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16:35:49

文档简介

5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 C C.“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
心理”过于绝对,生僻字复活的原因还有“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俗的需要”等等,作者并
没有指出这是主要的原因。故选 C。
2. C C.“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
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位置颠倒,根据“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折
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可知,题干将前后两个分句表达
递进关系弄反了。故选 C。
3. B B.是说用一个生僻字来代替现在使用的另一个字,这个生僻字并没有产生新的意
义,故不能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
ABC 三项,都是将生僻字打破其原有造字理据,进而产生新的字义,故可以来支撑“俗解
形体”这一观点。故选 B。
4. ①网络普及促使大量生僻字进入大众视野。
②网络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了解使用生僻字。(每点 2 分,共 4 分)
5. 赞成这一观点:
①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那些生僻字进入“故纸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②时代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吐故纳新,生僻字也必然会退出。
不赞成这一观点:
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方便地了解使用生僻字,有了其重获新生继续使用的条件。
②民俗产生新需要,时代赋予新可能,生僻字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而重新使用。
判断 1分,理由 4分,共 5分。如只有判断没有理由则不得分。
6. B A.“为下文写她痛失爱子做铺垫”错误。生活艰难并不是为痛失爱子做铺垫,而是
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C.“暗示了宝儿的病她可以妙手回春”错误,应该是突
出何小仙的冷漠,并非暗示了宝儿的病她可以妙手回春。 D.“突出了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
静的主题”错误,无中生有。本文的主题是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
憎恨,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故选 B。
7. B B.“讲的是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都子虚乌有,是骗人的理论”错
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的“奇奇怪怪的药引”是骗人的理论,而中医“五
行相克”的医学理论是具有科学性的,只不过何小仙是庸医,运用是错误的。
故选 B。
8. ①通过小说,寄托希望,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的黑暗;
②通过小说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③不让青年被自己的痛苦寂寞感染,基调不能消极;
④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每点 1分,共 4分)
解析:由原文“是 ,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
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可知,通过小说,寄托
希望,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的黑暗;
由原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
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
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可知,过小说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
斗;
由原文“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
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可知,不让青年被自己的痛苦寂寞感染,基调不能消极;
由原文“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
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
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可知,感受到人间有读
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
9. 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
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
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
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
的社会加以“疗治”。(每点 2分,共 6分)
解析:《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从单四嫂子给儿子看病时何
小仙、店伙等人的表现以及儿子死去后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等人唱小曲、笑着挤着走去
等情节来看,这些民众对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毫无同情之心,而是漠然视之。明天,等着
单四嫂子的将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对单四嫂子周围的人们的描写,
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麻木的民众
是没有希望、没有“明天”的。
10.CHK
11.C(A.“吾与点也”的“与”是“赞同”;B.“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是
“背”;C.都为“如果”;D.“见恕”的“见”是“我”。)
12.B(“有时遇事当面争论”错误,原文“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辄 ”是“就 ”
的意思,表 明只要是遇到事, 就当面争论,不是有时当面争论。)
13.(1)然而有志向的人不被任用与否牵累,待在家里,在当地行走,与被国家任用有什么
不同呢? (得分点:“累”,局限,在意,牵累,连累;“用”,被任用;“奚”,什么。
1 点 1 分,大意 1 分)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臣民)只求苟且
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董:督责;振:威吓,
状后句 1 分,大意 1 分)
14.①有气节的人依仗意气,自负正直。②不亲附君王,可敬可畏,还能制止纷乱。③有才
智的人会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每点 1 分)
参考译文: 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节的伟大而并非才智的出众。天下不曾缺少有才智
的人,而社会秩序的混乱,常常因为有一些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得太快了,寻求新鲜奇异
的事儿,编出花言巧语以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可是有气节的人却不
这么做(不亲附君王)。有气节的人傲气风发,让人可敬可畏(疏远),而有才智的人灵活聪
慧,让人可喜可佩(亲近)。让人可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引起纷乱;所以要想在
祸乱还未发生之前制止它,就必须得让有气节的人来做不可。
汉武帝时的汲长孺、吴国的张子布等人,都依仗意气,自负正直,直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并且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没有一点为了迎合当世而屈服、退让的意思。对于君王的威严、
权势不为所动,遇到事儿总是毫不留情地当面劝谏或争论(不好的地方),无所顾忌。这就
是流俗所说的“戆人 ”(迂愚而刚直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傻),但是朝廷依然委其以重任,
狐鼠之盗一类的小人往往通过观察对方的行动是进是退来决定应该对其恭敬还是侵犯,故又
怎能仅仅用才智来使他们真正认可和屈服呢!一个人若使人敬畏,正是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
气节值得人崇敬。一个国家可以数十年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绝不能一天不用有气节的臣。就
