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热身卷(山西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热身卷(山西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16: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热身卷(山西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等。加之考古学家夏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
(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代国家雏形),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4300~38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
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格,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超然客公众号
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同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
(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相侵伐 B.轩辕乃习用干戈 C.教熊罴貔貅貙虎 D.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 【链接材料】
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威归轩辕。杆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均为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威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2.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4集名称的一项是()
A.《秦汉》《星斗》《天下》《家国》
B.《摇篮》《星斗》《古国》《抒中》
C.《家国》《星斗》《秦汉》《天下》
D.《摇篮》《古国》《中》《星斗》
3.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
A.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
B.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
C.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
D.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B.中华文明从纵向看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
C.夏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
D.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
5.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鲁帕牛掉下了眼泪
蓝怀昌
小米鸟把身上的羽毛扯光了,冬天用什么御寒?庄稼人把大牛砍杀了,春天用什么耕地?何娅妮呆呆地站在木楼前思虑着。在她身边,四大寨的长者们,急匆匆地把一株凤尾竹深深地插在楼门口。这株高高的凤尾竹,还滴着水珠,无声地向山里人报告一个噩耗:此间木楼死了一个人——何娅妮的丈夫。凤尾竹下,四大寨的长者们商议后决定:明天酉时,砍杀娅妮的布鲁帕牛,为她的丈夫举行葬礼。砍杀大牛,这是四大寨自古沿袭下来的没有文字的纂规,谁也不敢违背。
娅妮听了长者们的话,大大的眼睛潮湿了。她走到木楼下,用手轻轻地抚摸布鲁帕牛圆滚滚的身子,大颗大颗的泪珠落到牛身上。丈夫死了,丢下两个孩子给她,大的九岁,小的才两岁,往后他们怎样活下去?如果杀了布鲁帕牛,责任田、责任地怎样耕?法里寨的长者低声细语地对娅妮说:“娅妮妹仔,鸡子都快叫了,得赶快去请魔师来念《送词》,把你丈夫送上西天。还得把舅爷喊来,舅爷是要亲自砍牛的呀!”长者说得很轻松,“哦,天是真的不早啰,去吧,去吧!”娅妮走出了法里寨,来到了岂地寨口。她犹豫了,彷徨了。只要进了寨,见到了魔师,见到了舅爷,魔师就会到丈夫的棺材边念着她听不懂的《送词》,然后问丈夫需要什么,要一头牛还是两头牛?如果是要两头牛,娅妮还得去借一头,这该遭多少罪呀!这时,她才想起黎卡多来。他是魔师的儿子,也是娅妮的同学,为了一碗饭、一块牛肉跟在父亲身后去走寨,尽管他这两年不愿去做魔师的徒弟了,但找他帮个忙,也许行。“啊,娅妮,魔师不在家。”开门的正是黎卡多。灯光、火光照着他黑黝黝的脸膛。他是魔师的儿子,小时候曾跟娅妮在一个班读书。“卡多,师爷不在就好了,我请你去一趟。”娅妮轻柔地说道。“月亮树已经换了新枝,我早已不去给人做葬礼!”
