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之文化交流与传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河北·模拟预测)中国古代的圣王治国论源于先秦,先秦诸子著述中多次出现“圣”“圣王”等,如下表所示。
文献 “圣”出现次数 “圣人”出现次数 “圣王”出现次数
《墨子》 191 50 122
《荀子》 157 83 39
《管子》 179 94 46
《韩非子》 108 73 8
《吕氏春秋》 116 69 27
这一时期的圣王思潮,反映了( )
A.“大一统”观念的孕育 B.时代变局下的政治诉求
C.集权思想被各阶层认同 D.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先秦诸子著述中多次出现“圣”“圣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提出圣王思想,反映了他们在这种时代变局下对于理想政治模式和统治者的期望与诉求,B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对圣王的论述,与“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并非直接相关,排除A项;“集权思想被各阶层认同”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圣王思潮所反映的政治诉求,而非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排除D项。
2.(2024·湖北黄石·三模)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
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
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 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黔之驴”的特征与西方大驴相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流频繁,欧亚大陆西端的物种——驴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原审美中驴形象的改变,A项正确;驴形象的改变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农业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其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为铁犁牛耕,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审美取向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文学创作不能决定审美取向,排除D项。
3.(2024·黑龙江·三模)妈祖俗称“海神娘娘”“天后”,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阅读下表“新加坡早期祭祀妈祖的宫庙或供奉妈祖的华侨社团”。这反映出( )
庙宇名 创建时间 主要信众群体(原籍)
宁阳会馆天后宫 1822年 广东台山
粤海清庙 1826年 广东潮州
天福宫 1840年 福建
琼州天后宫 1854年 海南
永春会馆天后宫 1867年 福建泉州
广惠肇碧山亭 1870年 广州、惠州、肇庆
潮州西河公会 1880年 广东潮州
三和会馆天后宫 1883年 广西和广东高州
A.新加坡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 B.移民推动了中华文化外传
C.新加坡与中国贸易十分频繁 D.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妈祖俗称‘海神娘娘’‘天后’,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主要信众群体(原籍)”和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前后的下南洋推动了中国民间妈祖信仰传播到新加坡,这反映了移民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外传,B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了移民推动了中华文化外传,材料看不出女性的地位,排除A项;这是南方移民到新加坡,体现不出中国南方与新加坡贸易十分频繁,排除C项;材料只
涉及中华文化,看不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排除D项。
4.(2024·四川·模拟预测)晚清出版的报刊在议论时政之余,增加了大量的述异、猎奇内容,其中又以图文结合的画报出版为代表,如《点石斋画报》在当时就颇受欢迎。据此可知,画报的流行( )
A.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宣传了近代的启蒙思想
C.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D.说明低俗文化市场广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晚清时期画报的流行是近代城市化进程发展的产物,也是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画报内容涉及启蒙思想,无法得出“宣传了近代的启蒙思想”的结论,排除B项;画报推动民主革命高潮与材料“画报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画报并非是低俗文化的产物,排除D项。
5.(2023·天津南开·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可以看出先进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文物搜集来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物搜集的作用,而非研究,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众与文物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学者的回击,体现的是民族意识,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
6.(2024·广东汕头·二模)亚历山大在希腊本土主要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在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诸城邦做附庸。亚历山大实行这一统治策略旨在( )
A.为希腊文化扩张扫清障碍 B.缓和帝国内部矛盾
C.维护各地本土文化独立性 D.促进区域文化融合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在帝国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统治举措,总体原则是基本保留当地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各项制度,适应当地文化观念,给予一定的自主权,避免过度严苛的统治措施,这些有利于缓和帝国内部的民族和阶级矛盾,缓和被统治地区的人民对帝国统治的抵制或反抗,巩固统治秩序,B项正确;据材料,亚历山大基本保留了各地的制度,适应其文化,而非强行推广希腊制度和进行
文化扩张,排除A项;亚历山大作为帝国统治者,各项举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为各地区的利益考虑,且只有文化独立性没有文化交融也不利于帝国统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亚历山大的统治措施,未提及亚历山大保护当地文化、传播希腊文化、推动通婚,不能体现促进区域文化融合,排除D项。
7.(2024·云南·二模)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材料可推断,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亚历山大帝国时的希腊化城市 B.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