像是甜美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长时间不吃,也不会得病;但是对身体有好处的生姜和肉桂却
不能片刻不吃。君王如果没有令人可敬畏的有气节的臣子在旁辅佐,那么想要没有危险和
失败发生就比较难了。
我年少时仰慕古时的“戆”人,想与长孺、子布这样的人交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于
是我便想着广结天下之士,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说我“戆”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
“戆”人却还未曾谋面,难道有节义之士只有在现在这么少了吗?还是相遇而欣赏的方法本
来就有所不同?如今天子戒止近代以来的流弊,树立直言规劝的风气,鼓励在位的人,让他
们能够对政事发表看法,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 来响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
望了。
同乡的潘理甫,七十多岁了,用戆命名他的家,难道是仰慕长孺这类人吗?从那个名字
里从而知道他的志向,怜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然而有志向的人不在乎被任用与否,呆在家
里,在当地行走,与被国家任用有什么不同呢?假使长孺、子布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将
闻名于当时,流传于后世,怎么能消失沦落成与一般人相同呢?你储存他的名声,学习他的
道理,谈论事情必定有卓然超越一般人的地方,这也是我所仰慕的人,我希望能到你家拜访,
并且与你一起讨论。
14. A A.“‘十年失路’写自己”“ 既悲己”理解错误,“十年失路谁知己”写的是邬
三,是说邬三世无知己,长期以来不得志,并没有说诗人自己。
故选 A。
15. ①对邬三才华的赞美。诗人认为邬三才华突出,绝世稀有。②对邬三无人赏识、科举落
第的同情。世无知已,无人引荐,邬三科举落第,悲伤独归。③对邬三的劝慰。诗人劝慰邬
三姑且荷衣垂钓,等待时机,朝廷定会金马招贤。④对邬三的惜别。诗人设宴送别,对月举
樽,离别之情,尽在酒中。(每点 2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解析:①根据第一句“郢客文章绝世稀”可知,诗人开篇就对邬三才华的赞美进行赞美,
认为邬三的文章绝世稀有,认为邬三才华突出。②根据诗句“十年失路谁知己”可知,邬
三在十年的科举之路上勤学努力,一心求取功名,可惜他没有中举,他又世无知已,无人
引荐;“千里思亲独远归”写出邬三科举落第,没有人帮助他,他悲伤不已,但又没有办
法,只能独自回家。表达了诗人对邬三无人赏识、科举落第的同情。③“名宦无媒自古
迟,穷途此别不堪悲”“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是诗人对邬三的劝慰之语,
诗人劝慰邬三不要悲观失望,自古无人举荐晚任官,不要因为落第而悲伤,希望他姑且荷
衣垂钓,等待时机,朝廷定会金马招贤,凭邬三的才华一定会被朝廷诏去。④“关中新月
对离尊”是诗人设宴为邬三送别之景,他们对月举樽,离别之情,尽在酒中,表达了诗人
对邬三的依依惜别之情。
17.(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8. C(C 不是比喻。文中划线句和选项 A、B、D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9.①原句将“地平线”和“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中间用逗号隔开,使“地平线”独立成
句,通过语气的停顿,引发读者对后文地平线特点的联想和关注,突出北大荒的地平线的开
阔;②采用短句,节奏明快,与上下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③原句将“寒冷而凄切”后置,
起强调作用,突出当时环境给我的感受,表现出我对北大荒地平线的感慨与难忘。一点3分,
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
20.①“一点一点”量词,写出了雪花落下时细碎的特点;②“一点一点”程度副词,表示
慢慢地。(1 点1分,共2分)
21.A“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 /《三体》的影响之大;B 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每
点2分) A“磁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分看过《三体》的和没看过《三体》的,此处表总结,
可见从“磁铁”角度总结,也可从 《三体》角度总结,可填:“磁铁”们对《三体》的崇
拜/《三体》的影响之大; B 上文说到地球文明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消灭其他文明,此处提出
的问题应该与外星文明有关,后文“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是与外形文明相处
的正确方式,可填: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22. ③ 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
验”“挑战”等)。④ 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⑦
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6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意思是,对于所听到的传言一定要分析判断,不能盲目跟
从,因为传言往往会经过多次传说后白的变成黑的,黑的变成白的,与其不加辨析地听信
传言,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见。这样就不会颠倒黑白,不明事理了。材料主要告诉我们,在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应该做到“闻而有审”,能够对信息进行认真辨
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材料的立意非常明显,就是说,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要认真辨识,分清真伪,不要
人云亦云,更不要被虚假的信息所蒙蔽。古人早就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
齐桓公从鲍叔那听说了管仲,楚庄五从沈尹筮那听说孙叔敖,最终因为“审”而使人才脱
颖而出,齐国和楚国才能够称霸诸侯。而当下社会由于网络发达,信息量远超过去,因而
对于海量信息进行辨识的能力就要有所提升,这就是媒介素养。比如,前一段有人在网上
说,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有吃过肉,但事实是那里的孩子全都吃上了营养餐;再比如有人
说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等,这明显违背科学。这些信息在传播的过程
中,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扭曲变形,这样的谣言影响非常恶劣,甚至能够颠
倒黑白。因此,“闻而有审”就更加必要。
传播正确的信息很重要,同时,辨别信息的真伪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不能辨别真
伪,不能随意去传播,更不能自己胡乱添加自己的理解去传播,影响信息的真实。我们要
做到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要辨识信息,加以辨别,不被别有用心者牵着鼻子
走。
写作时,我们可以采用层进式:首段引出观点,要学会“闻而有审”,让事实永远跑
在谣言的前面。主体可以先分析传播谣言的现象及危害,然后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传播谣
言,最后指出如何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那就是要练就慧眼,“闻而有审”。最后,重申
观点,提醒青少年要学习如何“审”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立意:
1.要练就一双“火眼”识别信息。
2.闻而有审,善莫大焉。
3.要做谣言的中止者。秘密★启用前
嘉陵一中高2023 级高一下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 ,事业燚燚……”这个春节,一条吉祥话串烧成了
拜年高频词汇。不过虽然网来网去发得热闹,要问谁能流畅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
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龘龘”何意,“朤朤”何指?据悉“龘”源于“龖”,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
为“飞龙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明亮。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
“ ”寓意“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福“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
成,似乎能表达双倍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新奇藉
此往来问候,将过年气氛烘托得格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此“火出了圈”。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
其强大。大量生僻字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极少使用、鲜为人知,不得不面对逐渐
