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30 17: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范围:第五单元、第六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的那种德意志火焰”。据此可知( )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 B.拿破仑战争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C.德意志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 D.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
2.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俄国一批革命家曾沿用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和别斯土热夫创办的刊物《北极星》名称,出版《北极星》文集,文集封面印着被沙皇政府绞死的五位十二月党人的侧面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俄国( )
A.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启蒙思想的发展状况
C.报刊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D.农奴制改革影响深远
3.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时,极力推行塞拉匹斯神崇拜。塞拉匹斯的名字源于埃及神话中的奥西里斯神和阿匹斯神牛,但同时又融入了希腊医药之神、冥神以及酒神的特征。此举旨在( )
A.笼络埃及神职人员 B.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
C.推动东西文明交融 D.贯彻因俗而治的统治理念
4.元朝时期,蒙古西征途中许多阿拉伯医生与汉族医生同时以医药侍奉于蒙古统治者,推动中、阿的医药交流。形成于当时的《唐苏克拉玛》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医西译本。这反映了( )
A.东学西传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人口迁徙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征伐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传播 D.医学交流加速了欧亚的民族交融
5.1806年8月6日,拿破仑迫使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同时,拿破仑还在德意志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和贸易自由原则。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 B.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C.促进了民众政治上的觉醒 D.为德意志走向共和奠定基础
6.下面文本框内容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其主题应该是( )
(1)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的优势陆续进驻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2)阿拉伯人扩张中继承和融合了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地区的文化遗产创作了《天方夜谭》。
(3)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将中原文化带到被征服的地区,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4)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回国后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A.亚非拉文明交流与融合 B.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
C.战争与文化交锋 D.贸易与文化交流
7.“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
A.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8.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结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大约有80名将官)。同日参加婚礼的竞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这些做法( )
A.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 B.开启持久的希腊化时代
C.凸显了亚历山大的专制 D.尊重了不同民族的文化
9.如表所示为21世纪初对蒙古族长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况(部分)。这些做法( )
时间 概况
2004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支持鼓励两国或多国联合就同一民族文化遗产实行申报的方针,中国政府主动向蒙古国政府正式表达了联合保护蒙古族长调的愿望
2007年 中蒙两国在乌兰巴托召开了保护长调民歌第二次联席会议,签署了《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田野调查协议》
2008年 蒙古国境内田野调查人员由内蒙古派出的5名专家和蒙古国5名专家组成,历时32天行走了蒙古国9个省,行程6250多公里,采访了118名民间歌手,录制了蒙古族长调民歌246首
A.体现出联合国对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 B.拓展了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保护的渠道
C.凸显出文化遗产的归属是没有国界的 D.提供了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
10.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图为世界遗产标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据此可知文化和自然遗产( )
A.内含相同的社会价值 B.得到各国的有效保护
C.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D.逐渐摆脱了民族属性
11.东汉初年,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书中保存大量古字古义,为研究古代典籍文献、探讨文字起源流变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如图为《说文解字》举例。据此可知( )
A.篆体为当时流行官方书体 B.该书使汉字理论体系臻于完善
C.作者具有儒家的人文精神 D.编撰该书旨在探讨文字的起源
12.1909年,“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请赏给热河文津阁《四库全书》,暨避暑山庄各殿座陈设书籍……并请饬内阁将宋元旧刻,翰林院将《永乐大典》,无论完阙破碎,一并送部交图书馆储藏……均从之”。由此可知( )
A.京师图书馆具有教化群众的功能 B.京师图书馆开始面向大众开放
C.京师图书馆开始建立起来 D.京师图书馆的校勘典籍功能出现
13.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机构不具备培养翻译人才职能的是( )
①提督四夷馆 ②京师图书馆 ③京师同文馆 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洪堡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以下属于他的成就是( )
A.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B.建立了“大学区”制度
C.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D.使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15.20世纪后半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如下表),这些国际文件反映了(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64年5月 《威尼斯宪章》 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1972年11月 《世界遗产公约》 规定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国际保护措施
1976年11月 《内罗毕建议》 提出了对于历史地区如何保护的观点和方法
1987年10月 《华盛顿宪章》 强调对历史街区等重要文化空间载体进行保护
1994年11月 《奈良真实性文件》 强调文化多样性和遗产多样性的意义
A.国际组织积极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B.国际社会立法强制保护文化遗产