C.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 D.融合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了一块石碑,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同时,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多种纺织品。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纺织技术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这些信息表明帕尔米拉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336—前323年,与公元13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在材料中无法推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选项夸大了帕尔米拉的作用,排除D项。
8.(2024·安徽池州·三模)公元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原本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向西迁移,导致了日耳曼人的西迁,日耳曼人西迁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上述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灭亡的,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在日耳曼人推翻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C项。
9.(2024·浙江·二模)数学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重要“力量”。下表关于数学成就和影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数学成就 重大影响
A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 《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C 《几何原本》 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D 柏拉图学园将哲学和数 学知识融会贯通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额可知,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正确。《九章算术》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A项说法正确;《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B项说法正确;《几何原本》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C项说法正确。因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24·江西南昌·二模)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文明的中心区是以石灰岩地形为主的尤卡坦半岛,他们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和骨器。该地区一个农民每年用250小时的劳动就可给全家提供80%的食物,这主要是由于( )
A.工具技术的改进 B.地理条件的影响
C.农业管理的进步 D.对外交流的加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该地区一个农民每年用250小时的劳动就可给全家提供80%的食物”可知,古代玛雅农民辛勤耕作使得粮食产量高,C项正确;工具技术的改进与材料中“他们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和骨器”相矛盾,排除A项;优越的地理条件是粮食产量高的条件之一,没有农民的辛勤耕作,粮食产量依然不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前,古代美洲与外部交流少,D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
11.(2024·湖南·二模)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和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朝鲜和越南在臣服明朝的前提下,也接受了部分周边势力的朝贡称臣,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小型秩序圈。
在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圈中,朝鲜、越南处于“夷”的地位,而在小型秩序圈中,则摇身一变为“华”的地位,可以接受他国朝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内部的一些国家传播,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民族国家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各国”,且材料主旨不是“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扩张对朝贡体系的影响,排除D项。
12.(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下表为1820—1900年德意志向美国移民人数统计。这一现象( )
年份 1820—1840 1841—1850 1851—1860 1861—1870 1871—1880 1881—1900
移民数(人) 160335 434626 951667 787468 718182 1452970
A.反映出美德两国关系友好 B.说明美国政府青睐德国技术
C.有利于美国的近代化进程 D.实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是:从材料看到,大量德意志人口移入美国,工业革命中大量人口的涌入,推进了美国的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关系友好”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技术”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实现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2024·河北·模拟预测)下表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主要自治领域在外交问题上的态度。据此可知( )
自治领类别 人口结构 外交上是否与英国保持一致
爱尔兰、加拿大、南非 存在大量非英人口 避免卷入欧洲事务,反对帝国一致外交,与英国的政策保持距离
澳大利亚、新西兰 几乎全是英裔人口 不会脱离英国的政策,但试图影响英国政府的决策
A.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英联邦成员国取得独立地位
C.英联邦成员国独立意识显现 D.人口结构决定国家外交决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论是存在大量非英人口的英联邦成员国还是英裔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英联邦成员国,都不是一味屈从于英国的外交政策,说明英联邦成员国不甘于受英国控制的独立意识显现,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的是英国主要自治领域在外交问题上的态度,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关系不大,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不会脱离英国的政策”及所学可知,这些英联邦成员国尚未全部取得独立地位,排除B项;自治领域实行有限的自主外交政策,“人口结构决定国家外交决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2024·浙江宁波·二模)下图所示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三个区域的共性在于( )