“看在我心爱的布鲁帕牛份上,你去一趟吧!”“啊,我不!我再也不能行令杀牛了!再杀牛,我们四大寨的牛就要绝种,我不忍心让我的父老们光着背、弯着腰去拉犁!”“流下山的泉水是清的,你的心是亮的,请你去是为了不要砍杀我的布鲁帕牛。”“啊……这……”“是的,在这时刻,魔师的话是圣旨,你说什么,父老们都会相信。”娅妮还是恳切地说。“画眉鸟会唱歌,我黎卡多能说什么?”“你能说,我丈夫死了不需要牛,你能讲,他已乘仙驾鹤……”黎卡多听着,眼前迷糊了。三年前,他母亲过世,砍杀了那头布巴拉牛以后,他连续拉了三春的犁耙。而现在,娅妮正站在跟前乞求,既完成葬礼,又不用砍牛,四大寨的父老们依不依?千年旧习,百年寨规,那些渺渺茫茫的东西,那些捉摸不定的神灵,他自己也摸不透是有,是无。
但是,有一点他是清楚的,砍牛纯粹是从远古的故事中沿袭下来的。可如果违反了这习惯,寨里出了什么事,娅妮遭了罪,他能承担得了吗?于是,他以一个魔师的口吻来审度娅妮:“不砍牛,你丈夫升不了西天,你怕不怕?”“我不怕!”“你丈夫回来闹夜,你怕不怕?”“我不怕!”“天给你降下灾难,你怕不怕?”“怕也逃不脱!”“还年轻,长者们说你不敬不孝,以后谁也不敢做你的丈夫,你怕不怕?”“我不怕!”“你为什么不怕?”“我?为什么?……”娅妮稍停片刻,沉思着。前几年,她去过省城,上了北京,她懂得了许多许多新鲜事。没有太阳,天不会亮,没有共产党,人们不得幸福。每年,党把大批大批的布匹、药品、粮食运进山来,送到山里人的手里,生活才能像石山一样安定。现在,庄稼人的腰挺得直直的,那是因为有党的政策;各家各户养上了大牛,那是因为有政府拨款。如果我们还在不断地砍杀耕牛,不断地用脚犁翻地,我们能富起来吗?上山砍树不能没有刀,山里人耕地不能没有牛。古老的习惯,给后代带来多少灾难。十岁的孩子都要参加耕地、挖山,繁重的手工劳动像枷子套在我们庄稼人的脖子上,我们的民族何年何月才能伸直腰!娅妮尽量打开回忆的门窗,把她当民办教师学到的知识,把她去参观得到的启示,把她去开会听到的政策,一起酿成酒,敬给黎卡多。黎卡多的眼睛亮了,他为自己过去的无知而忏悔。超然客公众号
残阳如血,整个法里寨被晚霞染得血红血红的。酉时到了,葬礼开始了。卡多脸上挂着愁云,手里端着一盆白米,他犹豫了。可此刻,娅妮眼睛里有火的光芒。他从这光芒里获得勇气、获得力量。他同情她,他羡慕她,他……终于,卡多撒完了盆里的白米,按照昨夜两人商定的《送词》,高声念道:“啊嗬,太阳收回了它的光,你已经上到西天了。应该感谢西天的祖宗,说你善良过人,勤劳过世。你已经有了地吗?你已经有了牛吗?你像神仙一样潇潇洒洒了……”人们正倾心地听卡多最后的问话:“啊嗬,你真的不需要牛吗?真的!要一只山羊,要一头猪……你安心地远游吧,你的妻儿将按照你的最终意愿——宰羊!宰猪!”几个体壮如牛的小伙把山羊牵来了,把猪抬来了……娅妮深沉地敬了一碗山羊血酒给卡多。卡多解下了布鲁帕牛,把牛绳交到娅妮手中。娅妮牵着牛,她眼前,像有一群群肥壮的牛在欢快地奔走,而布鲁帕牛却掉下了眼泪……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第3期,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二段强调“谁也不敢违背”,是当时四大寨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也使下文黎卡多的担心犹豫显得合理。 
长者吩咐娅妮去请舅爷来砍牛的语气“很轻松”,表明他认为在葬礼上宰杀耕牛理所当然。 C.在黎卡多魔师口吻的审问下,娅妮陷入回忆,回忆的内容既回答了黎卡多的问题,又交代了娅妮思想形成的原因。 
“残阳如血,整个法里寨被晚霞染得血红血红的”寓示着下文变革的艰难残酷和震撼人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开篇用起兴手法,以两个问句直击矛盾中心“杀牛”事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大片对话描写,让读者清晰感受到黎卡多的思想变化,也让叙事的节奏更为紧凑。
C文末“布鲁帕牛却掉下了眼泪……”照应了标题,隐含了牛对人类利己本性的嘲弄。
D.本文以优美的散文化笔调,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对黎卡多的行为,魔师父亲会赞成还是反对呢?请依据文本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人,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元符三年,以后复辟恩,补假承奉郎。豪民席势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却不受。子諲以闻,诏许自论决,章大怒,劾以他事勒停。
宣和初,复官。淮南仍岁旱,漕不通,有欲浚河与江、淮平者,内侍主其议,无敢可否,发运司檄子諲行。子諲言:“曩有司三日一启闸,复作澳储水,故水不乏。今复故制,严禁约,则无患。”使者用其言,漕复通,进秩一等。
建炎元年,金人犯亳州,子諲自勤王所以书遗金人,言兵势逆顺,令退保河外。张邦昌僭位,使其甥刘达贵手书来,子諲不启封焚之,械系达于狱。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金人破江西,移兵湖南,子諲闻警报,率军民以死守。金人围八日,登城纵火,子諲率官吏夺南楚门遁,城陷。坐敌至失守落职罢。
初,邦昌为平章军国事,子諲乞致仕。绍兴元年,移鄂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剧盗曹成据攸县,子諲军于安仁,遣使招之,成听命。子諲又遣将西扼衡阳,南守宜章,成逡巡不敢南向者百余日,诸郡遂得割获。成忿子諲扼己,拥众而南,子諲率亲兵拒之。会官军溃,度不可遏,单骑入贼中,谕以国家威灵。成不服,执子諲归。会宣抚司都统制马扩遣人持吴敏檄谕成,成许受招,始释子諲。 超然客公众号
诏提举江州太平观。胡安国方避地湖南,以书抵秦桧,言:“子諲忠节,可以扶持三纲,愿怜其无救而陷于贼,复加收用。”起知广州。时恐贼度岭,故就用子諲守之。又以言者罢,遂致仕。寻起知江州,进徽猷阁待制。金使议和将入境,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忤秦桧意,乃致仕。
子諲相家子,能修饬自见于时。友爱诸弟,置义庄,赡宗族贫者。退闲十五年,号所居曰“芗林”。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向子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B.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C.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D.时康王次济州/遣子澹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其不意以救/二帝遣将王仪统勤王兵至城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侄,文中指向子諲是钦圣宪肃皇后的堂兄弟的儿子;按辈分,向子諲应称皇后为姑妈。