C.历史文化遗产的种类呈现多样化 D.各国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只是在最近的五六百年间才逐渐形成。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对比上述世界历史地图,指出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主题: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②意识的觉醒:亚洲: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③的瓦解:亚洲:朝鲜独立,中国收复台湾;非洲:阿尔及利亚独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④的文化发展:亚洲:印度现代化文化呈现多样化;新加坡、韩国注重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非洲:埃及成立共和国,其文化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摘编自《文化交流与传播》
(2)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文明之间的交往、碰撞始终存在。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根据材料二提示,完成提纲内容。
(3)文明交流与传播既有牧歌式的和平交往,也有暴力性碰撞冲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中体现这两种状况的表现方式。
17.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与重构提供了契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徐良利《论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的征服和统治》
材料二: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人西征的统治举措。
(2)据材料二,概述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都的蜀锦生产虽名传天下,但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而且蜀锦“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因而产量肯定不多。保宁虽“有丝绫文锦之饶”“其丝绸绫绢既用以自衣被,其余且以货诸他郡,利云厚矣”,但输出量实际并不很大。因而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而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材料二:公元6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学会养蚕缫丝的技术,只能将从中国运来的生丝进行二次加工。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到17世纪晚期,法国逐渐取代了意大利的地位,而路易十四是整个法国丝织业产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无论是为金钱,或是实现设计理念和人生目标,纷纷来到法国。1789~1871年,法国丝织业市场萎缩、人才消亡流失、生产设备被破坏,行业遭受巨大破坏。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法国丝织业推向了末路。
——摘编自鲁佳亮《17—19世纪法国丝织提花技术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材料三:2019年1月11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办的“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推动下,HEART&crafts公司将15位法国手工艺大师的160余件精彩作品带到中国,与11位中国不同领域的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同台亮相。双方策展人介绍,展览以中法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创新为主线,让观众置身神奇的艺术空间,真切感受从陶瓷到金属、从漆器到玳瑁、从皮影到褶榈、从传拓到印刷、从刺绣到榫卯的历史脚步。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聆听大国工匠的“对话”——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民间所用丝织品取之于江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法国丝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为了彰显“同文之治”,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以明代《字汇》等为蓝本,于1716年编纂完成《康熙字典》。字典收字宏富,将历史文献中存在的匈奴语、吐蕃语等“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亦广泛搜录。同时,根据楷书的结构,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使该字典成为字书之“典常”。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成书后,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也被西方汉学者当作学习汉字的“金钥匙”。
——据盛培林《<康熙字典>与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之对比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量外来词及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进入英语。为“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1755年,在出版商的赞助下,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条分缕析,从《圣经》及莎士比亚、培根等大师名著中选取大量的例证,突出宗教教义、道德伦理、教育启蒙、语言修养、美学情操等方面的内容,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到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仍不断重印。《英语词典》在世界辞书编纂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据郭启新《约翰逊及其〈英语词典>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字典》“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编写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共同的文化价值。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中国)。据材料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这说明拿破仑战争激发了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反抗精神,促进民族觉醒,B项正确;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说的是政治方面,而材料是思想方面,排除A项;德国学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的是德意志民族情感和对抗外来统治,不是民主精神,排除C项;材料虽提到了出版,但仅是出版书籍,没有涉及印刷出版业的升级,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俄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二月党人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希望按照西欧方式改造俄国,而俄国一批革命家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这说明了启蒙思想在俄国继续发展,B项正确;十二月党人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和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A项;材料和社会主义革命也没有关系,这些革命家是要推翻沙皇封建统治和农奴制,排除C项;当时尚未进行农奴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埃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勒密埃及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其部将在埃及建立的希腊化王朝,根据材料“塞拉匹斯的名字源于埃及神话中的奥西里斯神和阿匹斯神牛,但同时又融入了希腊医药之神、冥神以及酒神的特征”可知,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时,推崇“塞拉匹斯神”,其名字来源于埃及神话和希腊神话内容,目的是为了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统治者推崇塞拉匹斯神崇拜是为了加强对埃及统治,与笼络埃及神职人员无关,排除A项;埃及文明和希腊文明交融并不是东西文明交融,且这也不是统治者目的,排除C项;因俗而治是中国中原王朝为管理边疆地区的一个方针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阿拉伯。根据材料“蒙古西征途中许多阿拉伯医生与汉族医生同时以医药侍奉于蒙古统治者,推动中、阿的医药交流”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中阿医药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东学西传,材料体现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元朝时期中阿医学交流,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6年(法国、德意志)。