A.拥有产生过本土象形文字的古代文明 B.留下过航海家哥伦布的行迹
C.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 D.拉丁语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和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分别是巴拿马运河所在的中南美洲、苏伊士运河所在的埃及和马六甲海峡,西班牙殖民入侵中南美洲,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马六甲海峡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故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C项正确;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其他二个区域没有,排除A项;哥伦布没有到达埃及和马六甲海峡,排除B项;中南美洲以拉丁语族的西班牙为主要语言,排除D项。
15.(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图为二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它反映出( )
1954年,巴纳斯印度大学和巴罗达大学率先将美国历史纳入硕士学位课程的选修课 1959年,美国印一美教育基金会向加尔各答大学与旁遮普大学等高校派遣10名美国历史学家 1960年,获美国资助前往美国深造的印度学者已有独自开设“1776年以来的美国史”等课程的能力 1967年,开设美国课程的印度高校达到43所 到1971年,印一美教育基金会共选派103名印度学者赴美研究美国历史,同期有近九十名美国学者到印度讲授美国学
A.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 B.非殖民地化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C.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 D.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二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不断发展,说明美国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加强对印度等国家的争夺,反映出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C项正确;材料只是二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不足以说明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的开设,不属于美国对外扩张,排除B项;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中心在欧洲,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4·湖北·模拟预测)(14分)【古代政府的尊孔】
材料一 唐代对于儒学尊崇更甚。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
——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
材料二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天下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尚书与儒臣“定释莫礼仪,颁之天下学校,令以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又“颁释莫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从此确立了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洪武十七年又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于国子监,府、州、县长官以下则诣学校行香。全国性的整套祭祀礼仪,到了洪武十七年六月命礼部制大成乐器颁天下儒学时,也开始趋于完备。
——摘编自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历代统治者尊孔的影响。(6分)
【答案】(1)变化:总体上从周孔并尊到独尊孔子。(2分)
原因:重建大一统统治秩序的需要;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孔子因修订五经而加强了作为先师的地位;唐代政局的变化。(6分)
(2)影响: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发展。(6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可知总体上从周孔并尊到独尊孔子。
原因:根据材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可知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孔子因修订五经而加强了作为先师的地位;根据材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得出重建大一统统治秩序的需要;唐代政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可知有利于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可知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材料“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发展。
17.(2024·重庆荣昌·模拟预测)(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起义的浪潮,很多失败者被迫流亡。1845年,枯萎病使欧洲的土豆绝收。第二年,南欧地区的庄稼死于干旱而北欧地区则遭受了洪涝灾害。800万爱尔兰人中有100万死于饥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力大量过剩,他们当中既有工人也有农民,一些手工业者和服务性行业人员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在阿根廷精英的努力下,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853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鼓励欧洲移民”,政府“不得限制、妨碍那些以耕种田地、发展工业、引进并传授科学技术为目的而来的外国人进入阿根廷领土,更不得向他们课以任何捐税”。1876年10月,政府通过了关于移民入境和垦殖的法律,其中规定移民可以得到一笔前往工作地点的旅费。
材料二 表1 1876—1897年阿根廷各移民群体的职业构成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职业 意大利人 西班牙人 法国人 英国人 德国人
农场主 66.76 41.33 53.02 27.28 50.01
石匠 1.57 3.25 1.57 3.42 1.17
铁匠 2.75 3.51 7.64 5.26 4.60
艺术家 1.21 2.18 2.20 3.90 2.23
佃户 3.67 8.04 6.19 6.67 8.04
商人 1.07 1.48 3.21 7.68 5.13
园丁 0.32 0.44 0.66 0.35 0.47
雇工 11.08 15.98 7.19 7.08 6.97
其他职业 2.65 8.35 7.82 19.61 10.84
无职业者 8.92 15.44 10.50 18.75 10.54
总数 100 100 100 100 100
人数 845217人 247727人 122770人 22.488人 22062人
表2 1875—1914年阿根廷主要出口品(1910—1914年价格的年均百万金比索)
时间 1875—1879年 1880—1884年 1890—1894年 1900—1901年 1910—1914年
羊毛 34.1 41.3 52.7 66.7 51.9
腌肉 24.6 22.5 35.6 35.6 44.0
冷冻羊肉 0 0 3.5 9.7 8.9
冷冻牛肉 0 0 0.1 10.6 54.0
肉罐头 0 0 0.6 0.5 3.0