B. 漕, 从水从曹声,“水”指“水运”,“曹”意为“粮草”, 合起来表示通过水道转运粮草。
C.勤王,尽力于王事的意思。文中是指宋代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向子諲起兵希望救援皇帝。
D.戎,即北戎,与南蛮、东夷、西狄同为我国古代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子諲通晓水利治理。淮南大旱时,他反对疏通黄河与江、淮的治水建议,提出恢复旧制的主张,使淮河漕运畅通。
B.向子諲坚决主张抗金。面对金人的入侵,他不仅写信劝金人退兵,遣将勤王,而且亲自参加作战,有力抗击了金兵。
C.向子諲为国奋不顾身。面对强盗曹成招安后再次叛乱,他抗击失败后,不顾个人安危,单骑入贼营对其晓知国家大义。
D.向子諲注重修身自守。他不愿与奸臣张邦昌、秦桧为伍,对兄弟友爱,并置办田庄赡养救助家族中贫穷困苦的人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豪民席势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却不受。
(2)子諲忠节,可以扶持三纲,愿怜其无救而陷于贼,复加收用。
14.向子諲反对“金使议和”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如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阕首句描绘了一幅秋山锦绣图,秋雨初霁,青山锦树,风景如画,给人明丽清透之感。
“路转陡,疑无地”句描写路途中的真实感受,和“山穷水复疑无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村市”句既是对上阕景物的归结,点明乡愁的酸楚况味,又为下阕抒发情感做铺垫。
最后四句回到自我,虚实相生,推想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将诗人的羁旅愁思尽诉笔端。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蚯蚓没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因为“______”;螃蟹有“六跪而二鳌”,没有蛇鳝之穴,它就无处存身,是因为“ ”。
(2)李白《蜀道难》中,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蜀道之难以通过的诗句是“__ ____,______”。
(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是指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如含有“东风”二字的诗句中,渲染离别之情的诗句有“______”;比喻重要的条件的诗句有“______”。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X光相机”App号称通过手机摄像头让用户看到试穿的效果,这一看似神奇的功能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人民日报揭露了其背后的隐私问题。该App并非只是简单地让用户看到时尚穿搭,__A”,包括地理位置、手机权限等,将用户的隐私置于极不安全的境地。这种隐秘的数据收集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利益 用户的信息究竟会被如何利用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隐私正逐渐泄露危及安全 这些疑问无疑引发了用户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深切担忧。①这起事件对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警示,让人们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②在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断月异,而相关的监管和法规也需要跟上步伐。③随着人工智能、chatGPT、大数据等前没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安全问题愈发严峻。④只有完善的立法和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有效应对始料不及的不虞之患。⑤用户们也应当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不要随意分享个人教感信息,避免成为隐私泄露的受害者。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规和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唯有如此,B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谈村的红色面貌与红色历史___①___。当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太行山红色根据地之一,它的肌理中深深渗透进血与火的荣光。一座称为“汝霖堂”的大屋,是当年八路军总部办公地,站在院落里,可以眺望远处称为“天下之脊”的巍巍太行,纵贯晋冀豫,以其山高因而势险,居高临下,一种豪情和振发之意___②___。可以想见,无数个夜晚,那些身着灰蓝素朴军服的人,激情满怀,谈笑风生,畅想未来。英谈这个偏远村落,也是被战斗的岁月所包浆过的,因而更添其雄性的刚毅质地。站在这以井命名的土地上,我无法不意识到英谈村是一种历史的活态,也是生命___③___的存在,他经常引发我们的渴念,这是因为我们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同时向未来敞开——因为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啊——如同孩子,对于存在的永恒,抱持着无边的好奇和幻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将画波浪线句改写为以“英谈村是”为开头的单句。
22. 文中加点字均指英谈村,但两处用字不同,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近年来,“宝藏”老师不断涌现,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可。云南蒙自一中学高三老师为给学生减压,在晚自习间隙让学生们出教室欣赏晚霞,被网友称为“最浪漫的老师”;山东潍坊一位地理老师“停下作业快看彩虹”的即景教学也在网上火了;浙江金华一所初级中学九百多名学生,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停课一天,完成了15千米的“毅行”活动;2022年世界杯期间,杭州一初中决定不留作业,让学生看球,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得到很多网友点赞。