根据材料信息“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改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同时,拿破仑还在德意志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和贸易自由原则”可知,拿破仑战争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A项正确。“各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民众政治上的觉醒,排除C项;德意志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世界)。据本题文本框内容信息可知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军事优势征服了迁入地的居民,影响了亚欧大陆区域文化发展;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展,建立了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推动亚非拉地区文化交流;蒙古三次西征,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拿破仑战争传播了启蒙思想,影响了俄国的军官,可得出主题应为战争与文化交锋,C项正确;材料中的交流不包含拉丁美洲,排除A项;材料主要内容未涉及人口迁移,排除B项;材料主要内容未涉及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英国和印度。根据材料“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即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C项正确;材料强调印度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文化思想的重构,而英国的殖民侵略是导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开展的原因,不能说殖民侵略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英国对印度的文化重构和影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化世界。材料中亚历山大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民族融合,进而维护帝国统治,A项正确;虽说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开启的,但材料无法体现开启,而且希腊化时代讲述的是希腊文化对埃及、西亚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不是亚历山大的专制,而是强调亚历山大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有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婚礼,但不能体现尊重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 世纪初(全球)。据题干中中国与蒙古国对蒙古族长调的联合保护举措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体现了跨国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范例,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蒙两国的做法,而非突出联合国的主体责任,排除A 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非拓展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保护渠道,排除B 项;文化遗产是有其所属国家和民族的,并非没有国界,排除C 项。故选 D 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世界)。根据图片可知,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这反映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相互依存,C项正确;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社会价值不尽相同,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了各国的有效保护,说法绝对,排除B项;强调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并不能说明其摆脱了民族属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说文解字》“天地人”“董仲舒”“孔子”“仁义智勇”等举例可知,许慎在解字时渗透了儒家思想,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篆体是当时流行的官方书体,排除A项;臻于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探讨文字的起源只是其撰写该书的作用,并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0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并请饬内阁将宋元旧刻,翰林院将《永乐大典》,无论完阙破碎,一并送部交图书馆储藏……均从之”可知,京师图书馆的筹建有助于古籍的保存,促进了校勘典籍功能的出现,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京师图书馆具有教化群众功能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开始面向大众开放”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1909年,端方又奏请将北京德胜门内净业湖及其南北一带辟为图书馆址,并将热河文津阁《四库全书》和避暑山庄各殿座陈设的书籍赏交学部建馆储存。此后,除各省官书局刻本书均可由学部行文咨取外,还鼓励官绅士儒捐赠图书,由此奠定了京师图书馆的基础。“京师图书馆开始建立起来”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培养外交翻译人员,设立四夷馆,专门负责四夷往来文书的翻译,并在此教习诸蕃语言文字;京师图书馆属于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京师同文馆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清末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我国早期一所重要的兵工专业情报翻译机构,它紧密配合本单位生产,及时翻译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科技书籍。综上所述,不具有培养翻译人才职能的是②④,D项正确;①③都是具备培养翻译人才职能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德国)。据题干“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洪堡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堡推动了大学职能的转变,他倡导学术自由,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A 项正确;“大学区”制度不是洪堡建立的,排除 B 项;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并非洪堡的主要成就,排除 C 项;大学职能的转变并非是世俗化与商业化,而是更注重学术研究,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20世纪后半期(世界)。根据材料信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可知国际组织积极守护历史文化遗产,故A项正确;国际组织只是通过建议和文件,没有立法,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国际组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种类多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国际组织通过保护文化遗产的建议,不是各国重视,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变化:从亚欧非大陆到全球,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
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
(2)内容:①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②民族民主;③世界殖民体系;④民族国家
(3)方式:人口迁徙;商业往来;民间交流,政府推动;战争。
【详解】(1)本题为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世界)。变化:对比15世纪和16世纪世界地图的内容可知从亚欧非大陆到全球,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
原因:根据时间15世纪、16世纪可知全球航路的开辟。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世界)。内容:①根据材料中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解放运动可知为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②根据材料“亚洲: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可知为民族民主;③根据材料“亚洲:朝鲜独立,中国收复台湾;非洲:阿尔及利亚独立等”可知为世界殖民体系;④根据材料“亚洲:印度现代化文化呈现多样化;新加坡、韩国注重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非洲:埃及成立共和国,其文化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可知为民族国家。