小麦 0.2 1.2 28.1 55.1 78.1
玉米 0.3 1.3 6.0 34.4 72.4
蓖麻 0 1.2 3.6 32.2 41.0
燕麦、大麦、黑麦 0 0 0 0.5 14.6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杰珍《试析1820年至1930年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的主要因素。(6分)
(2)材料二中表1的信息能否作为解释表2现象的证据?说明你的理由。(9分)
【答案】(1)欧洲革命造成失败者流亡美洲;饥荒迫使欧洲人移民;工业革命的机械化造成劳动力过剩和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民间和政府鼓励欧洲移民的政策;阿根廷的自然地理优势。(6分)
(2)示例一:观点:能。(1分)
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为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欧洲移民推动了阿根廷农业的发展。(8分)
示例二:观点:不能。(1分)
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阿根廷本身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欧洲移民中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是适应阿根廷现实的结果。(8分)
【解析】(1)根据材料“19世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起义的浪潮,很多失败者被迫流亡”可得出欧洲革命造成失败者流亡美洲;根据材料“1845年,枯萎病使欧洲的土豆绝收”可得出饥荒迫使欧洲人移民;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力大量过剩”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机械化造成劳动力过剩和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根据材料“在阿根廷精英的努力下,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可得出民间和政府鼓励欧洲移民的政策;根据材“1876年10月,政府通过了关于移民入境和垦殖的法律,其中规定移民可以得到一笔前往工作地点的旅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阿根廷的自然地理优势等。
(2)首先,能够观点明确,能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两个表格信息找出内在关联,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
其次,如:观点:能。
根据材料可得出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为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欧洲移民推动了阿根廷农业的发展。
示例二:其次,如观点:不能。
根据材料可得出理由:表1中的信息:欧洲移民在阿根廷从事职业多元化.同时经营农业的比例较高。表2中的现象:阿根廷当时主要出口产品农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说明阿根廷本身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欧洲移民中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是适应阿根廷现实的结果。
18.(2023·湖南郴州·模拟预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几千年来,人们为追求幸福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心中充满了诸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西方幸福观
类别 内容
感性主义幸福观 强调人的自然需求以及通过欲望的满是而获得快乐,认为人活动的目的是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梭伦将人的幸福概括为中等财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好的儿孙、善终五个方面。
理性主义幸福观 崇尚人的理性,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关注人类精神的自由和圆满,轻视物质欲望和享受。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即知识(理性)是前提,道德是途径,幸福是目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人完善自己的一种活动。
基督教幸福观 以来世主义为基调,幸福是人们对于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罗马帝国教父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反省自身的罪恶,向上帝忏悔才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劳动致福观 突出劳动在创造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在卢梭看来,“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行乞”。费希特指出,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
——摘编自孔德生、黄晓天等《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眸与现实思考》
提取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西方幸福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分)
论述: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及欲望满足,符合人对幸福的最初认知,但忽视了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容易产生社会问题。理性主义幸福观受雅典哲学家及社会道德沦丧的影响而产生,崇尚理性,追求道德精神的满足,但是轻视基本的物质陷入了唯理性主义。基督教幸福观体现了基督教对人的精神控制,主张对上帝的信仰,符合统治者利益。资本主义萌芽及文艺复兴运动打击了宗教、教会,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劳动致福观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时代人们的认知与追求。(8分)
由此可见,西方幸福观的发展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每个时代的幸福观都有其合理性亦有其不足之处。(2分)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材料主要涉及西方不同时期的幸福观,不同时期的幸福观不同,折射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妨拟定论题:西方幸福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结合材料和史实阐述不同时期的幸福观,阐述如下: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及欲望满足,符合人对幸福的最初认知,但忽视了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容易产生社会问题。理性主义幸福观受雅典哲学家及社会道德沦丧的影响而产生,崇尚理性,追求道德精神的满足,但是轻视基本的物质陷入了唯理性主义。基督教幸福观体现了基督教对人的精神控制,主张对上帝的信仰,符合统治者利益。资本主义萌芽及文艺复兴运动打击了宗教、教会,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劳动致福观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时代人们的认知与追求。