学生阶段以学业为重,但学习是不是唯一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A项,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B项,符合“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C项,属于人类驯化野兽,不能证明“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D项,符合“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轩辕的时候,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诸侯之间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
2.B【 “摇篮”即文明的摇篮,最早。“古国”,即古老的国家,具体指“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后”。“星斗”指的是“众多文明,敢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后”。“择中”,即“选择中原”,因为“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时间在“距今4300~3800年前”。综上,“摇篮”最早;其次是“古国”“星斗”,二者并列存在,孰先孰后皆可;最后是“择中”。】
3.C【C项,不符合,不属于“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
4.C【 “迥然不同”错,依据“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可知二位提出了各自的研究思路,但不一定是“迥然不同”。】
5.①“中国标准”与唯物主义思想家的理论一脉相承。
②“中国标准”中的核心要素突出。超然客公众号
③“中国标准”中支持核心要素的物化标志丰富而明确。
④“中国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
D
C
8.民族特色:选取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展现了独特的葬礼风俗,对话中使用了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的比喻(以歌代话)。超然时代精神:对不合理旧风俗的革新(新一代青年思想的解放),对党的政策的理解、拥护和感激。
示例一:反对理由:千年寨规不容违背;父老乡亲不会依从;神灵可能降下处罚;自身利益将会受损。示例二:赞成 理由:有耕作田地的现实需求;有耕牛被杀的苦难经历;有对寨里民众劳作之苦的体恤怜悯。
10. (3分) B
11. (3分) D
12. (3分) B
13.(1)(4分)豪民依仗势力触犯法律,被定案上报,府尹盛章正因为狱中没有囚犯觊觎奖赏,拒绝(案件)不接受 (犯人)。
评分建议: “席”“狱具”“却”, 语句通顺, 各1分。
(2)(4分)向子諲忠诚有节操,可以帮助推行三纲,希望同情他因为没有救援而使城陷于贼手,重新加以录用。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建议:“扶持”“怜”“收用”, 语句通顺, 各1分。
14.(3分)理由:金人提出的条件超出自古以来帝王议和的屈辱;结果:违背了秦桧的心意,被逼辞官回家。
评分建议:理由,2分;结果,1分。意思对即可。
15.C “点明乡愁的酸楚况味”错误,“成村市”眼前这如画的烟村是旅行人的惊喜,是乐景,又引发一缕乡思,“乡愁的酸楚况味”不当。故选C。16.(1)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实写明丽之美景、热闹之村落,下阕写凄凉之乡愁,以乐衬哀强化了诗人的情感。(2)触景生情。上阕词人以秋山行旅和邻水人家之景开篇,触发“乡心”。(3)虚实结合。“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为实写,想象今宵旅宿的凄凉况味为虚写,突显了思乡之愁、漂泊之苦。(4)直抒胸臆。“凄凉只恐乡心起”直接点明思乡愁苦。(5)借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恐”“谩凝睇”等词细致刻画了诗人的思乡情感。(答对任意三个即可)此词写的是羁旅乡愁。上片写景,“碧山锦树明秋霁”“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描绘出一幅生动如画的秋山行旅图,是乐景。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抒情,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是哀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写旅行者因眼前这如画的烟村美景惊喜,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蛊惑,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已从心底悄悄地萌发了。这是触景生情的手法。“凤楼远、回头谩凝睇。”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写的是眼前实景,接着“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的想象,突显了思乡之愁、漂泊之苦。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凄凉只恐乡心起”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直接点明思乡愁苦。“凄凉只恐乡心起”的“恐”,担心之意;“回头谩凝睇”的“谩”,徒然、空自之意。这两处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刻画诗人的内心活动,突显思乡之愁、漂泊之苦,细致入微。17.(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3)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18.①拳拳之心/赤子之心②抽丝剥茧③广为流传
17.