消亡的命运。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输入输出方式多元,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个
性设计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繁琐的“怪字”也更多进入了大众视野。
人们偶尔玩玩别有一番风趣,间或掀起一阵追捧。比如“龘”,事实上至今不属于现代汉
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只是恰逢甲辰龙年,
“龘”契合了中国人对于“龙”的浪漫想象。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
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
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在于日用。纵观汉语绵延数千年的历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生命力如此顽强,正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扬
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怪异字的消亡、繁体字的简化,其实都是千
百年来的历史选择。
时代推演,空间变迁,人们的行为偏好不断变化,社会的表达需求时时更新,语言的
语音、语义、形态都将吐故纳新,随之而变。我们乐见中华语库更加生机勃勃,也不必为
生僻字的渐行渐远而嗟叹,抑或因某些机缘的“重获新生”而过分欣喜。作为一种“通
约”工具,“流变”才是语言最突出的特征。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留
存,而那些拗口的、怪异的,终将悄然退圈。
(摘选自田闻之《“龘龘 ”,生僻字真火了?》)
材料二:
生僻字的复活,呈现多种形态。有的沿用旧有音义,如“蟲”(xiān),新鲜之义,复
活后音义不变。有的改变原有音义,如“怼”,本读“duì”,意为怨恨;网民俗读为
“duǐ”,表反驳、争辩、回戗等义。有的俗.解.形.体.,打破原有造字理据,旧瓶装新酒,如
“忈”本为“仁”的异体,从二从心,爱已爱人,兼爱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
“二”、下面是“心”,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不专心,已脱离原本意义。有的借音替
字,如“亖”(sì),“四”字的异体,因民俗忌言忌写“死”字,就用“亖”谐音代替
“死”,“笑亖”“创亖”都是网络流行语。民俗破旧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
新,往往带有娱乐色彩。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
字库不断扩容,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不断优化。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
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
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某网站可根据部件组合的方式检索 20 万个汉字,几乎所有生僻
字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输入与呈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
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
近年来,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也使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各种与汉字有关
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电子字典风起云涌。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
字、书写汉字,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拆解生僻字形体,重
构生僻字理据,或望形生义,或借音替字。
此外,新生代网民的增多,正在逐步重塑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年轻人思维活跃、接
受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成了创造网络新词与复活生僻字的主力军。在传统媒
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影响、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作用下,生僻字的流行加速。汉字作为信
息的载体,民俗有了新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新的可能,生僻字的复活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郑贤章《龘随龙行——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
材料三:
李杲、高頔、傅广美……新学期开学,老师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竟是“如何正确读出
学生的名字”。这两天,网络上热传的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广泛关注:全班 16 名学生的
名字中,竟出现了 8 个生僻字。还有“刘小灵童”“程门立雪”等四字名字。时下,生僻
字成了孩子姓名里的“热门字”。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也折射出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情。
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独特亦应有度。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和期
冀。中国人对文字向来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美好寓意的语言文字具有正向
映射的作用,能给人带来好运气和精气神,从这一点来看,家长们选择这些好词、好字作
为孩子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是,要说孩子有个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风顺,那也太牵
强附会了。
毕竟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重要意义。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
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实际上,名字并没有那么神奇的作用。
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你不奋斗,哪里来的幸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
默凡所言,家长选择生僻字更多是为了赋予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与众不
同、标新立异的文化品位。取个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显得有文化,毕竟名字就是让人
知道的,别人都不认识,恰恰说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选择的字有限,或许还是没文化的象
征呢。
(摘编自东方时评《生僻字入名不应有难以承受之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尽管绝大多数人对“龘龘 ”吉祥串烧还不能流畅读写,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它来表达
新年祝福,因为这样的词语似乎能表达双倍或多倍的祝福与期盼。
B. 用进废退,很多生僻字因长年沉寂在故纸堆,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鲜为人知,将
不得不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
C. 生僻字复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喜欢追求奇、特、新的娱乐心
理和美好祝愿与期冀的心理。
D. 人生的美好是靠奋斗得来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承载不了太多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好
名字就能让孩子人生美好一帆风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字在字形构造上的创意与优势极其强大,比如“龘”,虽然《新华字典》与《现代汉
语词典》都没有录入,但在甲辰龙年,它因契合了人们对“龙”的浪漫想象而重获新生。
B. 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文化活动的相继兴起,扩大了汉字
知识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也加速了生僻字的复活。
C. 生僻字成为学生姓名中的“热门字”,是年轻家长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
虑心情的体现,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D. 生僻字 复活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