最后,再次强调西方幸福观的发展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每个时代的幸福观都有其合理性亦有其不足之处。
19.(2023·北京东城·一模)(14分)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参考答案示例: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2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10分)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2分)
【解析】示例:根据“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并结合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根据“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
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根据“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根据“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根据“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得出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根据“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结合所学可得出,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最后总结可得出,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之文化交流与传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河北·模拟预测)中国古代的圣王治国论源于先秦,先秦诸子著述中多次出现“圣”“圣王”等,如下表所示。
文献 “圣”出现次数 “圣人”出现次数 “圣王”出现次数
《墨子》 191 50 122
《荀子》 157 83 39
《管子》 179 94 46
《韩非子》 108 73 8
《吕氏春秋》 116 69 27
这一时期的圣王思潮,反映了( )
A.“大一统”观念的孕育 B.时代变局下的政治诉求
C.集权思想被各阶层认同 D.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
2.(2024·湖北黄石·三模)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
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 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
3.(2024·黑龙江·三模)妈祖俗称“海神娘娘”“天后”,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阅读下表“新加坡早期祭祀妈祖的宫庙或供奉妈祖的华侨社团”。这反映出( )
庙宇名 创建时间 主要信众群体(原籍)
宁阳会馆天后宫 1822年 广东台山
粤海清庙 1826年 广东潮州
天福宫 1840年 福建
琼州天后宫 1854年 海南
永春会馆天后宫 1867年 福建泉州
广惠肇碧山亭 1870年 广州、惠州、肇庆
潮州西河公会 1880年 广东潮州
三和会馆天后宫 1883年 广西和广东高州
A.新加坡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 B.移民推动了中华文化外传
C.新加坡与中国贸易十分频繁 D.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4.(2024·四川·模拟预测)晚清出版的报刊在议论时政之余,增加了大量的述异、猎奇内容,其中又以图文结合的画报出版为代表,如《点石斋画报》在当时就颇受欢迎。据此可知,画报的流行( )
A.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宣传了近代的启蒙思想
C.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D.说明低俗文化市场广大
5.(2023·天津南开·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 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6.(2024·广东汕头·二模)亚历山大在希腊本土主要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在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诸城邦做附庸。亚历山大实行这一统治策略旨在( )
A.为希腊文化扩张扫清障碍 B.缓和帝国内部矛盾
C.维护各地本土文化独立性 D.促进区域文化融合
7.(2024·云南·二模)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材料可推断,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亚历山大帝国时的希腊化城市 B.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
C.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 D.融合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8.(2024·安徽池州·三模)公元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9.(2024·浙江·二模)数学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重要“力量”。下表关于数学成就和影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数学成就 重大影响
A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 《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C 《几何原本》 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D 柏拉图学园将哲学和数 学知识融会贯通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A.A B.B C.C D.D
10.(2024·江西南昌·二模)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文明的中心区是以石灰岩地形为主的尤卡坦半岛,他们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和骨器。该地区一个农民每年用250小时的劳动就可给全家提供80%的食物,这主要是由于( )
A.工具技术的改进 B.地理条件的影响
C.农业管理的进步 D.对外交流的加强
11.(2024·湖南·二模)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12.(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下表为1820—1900年德意志向美国移民人数统计。这一现象( )
年份 1820—1840 1841—1850 1851—1860 1861—1870 1871—1880 1881—1900
移民数(人) 160335 434626 951667 787468 718182 1452970
A.反映出美德两国关系友好 B.说明美国政府青睐德国技术
C.有利于美国的近代化进程 D.实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
13.(2024·河北·模拟预测)下表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主要自治领域在外交问题上的态度。据此可知( )
自治领类别 人口结构 外交上是否与英国保持一致
爱尔兰、加拿大、南非 存在大量非英人口 避免卷入欧洲事务,反对帝国一致外交,与英国的政策保持距离
澳大利亚、新西兰 几乎全是英裔人口 不会脱离英国的政策,但试图影响英国政府的决策
A.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英联邦成员国取得独立地位
C.英联邦成员国独立意识显现 D.人口结构决定国家外交决策
