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5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項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項正确,全对得5分.选对不全得3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或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为质点
B.质点作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位移就是路程
C.速度、位移、加速度都是矢量
D.“第2s内”表示一个时刻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然相互接触
B.有施力物体,就一定同时存在受力物体
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
D.把石块向上抛出后,石块受到一向上的力而继续上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存在弹力
B.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在上升阶段所受的重力比落向地面时小
C.力可以使物体形变,但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实心球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球心处
4.下列关于弹力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线指向受力物体
B.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斜面给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C.将物体用绳子吊在天花板上,绳子受到物体给的弹力是竖直向下的
D.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弹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5.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加速度增大时,速度也增大
B.物体速度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则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D.物体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可以不断增大
6.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为9.8m/s2,那么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的任意1s内,物体的( )
A.末速度是初速度的9.8倍
B.末速度比初速度大9.8m/s
C.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9.8m/s
D.末速度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9.8m/s
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在t0时刻两物体相遇
C.在0<t<t0时间内乙在甲的前方
D.t>t0,两物体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8.龟兔赛跑的故事源于伊索寓言,可谓众所周知,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正确的是( )
A.兔子和乌龟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
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
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后奋力追赶,但由于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还是让乌龟先到达预定位移S3
D.在0~t5时间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9.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 B. C. D.
10.如图所示,两光滑斜面在B处连接,小球从A处由静止释放,经过B、C两点时速度大小分别是3m/s和4m/s,AB=BC.设球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球在AB、BC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3
B.球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平均速率为2.1m/s
C.小球在AB、BC段的运动时间之比为7:4
D.小球从B运动到C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为3.5m/s
二.填空(共3个小题,共16分)
11.某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第1s 内的平均速度是3m/s,第2s、第3s 内的平均速度6m/s,第4s 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4s内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
12.两位同学利用长直尺测定反应时间,甲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乙同学将手放在直尺上刻度为2cm的地方,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直尺.当甲同学释放直尺时,乙同学立即握住直尺.发现乙同学的手恰好位于直尺上22cm处,则该同学的反应时间为__________ s.(g取10m/s2)
13.(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
A、时间间隔 B、位移 C、瞬时速度 D、平均速度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5个计数点O、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
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B点的速度vB为__________m/s;BD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共3个小题,共34分)
14.以18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制动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在3.0s内前进36m.求:
(1)汽车的加速度;
(2)从汽车开始刹车时计时,5.0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
15.从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16.(14分)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遇红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4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此时,一辆摩托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来与汽车同向行驶,汽车在后追摩托车,求:
(1)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多大?
(2)汽车从路口开始加速起,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0题,每小5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項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項正确,全对得5分.选对不全得3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体积或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为质点
B.质点作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位移就是路程
C.速度、位移、加速度都是矢量
D.“第2s内”表示一个时刻
【考点】质点的认识;位移与路程;速度;矢量和标量.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解决本题要正确理解质点的概念:质点是只计质量、不计大小、形状的一个几何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的科学抽象,能否看作质点与物体本身无关,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看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
速度、位移、加速度都有大小也有方向,都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一个点,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个线段.
【解答】解:A、体积很大的物体也可以看成质点,这要看分析的是什么问题,比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的时候,地球就可以看成质点,所以A错误;
B、位移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不能说位移就是路程,故B错误;
C、速度、位移、加速度都有大小也有方向,都是矢量,故C正确;
D、“第2s内”在时间轴上表示一个线段,是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质点的概念,要注意路程和位移的区别及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然相互接触
B.有施力物体,就一定同时存在受力物体
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
D.把石块向上抛出后,石块受到一向上的力而继续上升
【考点】力的概念及其矢量性.
【分析】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应知道发生力的作用必须在两个物体之间,正确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产生弹力的条件是相互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解答】解: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如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不接触.故A错误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有施力物体,就一定同时存在受力物体.故B正确;
C、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故C错误;
D、把石块向上抛出后,石块继续上升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和对力的理解,属于概念考查题.通过此题可使学生加深对力的理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存在弹力
B.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在上升阶段所受的重力比落向地面时小
C.力可以使物体形变,但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实心球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球心处
【考点】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受力分析方法专题.
【分析】①接触不一定产生弹力,只有接触后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②重力是由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③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重心概念及重心的位置.