还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俗解形体”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奣”(wěng),本指天空晴朗无云,网民依其形体重新组合出天明、天亮之义。
B. “砳”(lè),本为石头撞击声,网民用其代替快乐的“乐”。
C. “烎”(yín)的本义为光明,近来流行于网络游戏,望形俗解为“开火”,被玩家用来
形容高超的竞技或充沛的状态。
D. “兲”(tiān)被望形生义为“王八”,用于讥讽、骂人,但与其作为“天”的异体字
的内涵不兼容。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网络普及在生僻字流行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
5. 有人认为“生僻字存在显而易见缺陷,早已失去被‘激活’的价值,进入‘故纸堆’才
是它们的合理‘归宿’”。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明天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
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
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
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
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
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
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
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
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
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
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
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
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九,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
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
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
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
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
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
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注】之类。王九妈便发
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
的人备饭。
第一个问题是棺木。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
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蓝皮阿五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
九妈却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骂了一声“老畜生”,快快的努了嘴站
着。掌柜便自去了;晚上回来,说棺木须得现做,后半夜才成功。掌柜回来的时候,帮忙
的人早吃过饭;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只有阿五还靠着
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的唱。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
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
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
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
玩了。
老拱的歌声早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鸡也
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但
他接连着便觉得很异样: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
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
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
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
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
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
老拱们也走了,咸亭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
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节选自鲁迅小说《明天》,有删改)
【注】老拱:泛指普通百姓。
文本二
我懂得他(金心异)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
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
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
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
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
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
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
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
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
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
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
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
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
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
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
《呐喊》。
(节选自鲁迅《〈呐喊〉自序》)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对鲁镇的环境描写,运用了对比,突出了单四嫂子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写她痛
失爱子做铺垫。
B. 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签、许愿、吃单方,由此可见单四嫂子
的愚昧与困顿。
C. 单四嫂子对宝儿的病心急如焚,但是何小仙却含糊马虎、应付了事,暗示了宝儿的病她
可以妙手回春。
D.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鲁镇夜晚的寂静,展示了一幅社会图景,突出了一切波澜均会回
归寂静的主题。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单四嫂子带出门是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看病花了四角银元,后面王九妈又替
她借了两块洋钱。从这些不同的货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货币的混乱。
B. 何小仙说“这是火克金”,讲的是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与鲁迅的《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里讲的“奇奇怪怪的药引”一样,都子虚乌有,是骗人的理论。
C. 王九妈、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红鼻子老拱等人物,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九斤老
太”“小尼姑”“白胡子”一样,都是形象又通俗的称呼,让读者感觉亲切真实。
D. 宝儿死后,王九妈便发令烧纸钱,又将单四嫂子的家当抵押,给帮忙的人备饭。这明显
会让单家雪上加霜,却似乎是在热心帮忙,这更能让人理解社会的吃人本质。
8. 结合文本二,分析鲁迅创作小说的基本目的和理念。(4分)
9. 材料一的小说选自《呐喊》集,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你将以“为
