养提升作业】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把握全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课文读一两遍,解决文字、内容上的疑难之处;然后合上课本,将桃花源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要保证基本情节不能遗漏;第三步就是反复诵读,并依据基本情节背诵课文了。
【评价标准】
将桃花源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基本情节不遗漏;评为“合格”。
将桃花源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情节不遗漏且情感自然丰富,并依据基本情节背诵课文;
评为“优秀”。
【第二课时作业】
1、完成古今异义解释及积累。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宽阔明亮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4)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5)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7)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为文言文课外阅读及解题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关注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此题涉及的词语又是古今异义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即一些双音节结构,和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节词在外形上完全一致,但意义却多有差别。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未必是到现代汉语中才产生的,比如“鲜美”表示“食物味道好”的含义,“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的含义,在隋唐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到了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并且成了常用含义。因此在讲解时,尽量避免使用“古义”“今义”这种笼统的说法,以免造成误解。
2、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是全篇的“华彩”。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但读来并不单调乏味,而是诗意盎然,清丽醇厚。文章这两段的语言风格恰恰足以证明这一点。本题力图通过学生的默读、想象、谈感受这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验作者笔下的诗情画意和自然真醇。当然,这些图景当中也蕴含着作者创作此篇的“真意”。
参考答案:
“桃花林”是“桃花源”的外围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色彩绚丽,景色优美。文中交代渔人只有走到了桃花林的尽头才能从一个容下一人的洞口中进入“桃花源”。“桃花源”是桃源人生活的地方,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环境优美,和平安定无战乱,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和睦相处。这样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课后素养提升作业】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仍,税赋日多,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借此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你又向往怎样的生活呢?请写一段文字描述“我向往的生活”。
【设计意图】
“世外桃源”一语,是脍炙人口的成语,至今依然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在我国文化的衍生过程中,也一直承载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静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内心追求;在当前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也彰显着东方文明特有的审美追求与社会理想。而当下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又向往怎样的生活呢?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生活,提升幸福感和自豪感。
参考答案:
本题是开发式题型,无既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标准】
书写工整,能够围绕中心词句流畅、具体、有条理的描述相关情景、场景等,情感表达积极、真挚,评为“优秀”;
书写较好,能够围绕中心词句流畅、较有条理的描述相关情景、场景等,情感表达积极、有真情,评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