【解答】解:A、接触不一定产生弹力,只有接触后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故A错误;
B、重力是万有引力而产生,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不变,与运动状态无关,故B错误;
C、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错误;
D、物体的重心与质量分布、几何形状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弹力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线指向受力物体
B.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斜面给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C.将物体用绳子吊在天花板上,绳子受到物体给的弹力是竖直向下的
D.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弹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弹力的存在及方向的判定专题.
【分析】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垂直.轻绳受到物体的作用而发生拉伸形变,由于弹性要恢复原状,对接触的物体产生沿着绳子收缩方向的弹力.
【解答】解:A、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垂直间相互挤压时,弹力的方向一定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故A正确;
B、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斜面弹力的方向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所以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故B错误;
C、轻绳受到物体的作用而发生拉伸形变,由于弹性要恢复原状,对接触的物体产生沿着绳子收缩方向的弹力,所以物体用绳吊在天花板上,绳所受物体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故C正确;
D、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所受桌面弹力的方向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所以方向向上.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有三种: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压力和支持力与接触面,轻绳的拉力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5.关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加速度增大时,速度也增大
B.物体速度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则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D.物体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可以不断增大
【考点】加速度;速度.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由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可知:加速度与速度反向物体做减速运动;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由此可分析各个选项.
【解答】解:
A、若加速度与速度反向,物体做减速运动,则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减小,故A错误.
B、由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可知,物体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
C、加速度另一个意思是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则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也越大,故C正确.
D、若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则即使加速度变小,速度也会越来越大,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明确速度,速度变化,以及加速度之间的大小以及方向关系,其中掌握“速度变化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知道速度变化率即为加速度.
6.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为9.8m/s2,那么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的任意1s内,物体的( )
A.末速度是初速度的9.8倍
B.末速度比初速度大9.8m/s
C.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9.8m/s
D.末速度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9.8m/s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定性思想;归纳法;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分析判断.
【解答】解:A、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9.8m/s2,则任意1s内速度增加9.8m/s,不是9.8倍的关系,故A错误,B正确.
C、任意1s初与前1s末是同一时刻,速度相等,故C错误.
D、任意1s末比前1s初多2s,则速度大19.6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即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基础题.
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B.在t0时刻两物体相遇
C.在0<t<t0时间内乙在甲的前方
D.t>t0,两物体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根据两个物体速度关系分析距离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A、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可知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故A正确.
B、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则知在t0时刻乙物体的位移较大,两者没有相遇,故B错误.
C、在0<t<t0时间内乙的位移一直比甲的大,所以乙在甲的前方,故C正确.
D、t>t0,甲的速度比乙的大,两物体间的距离先减小,相遇后增大,故D正确.
故选:ACD.
【点评】对于运动学图象的问题,一定要学会真接应用图象进行分析求解,学会图象中几何关系的应用.
8.龟兔赛跑的故事源于伊索寓言,可谓众所周知,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乌龟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正确的是( )
A.兔子和乌龟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
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
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后奋力追赶,但由于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还是让乌龟先到达预定位移S3
D.在0~t5时间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s﹣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故在运动时兔子的速度大于乌龟的速度,但兔子从t1时刻开始运动,而乌龟从t=0时刻开始运动,且乌龟持续运动而兔子只在t1~t2,t4~t5运动.s﹣t图象的纵坐标代表物体发生的位移.
【解答】解:A、由图可知兔子从t1时刻开始运动,而乌龟从t=0时刻即开始运动,故A错误.
B、由于s﹣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而乌龟的s﹣t图象的斜率保持不变,故乌龟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兔子在t4时刻后奋力追赶,由于s﹣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故兔子的速度大于乌龟的速度,但由于运动的时间过短,故在t5时刻当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还没有到达终点,故C错误.
D、在0~t5时间内,由于乌龟的位移大于兔子的位移,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点是选项D,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9.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1;改用大小为F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 B. C. D.
【考点】胡克定律.
【分析】根据弹簧受力F的作用时的弹簧的长度,分别由胡克定律列出方程联立求解即可.
【解答】解:由胡克定律得 F=kx,式中x为形变量,
设弹簧原长为l0,则有
F=k(l0﹣l1),
F=k(l2﹣l0),
联立方程组可以解得 k=
所以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胡克定律的计算,在利用胡克定律 F=kx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式中x为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长度,这是同学常出差的一个地方.