(3)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世界)。方式:根据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文明交流的方式可知人口迁徙;商业往来;民间交流,政府推动;战争。
17.(1)举措: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2)
影响;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
认识:靠武力政府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任答一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世界。举措:据材料“设置达鲁花赤”“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得出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据材料“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得出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据材料“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出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影响:据材料“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得出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 据材料“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得出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认识:根据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可得出靠武力政府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根据希腊化时代和蒙古帝国统治时期相对和平环境下的文化交流,可得出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
18.(1)本地丝织品产量有限;价格高昂;主要供应官府;而江南丝织品因交通便利而能大量进入四川市场。
(2)因素: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人才引进。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同时战争和政治动荡也导致法国丝织业衰落。
(3)东西方文明交流是历史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保持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特色;同时,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和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明代(中国)。据材料一“仅存于蜀王府而‘闾阎不存’”、“产量肯定不多”可得出本地丝织品产量有限;据材料“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可得出价格高昂且主要供应官府使用,不适合民间消费;据材料“虽僻远万里,然苏杭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江南丝织品因交通便利而能大量进入四川市场”可得出江南丝织品通过与四川的木材贸易顺道输入,交通便利。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古代近代的法国。因素:据材料二“丝绸一直是欧洲贵族、教廷追逐的奢侈品,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丝织业是有巨额利润的行业”可得出市场需求旺盛;据材料“12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并长期占据欧洲丝绸生产的霸主地位”、“政府还鼓励人才引进,特别是意大利的大量技术、设计人才”可得出技术进步与人才引进;据材料“他在位期间,对皇家工坊中丝绸、花边和花毡生产的补助费用达550万里弗尔”可得出政策支持与资金补助。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法国丝织业衰落的时代背景应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内部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机械化生产替代了传统手工业;外部因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经历了多次战争,如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战争带来的政治动荡破坏了生产秩序,减少了市场需求,加速了法国丝织业的衰败。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2019年(中国)。据材料三“中法手工之美展览展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成果;我们应该加强这种交流,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文明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自古至今,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从未中断,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了各自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可知我们应该保持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特色;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它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文明延续的纽带,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在认识上,我们应认识到,文明是多元的,要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和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19.(1)原因:编写规范、标准;地位权威;富集文化成就;中华文化影响力强。
(2)差异:《康熙字典》盛世修典,彰显“同文之治”;《英语词典)因应社会变迁,适应市场需要。《康熙字典》广泛搜录“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体现包容性;《英语词典》注重保持英语的纯洁性。《康熙字典》政府主导,官方行为;《英语词典》个人编写,商业化运作。《康熙字典》传承主流文化,弘扬儒家思想;《英语词典》汇聚时代文化,体现资产阶级新文化。
(3)文化价值:促进语言规范发展;提升文化水平;益于文化保存与传承;加强文化认同;利于文明交流与互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可分析出编写规范、标准;根据材料“ 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可分析出地位权威;根据材料“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可分析出富集文化成就;结合中华文化影响力可分析出中华文化影响力强。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和18世纪英国。差异:根据材料“彰显‘同文之治’”可分析出《康熙字典》盛世修典,彰显“同文之治”;根据材料“ 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可分析出《英语词典)因应社会变迁,适应市场需要。
根据材料“匈奴语、吐蕃语”可分析出《康熙字典》广泛搜录“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体现包容性;根据材料“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可分析出《英语词典》注重保持英语的纯洁性。
根据材料“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可分析出《康熙字典》政府主导,官方行为;根据材料“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可分析出《英语词典》个人编写,商业化运作。
根据材料“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可分析出《康熙字典》传承主流文化,弘扬儒家思想;根据材料“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可分析出《英语词典》汇聚时代文化,体现资产阶级新文化。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和18世纪英国。文化价值:根据材料“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可分析出促进语言规范发展;结合字典的作用可分析出提升文化水平,益于文化保存与传承,加强文化认同;结合文明交流可分析出利于文明交流与互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