(1)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18.C(A.不相同,前者表强调,后者表引用;B.应指程度不深而非数量不多;D.不能替换,后者多指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这里指程度上或范围上的延伸)
19.①语汇的规律最不好讲②与语汇之难都无法相比③对词的领会和运用就会产生困难
20.【D】与例句皆为特殊含义;A着重强调;B 否定讽刺;C 直接引用。
21.①为什么人的肠子里没长出眼睛呢
②人为何生病或不生病呢 (或:为何有人长寿有人不长寿)③为什么有人感冒了可有人就不感冒
22.①“差不多”与“一模一样”偏向口语化,符合科普作品通俗性的表达;
②“一模一样”指DNA的数量、结构、增值的过程等一模一样,但在肠子里无法表达负责眼睛的功能,突出即使“一模一样”的DNA 在不同的器官里能否获得表达是不一样的。若去掉“差不多”,只剩下“一模一样”会太绝对化,也是科普文章严谨性的体现。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总说“‘宝藏’老师不断涌现,获得广大网友的认可”,再分别列举四个“宝藏”老师的事例,让学生欣赏晚霞、看彩虹、徒步、看球,这些行为看似偏离了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欣赏晚霞能让学生劳逸结合,发现生活中的美,15千米徒步能锻炼学生的意志,看球能让学生体会奋斗的精神……这些都属于人性化的教学,在轻松愉悦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品格。题干中“学生阶段以学业为重,但学习是不是唯一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的问题意在引导考生进行思考,启发我们学习不是唯一可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式,应该丰富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教育的内涵,学习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正确方式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丰子恺呵护孩子童心,寓教于乐,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浙江潮”的壮阔,亲自带全家去海宁观潮的事例,论证教育的正确方式。也可以引用王国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的名言,论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性。在论据的使用上,可以引用苏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一刀切”“填鸭式教学”“唯分数论”等教育问题,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还教育以本心,育未来之栋梁。
2.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人才。
3.丰富教育手段,助力全面发展。
4.劳逸结合,高效学习。
例文: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是什么?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讲,教育就是上课听讲,就是不断地刷题、不断地考试,就是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就是精确到分钟的作息时间。这样的教育,是片面的,也是畸形的。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这么说不是在否定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强调学校在传授知识之外的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里读书,学到的不应只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包括环境的熏陶、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培养以及成长的方方面面。
我觉得,云南蒙自一位高三老师在晚自习间隙让学生们出教室欣赏晚霞,山东潍坊一位地理老师让学生“停下作业快看彩虹”,浙江金华一所初中九百多名学生停课一天“毅行”15千米,世界杯期间杭州一初中不留作业让学生看球,虽然抱有不同的初衷,但都能够起到点燃学生心中火焰的作用。
也许对于教育者而言,这些都只是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但对学生而言,这是对心灵的按摩,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意志的磨练,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或许若干年之后,有同学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想到的不是课堂上的那些知识,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看的一次晚霞,追的一届世界杯。
教育的方式永远不是唯一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能够在孩子们紧张的学习之余,给他们一丝喘息的空间和机会。有这样一位老师,有这样的一堂课,有这样的一次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是一种课本之外的教育。我希望,这种教育能够成为常态,而不要总是成为新闻。
我们的学生,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统一规格的产品,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千姿百态的个体。我们想培养出来的,也应该是一个个爱生活的人,是一个个会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个会考高分的人。多组织一些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兴趣爱好的专注,其教育意义不亚于多听几节课,多做几道题。
龚自珍诗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不拘一格的人才一直都有,只是我们僵化的教育形式扼杀了孩子们的个性。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点燃孩子们心中的那团火焰,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一定会绽放出绚烂的光华。而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