10.如图所示,两光滑斜面在B处连接,小球从A处由静止释放,经过B、C两点时速度大小分别是3m/s和4m/s,AB=BC.设球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球在AB、BC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3
B.球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平均速率为2.1m/s
C.小球在AB、BC段的运动时间之比为7:4
D.小球从B运动到C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为3.5m/s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平均速度.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两段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结合平均速度的大小得出运动的时间之比.
【解答】解:A、对AB段,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代入数据解得:a1:a2=9:7,故A错误.
B、A到C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故B正确.
C、根据平均速度的推论知,AB段的时间,BC段运动的时间,代入数据解得t1:t2=7:3,故C错误.
D、小球从B运动到C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为,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有时运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更加简捷.
二.填空(共3个小题,共16分)
11.某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第1s 内的平均速度是3m/s,第2s、第3s 内的平均速度6m/s,第4s 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4s内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5m/s.
【考点】平均速度.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先根据x=vt求解第1s、第2s、第3s、第4s的位移,然后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前4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第1s 内的平均速度是3m/s,第2s、第3s 内的平均速度6m/s,第4s 内的平均速度是5m/s,故第1s 内的位移为3m,第2s位移6m,第3s位移6m,第4s位移5m,故前4s的总位移为:
x=3+6+6+5=20m
故4s内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故答案为:5m/s.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不同,离开时间谈平均速度无意义.
12.两位同学利用长直尺测定反应时间,甲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乙同学将手放在直尺上刻度为2cm的地方,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直尺.当甲同学释放直尺时,乙同学立即握住直尺.发现乙同学的手恰好位于直尺上22cm处,则该同学的反应时间为0.2 s.(g取10m/s2)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直尺下降的时间就是人的反应时间,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求出反应时间.
【解答】解:根据由自由落体公式h=得:
t=
故答案为:0.2s.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以及会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求运动时间.
13.(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AB.
A、时间间隔 B、位移 C、瞬时速度 D、平均速度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5个计数点O、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
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求出小车在B点的速度vB为1.75m/s;BD间的平均速度为2.25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8.33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专题】实验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可以判断各物理量是否能正确得出.
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解答】解:(1)A、打点计时器是每隔0.02s打下一个点,所以数点就知道时间间隔,故A正确.
B、位移利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得了.故B正确.
C、瞬时速度的求解需要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故C错误.
D、平均速度的求解需要运用物理公式,故D错误.
故选AB.
(2)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vB==1.75m/s
BD间的平均速度为=2.25 m/s
根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
a==8.33 m/s2
故答案为:(1)A B;
(2)1.75 2.25 8.33 m/s2
【点评】分清楚实验中能够通过仪器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和运用物理规律间接求得的物理量.
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
三、计算题(共3个小题,共34分)
14.以18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制动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在3.0s内前进36m.求:
(1)汽车的加速度;
(2)从汽车开始刹车时计时,5.0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汽车在3s内做匀减速运动,因此直接利用位移﹣时间公式可以求解.
(2)根据(1)问所求加速度,判断汽车停止所需时间,然后选择合适公式进行求解.
【解答】解:设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1)由位移公式,有
解得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反向.
(2)刹车的总时间为
由位移公式,有
即
答:(1)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反向;
(2)从汽车开始刹车时计时,5.0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40.5m.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学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解答时注意考虑汽车是实际运动情况,不能死板的套用公式.
15.从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2,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由h=500m,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第1s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s下落位移之差
【解答】解:(1)由h=得:
t=;
(2)第1s内的位移:
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s内的位移为:
所以最后1s内的位移为:
h10=h﹣h9=500m﹣405m=95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
答:(1)经过10s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分别为5m,95m;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为125m.
【点评】本题关键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然后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基础题
16.(14分)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遇红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4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此时,一辆摩托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来与汽车同向行驶,汽车在后追摩托车,求:
(1)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多大?
(2)汽车从路口开始加速起,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1)根据位移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追及的时间,通过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的速度.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结合速度时间公式和位移公式求出最大距离.
【解答】解:(1)设经过t时间汽车追上摩托车,有:,
解得t=,
此时汽车的速度v=at=4×5m/s=20m/s.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经历的时间,
则相距的最远距离m=12.5m.
答:(1)汽车经过5s时间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为20m/s.
(2)在追上摩托车之前两车相距的最大距离为12.5m.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抓住位移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知道两车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