14.(2024·浙江宁波·二模)下图所示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三个区域的共性在于( )
A.拥有产生过本土象形文字的古代文明 B.留下过航海家哥伦布的行迹
C.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 D.拉丁语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
15.(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图为二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它反映出( )
1954年,巴纳斯印度大学和巴罗达大学率先将美国历史纳入硕士学位课程的选修课 1959年,美国印一美教育基金会向加尔各答大学与旁遮普大学等高校派遣10名美国历史学家
1960年,获美国资助前往美国深造的印度学者已有独自开设“1776年以来的美国史”等课程的能力 1967年,开设美国课程的印度高校达到43所 到1971年,印一美教育基金会共选派103名印度学者赴美研究美国历史,同期有近九十名美国学者到印度讲授美国学
A.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 B.非殖民地化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C.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 D.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4·湖北·模拟预测)(14分)【古代政府的尊孔】
材料一 唐代对于儒学尊崇更甚。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
——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
材料二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天下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尚书与儒臣“定释莫礼仪,颁之天下学校,令以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又“颁释莫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从此确立了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洪武十七年又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于国子监,府、州、县长官以下则诣学校行香。全国性的整套祭祀礼仪,到了洪武十七年六月命礼部制大成乐器颁天下儒学时,也开始趋于完备。
——摘编自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历代统治者尊孔的影响。(6分)
17.(2024·重庆荣昌·模拟预测)(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起义的浪潮,很多失败者被迫流亡。1845年,枯萎病使欧洲的土豆绝收。第二年,南欧地区的庄稼死于干旱而北欧地区则遭受了洪涝灾害。800万爱尔兰人中有100万死于饥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力大量过剩,他们当中既有工人也有农民,一些手工业者和服务性行业人员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在阿根廷精英的努力下,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853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鼓
励欧洲移民”,政府“不得限制、妨碍那些以耕种田地、发展工业、引进并传授科学技术为目的而来的外国人进入阿根廷领土,更不得向他们课以任何捐税”。1876年10月,政府通过了关于移民入境和垦殖的法律,其中规定移民可以得到一笔前往工作地点的旅费。
材料二 表1 1876—1897年阿根廷各移民群体的职业构成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职业 意大利人 西班牙人 法国人 英国人 德国人
农场主 66.76 41.33 53.02 27.28 50.01
石匠 1.57 3.25 1.57 3.42 1.17
铁匠 2.75 3.51 7.64 5.26 4.60
艺术家 1.21 2.18 2.20 3.90 2.23
佃户 3.67 8.04 6.19 6.67 8.04
商人 1.07 1.48 3.21 7.68 5.13
园丁 0.32 0.44 0.66 0.35 0.47
雇工 11.08 15.98 7.19 7.08 6.97
其他职业 2.65 8.35 7.82 19.61 10.84
无职业者 8.92 15.44 10.50 18.75 10.54
总数 100 100 100 100 100
人数 845217人 247727人 122770人 22.488人 22062人
表2 1875—1914年阿根廷主要出口品(1910—1914年价格的年均百万金比索)
时间 1875—1879年 1880—1884年 1890—1894年 1900—1901年 1910—1914年
羊毛 34.1 41.3 52.7 66.7 51.9
腌肉 24.6 22.5 35.6 35.6 44.0
冷冻羊肉 0 0 3.5 9.7 8.9
冷冻牛肉 0 0 0.1 10.6 54.0
肉罐头 0 0 0.6 0.5 3.0
小麦 0.2 1.2 28.1 55.1 78.1
玉米 0.3 1.3 6.0 34.4 72.4
蓖麻 0 1.2 3.6 32.2 41.0
燕麦、大麦、黑麦 0 0 0 0.5 14.6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杰珍《试析1820年至1930年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的主要因素。(6分)
(2)材料二中表1的信息能否作为解释表2现象的证据?说明你的理由。(9分)
18.(2023·湖南郴州·模拟预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几千年来,人们为追求幸福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心中充满了诸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西方幸福观
类别 内容
感性主义幸福观 强调人的自然需求以及通过欲望的满是而获得快乐,认为人活动的目的是在于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梭伦将人的幸福概括为中等财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好的儿孙、善终五个方面。
理性主义幸福观 崇尚人的理性,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关注人类精神的自由和圆满,轻视物质欲望和享受。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即知识(理性)是前提,道德是途径,幸福是目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人完善自己的一种活动。
基督教幸福观 以来世主义为基调,幸福是人们对于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罗马帝国教父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认为反省自身的罪恶,向上帝忏悔才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劳动致福观 突出劳动在创造幸福中的重要作用。在卢梭看来,“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是在行乞”。费希特指出,劳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
——摘编自孔德生、黄晓天等《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眸与现实思考》
提取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2023·北京东城·一模)(14分)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