明天呐喊”为主题,为《明天》这篇小说写一则小评论,请列出你的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才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
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
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
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
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①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
盗瞷②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
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
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
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
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
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
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
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方孝孺《戆窝记》)
①戆(gàng):憨厚而刚直。②瞷(jiàn):窥视,偷看。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谓余A 为戆者B 有矣C 而D 慕乎E 戆者F 未始G 或见H 岂节义之士I 独少J 于今之时乎K
抑L 遇合之术M 固有不同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意为“亲附”,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意
思不同。
B.“负”,意为“依仗”,与《齐桓晋文之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
C.“诚”,意为“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
不同。
D.“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亮出观点,可谓振聋发聩,先声夺势,定下全文激昂的情感基调。
B.汲长孺和张子布都是很有气节的人,不为君王的权势所动,遇事有时当面争论。
C.作者很仰慕戆人,很希望有这样的人出来响应天子的请求,实现国家的大治。
D.作者认为潘理甫谈论事情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希望能够去拜访他与他交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4 分)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4 分)
14. 方孝孺认为“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的理由有哪些? 请作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邬三落第还乡
钱起
郢客①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
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
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
名宦②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
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③招贤会有时。
【注】①郢客:指邬三。②名宦:名声和官职。③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
处。
14. 下列对这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十年失路”写自己,“千里思亲”写邬三,时间和空间对举、既悲己、又伤人。
B. “关中新月”实写送别的情景,“江上残花”是别后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C. “荷衣垂钓且安命”和《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的“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D. 诗歌语言既质朴通俗,又含蓄隽永,如“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等。
15. 诗歌蕴含着诗人对邬三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谏太宗十思疏》中,戒赏罚不公(主观),劝说太宗赏罚要有尺度,不
因喜怒而有所偏颇的两条是:“ , 。”
(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点出了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
画 面 上 , 湖 上 的 一 叶 扁 舟 尤 其 突 出 , 好 似 仙 境 的 句 子 是
“ , ”。
(3)《阿房宫赋》中,作者感叹秦人掠夺财宝时候一分一毫都要计较,耗费起来
如弃泥沙(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
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974年初春,我离开北大荒,队上派了辆牛车送我到农场的场部。黄昏时分,春雪还未化
尽,牛车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我不住地回头看着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队,忽然看见橙红色的
灯笼一样的落日,在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之外,光芒还弥散在四围,我生活
了六年的二队,就在这一片金黄色和橙红色的光晕包围之中。第一次感到,地平线离我竟是那
样的近,近得是那样亲切。
第二天早晨,天气忽然变了,雪花①一.点.一.点.落下。那一天,我的女朋友送我上了一辆敞
篷的解放牌大卡车的后车兜里。很快,她的身影变小,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我看见,她顶着
雪花在跑,②一.点.一.点.地,变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中。地平线,像如来佛的一只
巨手,紧紧地围裹着我,寒冷而凄切。
离开北大荒,回到了北京,除了在列维坦和透纳的油画中,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开阔、
这样让我感慨又难忘的地平线。
18.下列选项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
D.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地平线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寒冷而凄切,紧紧地围裹着我”
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分)
20.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词“一点一点”在语境中的不同含义。(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 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
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_____A_______。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②三
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④寻找其他适合居
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他们立刻向地球
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人类危在旦夕。⑥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⑦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在罅隙中求得生存,⑧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 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
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这个社会
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____B_______?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
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
时空。
21.请在文中画横线 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吕氏春秋·察传》有
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这样才能更好地
认识周围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