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图是陕西西安市城南的李爽(593-668年)墓的墓室壁画。画中吹箫女伎,身着男装,小袖袍。《新唐书·车服志》云:“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该作品反映了
A.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融 B.农牧复合型经济的发展
C.再现了晚唐的文化风貌 D.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性
2.汉代,“天下一家”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其内涵主要是由汉人来统一夷狄戎蛮。元朝臣僚在阐释民族、政治问题时常说,“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由淮而燕者,同一舟辙”。这反映出元朝( )
A.疆域范围空前扩大 B.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
3.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4.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统治者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击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5.“幞头”是鲜卑族的传统帽饰,是在北方风沙天气中保护颈部使用的。图一为北魏文官俑上的“幞头”,图二为唐朝时期经过改造的,适应中原地区气候的“幞头”。“幞头”的演变体现出
A.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B.民族交融的过程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丝绸之路的繁荣
6.宋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赋税政策较为宽松,无意征收此地区的赋税;北宋中期后,该地区逐渐“出租赋如汉民”、“常赋外复输税”。据此可知,宋代( )
A.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 B.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获得发展
C.边疆管理实现与内地一体化 D.西南地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7.有学者认为元朝的建立是从“小中国”走向了“大中国”时代,强调元以后的朝代相较于汉朝等时期,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高得多。下列选项可以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是(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
C.设立中书省直辖地区 D.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趋势
8.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9.明朝人认为麒麟的出现与盛世相关联。如表所示为明朝“麒麟外交”部分情况。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时间 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 长颈鹿输出国或地区 今所在位置 输入形式 备注
永乐十二年(1414) 第四次下西洋期间 榜葛剌国 孟加拉国 贡品 新国王赛勿丁遣使进贡
永乐十九年(1421) 第六次下西洋期间 阿丹国 同上 非贡品 郑和派周姓太监购买
宣德六年 (1431) 第七次下西洋期间 天方国 今红海东岸。指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麦加 非贡品 郑和分派使者购买
宣化八年 (1433) — 苏门答剌 — 贡品 郑和下西洋三使其国的结果
A.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B.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
10.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外国侵略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C.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D.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11.如表是有关隋唐民族关系的部分观点。这些观点( )
观点 来源
沙钵略(突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情深又厚,朕甚嘉之。 隋文帝
皇上膺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存安辑……混一戎夏,其在兹乎! 裴矩(隋)《西域图记·序》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雠敌。 唐太宗
《周书·文帝本纪》:“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隋书·铁勒传》:“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 唐朝官修史书
A.体现出民族关系的平等 B.否定了华夷之辨观念
C.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加快了边疆地区开发
12.“羁縻”有牵制、笼络、怀柔之意,包含了对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将其纳入中央管控之下。据此可知羁縻政策( )
A.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导致民族之间矛盾加剧
C.易造成边疆割据冲突 D.利于因俗而治稳定统治
13.晚明时期“建州等卫女直(女真)夷人奴儿哈赤等一百八员名,进贡到京,宴赏如例”。而建州女真头领阿突罕(王杲)由于数次盗边,“巡抚都御史张学颜请绝杲贡市……”。由此可知,晚明政府在民族政策上( )
A.因地制宜 B.恩威并用 C.厚往薄来 D.民族歧视
14.《清圣祖实录》等文献中,曾记载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及来往使臣等称唐郡帝为“中华皇道同轨”:道光朝以降的官私文献中,“天朝中华一统”等文句接续出现,这说明清朝( )
A.突出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B.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控制
C.通过儒家思想实现与汉族完全融合 D.开始由华夷之辨向华夏认同的转变
15.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积极推行教之礼义的文化政策,最高学府国子监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还让和亲的公主担负起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任务。唐朝这一做法旨在( )
A.经略边疆开发,实现民族平等 B.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
C.传播先进文化,重构华夏文明 D.笼络地方首领,消除民族矛盾
16.清朝针对蒙古民族的特点,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这既有继承传统的“和亲”政策之意,又赋予了联姻在清代特殊的使命和意义,加之蒙古八旗制的推行,清王朝处理与北边游牧民族关系的效果远在明朝之上。由此可见( )
A.清朝民族政策较为务实灵活 B.清朝改变了传统的民族政策
C.满洲八旗制度推广到蒙古族 D.清朝认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
17.公元748年,某高僧路过广州时记载了其所见所闻: “江中(珠江)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船,不知甚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货如山,其船舶深六、七丈,狮子国、大食国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这反映出唐代
A.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港口城市的繁荣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开放的对外政策促使外来移民的增加
D.广州成为中国贸易第一大港
18.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此后,只要有中外冲突事件,清政府皆敕令地方官府要“严守和约”。这说明( )
A.晚清外交近代化呈现新旧杂糅特征 B.清朝完全丧失了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C.中国传统经世致用观念具有局限性 D.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的在华代理人
19.西汉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当奴浑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候,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20.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D.民族隔阂在增大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渤海是公元698年至926年由靺羯族为主体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并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在内的广大区域里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229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上京城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和建筑方而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
渤海都城的修建和完备,集中体现了渤海对中原先进制度、文化的吸收融化。而在此吸收融化过程中,渤海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率先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大钦茂自737 年—793年在位50 多年,正好是渤海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献记载,大饮茂继位开始,使多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臣、全面学习和推行中原的制度和文化,因此,都城的建设必然是首当其冲、之后,又经过历代王的增修、改建、终于使渤海上京的各个建制与设施完备化、制度化,成为当时我闫东北地区又一座繁荣昌盛的小长安城,生动体现了渤海与中原“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的内在密切联系。
——摘编自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渤海上京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羁縻政区的起源是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新征服区实行的特殊政策。在这些地区,虽然也和正式政区一样设置州县,但一般不征收赋税徭役,不派遣行政官员,而由当地部族的首领世袭,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正因为实行特殊的政策,所以同样是羁縻政区,情况却有很大的差别。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据材料一,归纳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羁縻政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政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巩固东北边疆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积极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周边众多民族,秦、汉王朝分设典客和大鸿胪,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3郡,汉王朝则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酒泉等郡。边疆之郡县,既任命汉族的官员,谓之以流官治其土,又封少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谓之以土官治其民。鉴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边郡之税一般无定制定额,甚至可以减免,蛮夷首领也只需解纳土贡。为充实边郡,秦汉还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并通过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缔结友好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明清时期经略边疆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411年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
1571年 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1653年 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叛乱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略边疆采取的方式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A
2.D
3.B
4.A
5.B
6.A
7.D
8.C
9.B
10.C
11.C
12.D
13.B
14.A
15.B
16.A
17.A
18.A
19.C
20.C
21.(1)特点:①效仿隋唐长安城;②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最完备;③代表地方(“海东盛国”)文化面貌。
(2)影响:①促进了渤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②有利于渤海地区自身的发展;③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22.(1)内容:对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特点:隶属于中央王朝;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唐代羁縻政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措施:康熙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具中国领土。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3.(1)特点:使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主要采取和平方式治理;因俗因地而治。
(2)方式: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领袖;武力平定地方分裂势力。
历史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